《植物生产技术》第一章 粮食作物生产
发布时间:2024-06-24 00:06:52浏览次数:23第一章 粮食作物生产一、粮食安全状况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有有 20%的人口得不到足够的粮食。1997 年,全世界至少有 29 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需要国际社会紧急粮食援助,这些国家一半以上在非洲。严峻的粮食形势使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1996 年专门召开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说“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从总体看,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不但因为每年新增近千万人口,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就要求作为饲料的粮食增加外,农村城市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流动人口的扩大,都对粮食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从未来粮食需求和供给的总体趋势分析,我国粮食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力将趋于强化。二、主要问题及对策1.提高粮食供给能力所面临的问题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来看,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1)耕地数量减少(2)耕地质量下降 (3)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弱化(4)风险与不确定因素 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 (6)粮食供给的结构矛盾 (7)优质、专用农产品数量不足 (8)加工能力不足 (9)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此项改革仍在进行之中,粮食市场体系也仍在积极培育之中。 (10)劳动者素质偏低2. 对策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特别是耕地。要通过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通过增施有机肥、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要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投入,首先是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人,要保证有人员和技术的储备。强调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或建立农民自己的服务组织,使农民有分工。强调发展加工业,生产链向后延伸,加工增值。强调农业推广和培训,要使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政策、资金等的保障。要强调妇女工作,妇女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要提髙妇女的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增加妇女获得农业教育、推广和培训的机会。要注重农民教育,对人力资本投资是减少贫困和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三、禾谷类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包括了土壤、养分、水分、温度、光照等条件。1. 土壤大多数禾谷类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几乎所有农业土壤都可以种植,但要获得高产,需要有良好的土壤条件、丰富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2. 养分禾谷类作物对氮、磷、钾三要素的要求,虽然不同作物需要量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看都要求较高。3.水分禾谷类作物的需水量,黍和粟最少,髙粱次之,水稻最多,但也随栽培技术、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4.温度小麦、大麦、黑麦等是典型的耐寒作物,其生物学零度一般在 0℃左右。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是喜温作物,其生物学零度在 10℃以上。5.光照小麦、大麦、黑麦等属长日照作物;玉米、水稻、谷子、髙粱等属于短日照作物。四、提高禾谷类作物产量的途径
1.选育高光效品种,提髙光能利用率。2.改革耕作制度,加强栽培管理。3.利用生长调节剂和育种手段调控作物成熟期。五、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1.轮作与整地禾谷类作物一般可以连作,但谷子不宜重茬。播种前精细整地,是保证禾谷类作物苗早、苗全、苗壮、苗匀的有效措施。2.播种与合理密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是保证苗齐、苗全、苗壮的有效措施。种子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晒种、选种、药剂拌种等,近年大力推广的种子包衣技术是将药、肥及其它一些如抗旱剂、缓释剂等以成膜剂包被在种子表面的新技术,它对于提高种子质量、节约农药和肥料、减少农药污染和提高工效,促进种子标准化、丸粒化和商品化有重要作用。秋播和春播作物的适宜播种期主要根据温度确定,夏播作物则由前作收获期而定。禾谷类作物的种植密度差别很大,密植作物如小麦、水稻、谷子等密度大,而中耕作物如玉米、髙粱等密度较小。播种量主要根据地力水平、品种特性而定。瘠薄田和高产田都宜适当稀植,中等肥力田宜适当密植。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的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并注意氮、磷、钾配合。施足基肥是禾谷类作的丰产的前提,生要用有机肥作基肥,也可适量加些化肥。4.合理浇水水稻灌水的一般原则是:插秧后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幼穗分化前排水晾田;长穗期灌好孕穗保胎水,抽穗前晾田;抽穗开花期保持水层,灌浆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蜡熟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水稻采用旱种或旱育稀植技术,既节水又髙产。六、豆类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光照食用豆类作物对光照的反应有两种类型。豌豆、蚕豆等属于长日照型,大豆、绿豆、豇豆等属于短日照型。对光照强度的要求,食用豆类作物不像禾谷类作物那样髙,较具耐阴性,故豆类作物适于与髙秆作物间作。2.温度根据对温度的要求,食用豆类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在开花结荚期,论喜凉或喜温豆类作物,都要求较高的温度。3.水分.豆类作物种子富含蛋白质,吸水膨胀后体积可增大一倍以上,因此发芽时需水较多,整个生育期中也需要供给较多的水分。4.养分豆类作物在生育期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髙,尤其对钙的需求显著高于禾谷类作物。微量元素中钼和硼的需求最多。5.土壤豆类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较耐瘠薄,但以疏松、保水性良好的土壤为宜。豆类作物一般要求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七、豆类作物的栽培要点1.轮作和间作豆类作物不耐连作,连作时由于噬菌体的繁衍抑制了根瘤菌的发育而影响生长,同时病虫害加重,产量品质降低。所以豆类作物要实行轮作才能获得髙产。豆类作物造宜的前茬为禾谷类作物、薯类作物或棉花。我国各地普遍实行豆类作物与非豆类作物的间作,如大豆和玉米、大豆和高粱、豌豆和小麦等等。这些方式运用得当,一般都能增产。2.整地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壤即可,伹以土层较厚,富含有机质和钙质、排水良好、通透性好、土壤 pH6.8-7.5 的粘壤土或壤土最为适宜。
3.播种播种包括了选种、晒种、确定播期、播量等技术环节。(1)选种及晒种 播种之前精选种子是保证苗全、苗壮的重要环节,要选用大粒、饱满的种子,剔除虫籽、瘪籽、可进行风选、水选或盐水选。播前晒种可以促进种子活力加强,高发芽率和增强发芽势。(2)确定播期 大豆、绿豆、豇豆都可以春播和夏播。春播一般在平均地温 10℃以上时播种,夏播在麦收后,抓紧时间抢种早播是增产的有效措施。豌豆、蚕豆可以秋播和春播。(3)播种量及合理密植。4.田间管理包括补苗与间苗、中耕除草、施肥、饶水及加强病虫害防治。八、薯类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薯类作物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受各种不同生态条件的影响,现在的各种栽培类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别。1.温度甘薯喜温暖而对低温反应敏感,最怕霜冻。马铃薯块茎通过休眠后,气温超过 5℃即可萌发,10cm 深处地温稳定在 7℃时可播种,10-13℃时出苗快,茎叶生长最适温度为 21℃,块茎膨大的最适土温为 15-18℃,降到-1℃时块茎即受冻害。2.水分甘薯是耐旱作物,其蒸腾系数约为 300-500,低于一般旱田作物。马铃薯植株正常发育的土壤湿度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60%~80%为宜。开花到成熟期需水最多,占整个生育期需水量的 65%。3.土 壤甘薯具有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广的特点,但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含有机质较多,具有一定肥力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宜。4.养分甘薯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 2:1:4。氮肥有利于培育壮苗,促进栽后早发苗、早结薯、早膨大,但氮素过多,特别是在茎叶生长盛期,易导致茎叶徒长、叶面积过大,下层叶片黄化死亡,消耗大量养分,块根产量低。增施磷肥可使块根变长、甜度增加,提高品质,增强耐贮藏性。钾在甘薯生长中需要量最大,且有重要作用,它可促进氮素吸收,加快叶片中光合产物的运转,提髙光合能力,加快块根中形成层的话动,有利于块根膨大。马铃薯是髙产块茎作物,需肥多,吸钾量大。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与甘薯同,结薯期吸肥量最大。九、薯类作物栽培要点1. 轮作和间作马铃薯在逐年或遂季增施有机肥和土壤病虫害不重的情况下,可以连作 2~3 年,4 年以上连作易导致土壤病虫害加重而减产,因而仍需轮作换茬,轮怍时忌与茄科及甘薯、甜菜等喜钾作物接茬,轮作期至少应在 2 年以上。甘薯、马铃薯等都可以和粮棉菜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主要与玉米、马铃薯(或甘薯)间套种,间作方式一般为 2:2 方式。2.整地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深耕。深度以 25~30Cm 为宜,并结合施用有机肥;(2)改土。砂土地掺粘土,粘土地掺砂土,改协调土壤中水、气等的关系;(3)起垄栽培。3.播种或栽秧薯类作物中,甘薯一般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也有利用薯块直播的,通常称之为“窝瓜下蛋”,但用种量大,病虫传播危害严重,目前除个别地区外,都采用育苗移栽。马铃薯一般采用直接播种薯块的方式。4.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培土(2)施肥 在薯类作物生育期间,钾素的供给必须充分。薯类作物的施肥原则应掌握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追肥为辅的原则。(3)灌溉 甘薯生长的中期正是 7、8 月份,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雨季,应注意排水,在前期、后期干旱时应时绕水。马铃薯不耐旱,从出苗到开花常灌二水。第一次在齐苗时,第二次在现蕾时,开花后
进入块茎迅速增大的时期,土壤应始终维持湿润状态。5.及时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