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9《古典文献学》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28浏览次数:200169《古典文献学》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高等院校中文、历史等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文献与文献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包括文献的载体与类型、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古籍收藏、出土文献的整理等。该课程的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共计 15 分)题型二:简答题 (每题 15 分,共计 60 分)题型三:论述题 (共一题,计 25 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二、复习重点内容一、文献与文献学 对文献的含义及其发展演变,以及文献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方法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文献”释义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物体上。**文献学及其研究对象与范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文献学具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古典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与用途及其检索等等。二、文献的载体基本了解甲骨、金石、简牍、缣帛文献的流行时期、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价值。了解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等文献载体的基本特点和流行时期;了解纸的发明与发展,以及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甲骨文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刻在上面的文字称甲骨文。其历史可追溯至 3000 多年前殷商时期。迄今发现的 10 余万片殷墟甲骨文中,记事年代从盘庚到纣王末期。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三、版本的鉴定了解版本的概念、功用、形制以及版本的几种基本类型,并能在平常的学习中比较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版本知识。掌握版本鉴定的方法和步骤。**孤本
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孤”自然是指仅此一个,世上仅存此一部的书,就叫孤本。如果是国内藏书只此一部,未见别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理解禁书本、进呈本、巾箱本、百衲本等描述版本优劣的若干称谓。(1)禁书本:明令禁止流通和收藏之书。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大都钳制言论自由,大量禁书毁书。所以,被禁之书能流传下来的,自然值得珍惜。(2)进呈本:民间向朝廷敬献之本。清修《四库全书》时,奉命进献的本子,称四库进呈本。(3)巾箱本(后改称袖珍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无论是手写本书,还是刻印本,只要是开本较小,于随身携带的巾箱小箧中能够装下,就都可以称为巾箱本。(4)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义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牌记牌记又叫书牌或牌子,从宋刻本就有,以后元、明、清各代都有使用,是刻书的专门识语。主要由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介绍版刻情况的文字构成,没有固定的位置,多用于一书目录、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处。一般是围在粗黑的版框(也有别的形状,如鼎形、钟形、葫芦形、亚字形、碑形或莲龛形等)之内,也有的直接放在空白处。牌记一般都明确反映版刻的年代、版刻者、版刻地以及官府坊肆等版本情况,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因而是最为确切的鉴定依据。**序跋序和跋作为一种文体,都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写作动因等)的文字。以今人习惯而论,冠于一书之前的称序或叙等;而置于一书之末的称跋,有时也称后序、后记、跋尾等。四、文献的校勘了解古籍校勘的四大功用。掌握校勘对于古籍整理和研究的意义何在。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校勘发展的历史及其校勘方法逐步完善的过程。如何针对相应的情况运用本校法和对校法进行古籍的校勘。如何针对相应情况正确运用理校法和他校法进行古籍的校勘如何在对古籍的校勘中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掌握理校法的特点及作用理校法是运用分析、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正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它的起源早于对校法。前面我们提到子夏校“晋师三豕涉河”的例子,依靠的就是对校法。理校法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论证对校、本校、他校所校出的异文的正误长短。如:《后汉书·蔡邕传》注:“玉生于山,制则毁焉,非不宝也,然失璞不完。”校记:“汲本‘失’作‘夫’,殿本作‘大’。按:此谓玉经雕琢,失去其璞,则不完也,以作‘失’为是。”各本之异赖对校而得,异文长短则要通过理校得之。(或:“《后汉书·五行志六》:“四年二月乙(亥)[巳]朔,日有蚀之。”校记:“《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案《安纪》作‘乙巳’,下云乙卯、壬戌,则日辰当以本纪为是。又引周寿昌说,谓下云‘其月十八日壬戌,武库火’,与纪同。计乙巳朔至壬戌正十八日,若是乙亥朔,则下不得有壬戌,宜从本纪。今按:推是年二月合朔乙巳,日蚀可见,洪、周说是,今据改。”本校校出了异文,理校考天文历法以定异文是非。)2、推理现成异文的是非曲直。现成异文指现存古籍中留下的夹注,如“一作某”、“或作某”、“某本作某”等。
由于它们基本为前人难以考定是非而存疑的异文,所以推理考定何是何非难度很大。3、在没有资料可供比勘的情况下,推正古书中文字的讹误。如:《仪礼·觐礼》:“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俞樾校“四”为“三”之误,证以古制堂深(高)三尺,并辅以古字“四”作四横画与“三”相似。很有说服力,可为定论。理校的方法,则一要求之于训诂的方法,二要求之于文势的连接。**认识和理解对校法假如一部书传世的本子不止一个,那就应对不同的本子进行对照核查,这就是对校。 对于对校的方法,陈垣先生在《校法四例》中解释为“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并指出,“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这种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校的方法起源很早。刘向校书,主要利用对校法,即广备众本,互相参校。这项工作是由两人共同进行的,一个人拿着书本,另一个人读,遇有异文就标示出来。刘向当时校书,所搜集、依据的版本很多,包括中书、太史书、太常书及大臣私人藏书等。我们在进行对校时,未必要两个人对唱。一个人也可以对校。把两个本子摊在桌子上,一个作为工作底本,遇有两本相异之处,就把异文统统记在工作底本上,让人看到你的校本,就象看到另一个本子一样。这种功夫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死校”。在对校中,假如异本不多,可以逐一对校。假如异本较多,则不可能逐一对校,那就要先弄清版本系统。考究版本系统仍要先将各种印本进行重新鉴定,依时代排出先后顺序然后细细审阅序跋,许多序跋对于刻书底本都有交待。如果序跋没有说明底本来源,则应通过与他本对校,弄清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哪些版本异文最少,相应版本关系也就比较近。对校法有两个作用:一是从对校中可以发现古书中的错误,二是可以作为改正错误的有力证据。对校法的优点是“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见”,免去妄改之弊。短处是“不校是非”,“不负责任”。但“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初学校书的人,必须先从“对校法”入手。这种校法虽然仅以比较版本、记录异同为唯一的方法,比较机械却是校书中的一个基本步骤。五、文献的目录目录的含义及功用。了解目录的三种基本体制,了解目录各组成部分的内容和特点。了解我国古典目录分类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分合变迁的基本情况。掌握唐宋时期目录四部分类法的发展概况,并了解《隋书 ·经籍志》、《群书四部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分类的基本特点。了解元、明时期四部分类法的发展概况,还应掌握元明时期几部重要四部分类目录的类目体系及其特点。掌握《四库全书总目》的成书背景、类目特点及主要贡献。**掌握目录的功用并能举例说明张之洞曾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为“良师”,他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或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抉
择分析,方不致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也矣。”章学诚名著《校雠通义》将校雠的崇高境界论述得最为充分。他所说的校雠之学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目录之学。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概括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个字,当是非常恰当的。同样是乾嘉时期的学者王鸣盛,对目录学是这样强调的:“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可知,从事研究工作,必须从目录学入手。概而言之,目录主要有以下三项功用:目录有助于研究图书状况,为读书治学之门径;目录可辨学术源流;目录有助于其它文献工作。**掌握《明史·艺文志》的分类特点其一,除卷首有总序外,无大小类序,而总序也十分简短。总序说:“四部之目,昉自荀勖,晋、宋以来因之。前史兼录古今载籍,以为皆其时柱下之所有也。明万历中,修撰焦竑修国史,辑经籍志,号称详博。然延阁、广内之藏,竑亦无从遍览,则前代陈编,何凭记录,区区掇拾遗闻,冀以上承《隋志》,而赝书错列,徒兹讹舛。故今第就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稍为厘次,勒成一志。凡卷数莫考,疑信未定者,宁阙而不详云。”说明了本书的体例不同于以前史志“兼录古今载籍”,而是仅著录明代“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并删去了那些“卷数莫考,疑信未定者”。其二,类目体系过于简略,仅分为 35 类,远少于《千顷堂书目》的 49 类。其三,类目设置十分草率,一些类目归并失当,甚至漏设了一些重要类目。例如,在正史类收录了各帝实录、宝训、圣政记、年表,及编年、纪事本末、别史等著作,与一般史志之正史类相比,较为杂乱;将医书并为艺术类,把医药书籍放在琴棋书画书籍之后,明显是错误的;未设立专收目录的类目,除《道藏目录》入道家类,《释藏目录》入释家类外,众多明人目录著作竟然漏收。**掌握与郑樵的《通志·艺文略》相比之下,焦竑的《国史·经籍志》在分类体系上的特点(1)在类目设置方面,焦竑在郑樵《通志·艺文略》基础上作了调整。他极为推崇四部分类法,将《通志·艺文略》中“礼”、“乐”、“小学”三大类并回“经部”,“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五大类并回“子部”,这样,十二类仍归四部他又在卷首新列“制书”大类,专门收录明代皇帝之有关著述及大臣奉旨修撰之文,使该目录成为一部五分法目录。(2)他继承了郑樵在大类之下详分子目的做法,其子目大多沿袭了《通志 ·艺文略》,仅作了一些增删调整。小类设置极为细致,共三百多个小类。(3)《通志·艺文略》是没有类序的,而《国史·经籍志》每类均有序文,叙说各类要旨。(4)其附录“纠谬”一卷,针对《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这九部书目中分类著录出现的一些错误作了考辨纠正,较有参考价值。六、文献的辨伪了解文献作伪的原因、历史,以及主要手法。辨识伪书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作伪的主要原因制作伪本和制作伪书的原因不同,伪托古人著书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一般来说有三条。一是社会原因。由于历代兵燹动乱,自然灾害,典籍的散失与积聚变动极大,原书佚失,后人据记载而伪造古书。二是政治原因。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为了制造舆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伪托古人造假书。三是好事者所为,目的在于欺世盗名,招摇撞骗,
扩大个人的社会影响,是为名利私欲所驱。这些都不是经济原因所使。版本作伪就不同了,经济因素是其决定因素,不法书商利欲熏心是其根源。当然还应当考虑到促发这种贪欲膨胀的客观因素,比如古书旧本的流传日稀和藏家的争购,使古书旧本的商品价值日益增长抬高,加上附弄风雅者和居奇牟利者推波助澜,更使作伪者有机可乘,有空可钻。**掌握辨识伪书的方法1、从授受源流上辨伪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5、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6、从文体上辨伪7、从文章风格辨伪8、从特殊语词的起源辨伪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10、从因袭上辨伪11、从称引上辨伪12、从佚文上辨伪13、从史实的先后辨伪14、从称谓上辨伪15、从制度上辨伪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17、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辨伪18、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20、从学术思想史的倒置辨伪七、文献的辑佚**掌握辑佚的几种主要方法(1)摘录佚文:这是辑佚的基础工作。发现佚文,随手摘下,并在文句下注明出处。(2)选择底本:载有佚文的书籍,有迟有早,有详有略,从事辑佚,一般都挑选成书较早、记载较详的典籍为底本。(3)注明异同:各书引文,互有详略,辑录佚书时应加整理,标明异同,夹注文内。(4)校正文字:有些佚文,或文字简略,或首尾不全,或讹夺较多,非经校勘,不能卒读,所以校正文字,也是辑佚的一个重要环节。(5)恢复篇第:佚文散见各书,东鳞西爪,不相联续,这就要求辑者参照他书,考其体例,分类排比,方可成编。八、文献的体裁了解文献的几种主要体裁: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常见的文献体裁及其主要特点。了解以下几种文献体裁:丛书、表谱、图录、方志等及其主要特点。**政书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度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简言之,政书就是专门记载历代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政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包罗在内。
**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编辑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汇刻有关的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不少丛书选材精当,编印较善,查检方便,成为读书治学的常备参考书。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仅有寥寥数种。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成为丛书的子目。九、出土文献概述了解几种主要的出土文献类型:甲骨文文献、金文文献、简帛文献的出土状况及其文献价值。了解石刻文献、盟书、玺印、砖瓦文字、纸质出土文献等的出土状况及文献价值。**掌握甲骨文的文献价值(1)语言文字价值:甲骨文的发现,使人们看到了比《说文解字》所提供的小篆早一千多年的系统的汉字字形 4000 多个,了解到了距今 3000 多年的象形汉字系统,从而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同时,对甲骨文与《说文》加以对照研究,还可以纠正许慎解说的错误。因此在整个文字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考史提供了新史料,而且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意义与影响极其深远。**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 ,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发展。(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5)书籍制度史实物。简帛是我国早期书籍的形态,行用时间很长,出土实物对我们认识这种形态无疑是十分真切而具体的。三、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孤本2、序跋3、碣4、牌记(二)简答题1、概述甲骨文的文献价值。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三)论述题 结合实例,说说理校法的特点及作用。四、客观题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
1、孤本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孤”自然是指仅此一个,世上仅存此一部的书,就叫孤本。如果是国内藏书只此一部,未见别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2、序跋序和跋作为一种文体,都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写作动因等)的文字。以今人习惯而论,冠于一书之前的称序或叙等;而置于一书之末的称跋,有时也称后序、后记、跋尾等。3、碣《说文》:“碣,特立之石。”李贤解:“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碣就是高石柱子,上下粗细不同,一般上小下大,形状也非规则的圆形,而在方圆之间。约在魏晋以后,碣即被碑所取代。现存已知最早的碣,同时也是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已发现较晚的碣是吉林省集安县高句丽墓群矗立的《高丽好太王陵刻石》。4、牌记牌记又叫书牌或牌子。主要由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介绍版刻情况的文字构成,没有固定的位置,多用于一书目录、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处。一般是围在粗黑的版框之内,也有的直接放在空白处。答题技巧:名词解释题比选择题灵活多了,重点考察的是对于书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对于书本上的重点概念给予重点“关照”,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关键。在具体答题的时候,要在答出概念最精要部分的同时,能够举例的,最好举一到两个例子作为辅助性说明。(二)简答题答题技巧:简答题主要考察的是对于书本知识点的理解,以及重点章节及知识点相互关系的梳理与把握,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概念的拓展性理解。因此,要做好这种题型,就必须对书本大概章节、重点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层次、关系有一个较为明了的理解和掌握。做题的时候,要看题目情况,能够举例的要举例作为辅助性说明;给出的答案,应该思路明确条理清晰。(三)论述题答题技巧:论述题主要考察的是对于书本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和理解,考察的是考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因此,全面理解和把握书本知识,弄清章与章之间的脉络关系,对重要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把握,就成了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具体答题的时候,要冷静思考,从整体着手,给出的答案要思路明确、逻辑通顺、重点分明、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