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9《普通心理学(上)》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9 12:11:03浏览次数:20
0269《普通心理学(上)》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1、单项选择(1 分×20)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名词解释(4 分×5)给出相关名词的基本含义。3、简答(10 分×4)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4、论述(20 分)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绪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门独立科学。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生理学。心理学的门类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主要侧重研究心理理论。应用心理学主要侧重研究心理学如何应用,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等。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实验法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实验法可以对结果重复验证,有助于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关键在于控制变量。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形成理论假设:假设是基于某种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预见。2.实验设计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最常用的一个因变量:反应时,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3)选择被试4)选择具体实验的类型:如被试间设计和被室内设计3.实验观测4.统计分析5.得出结论二、观察法 解释:(1)催眠时,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分离。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者被弱化了。(2)角色扮演的观点: 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二)催眠的作用在医学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催眠控制疼痛;在犯罪侦破方面,有百分之七十的案件通过催眠可以获得补充信息,但是人在催眠情况下回忆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在心理治疗方面,利用催眠使患者进入放松的状态。第三节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将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集中性体现在心理活动在某个对象或某个事物、某种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的起伏会影响人的感觉,比如时而听得到噪音,时而听不到。一、注意的种类(一)从不同角度可以将注意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在注意过程中是否需要努力,是否有事先的注意目的,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没有注意目的的注意叫不随意注意。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即具有什么特点的事物容易被人们无意识地注意到?1、刺激物本身的特征1)刺激强度。如果刺激强度很大就容易引起注意;相对强度大时也会引起无意注意。2)当刺激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对比关系时,或对比关系表现很强烈时,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3)在静止的背景下,刺激物具有一定的运动时,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4)刺激的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人在不同时刻需要不同,情绪状态也不同。人的期待也影响人的不随意注意。经验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明确的注意目的,需要一定努力才可以维持注意,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注意随意注意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保持随意注意1、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明确有助于注意的保持。2、利用间接兴趣保持随意注意。3、组织活动。1)提醒自己注意2)提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3)将智力活动与外部操作活动结合 4、利用过去的经验来保持对当前事物的有意注意。5、锻炼意志品质。(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主要研究对什么事物进行选择。第三节 注意的理论选择性注意的理论主要用于说明选择性注意。1、过滤器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在 1958 年提出的,认为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制的,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被选择的信息就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没有被选择的信息就完全被阻断在知觉分析之外,注意就相当于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知觉分析系统负责识别这个刺激。无法解释鸡尾酒会现象。2.衰减理论3.反应选择模型:3.认知资源理论将注意看做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用资源有限的观点来解释注意的分配现象的理论,侧重解决注意的分配性。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注意在同一时间内分配到不同活动中去。如,左手划圆右手划方。认为注意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的参与。根据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有限的认知资源,是否能进行分配要看从事的活动是否都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4.双加工理论将认知加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叫自动化加工,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注意,也是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加工过程非常重要,在工作、学习时尽量将一些活动自动化,有助于其它高级认知加工的进行。受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的参与,受人的意识控制,需要较多的心理资源。经过大量练习,受控制的加工可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第六章 记忆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心理经验的心理过程。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记忆的种类一、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三、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三级记忆系统:将记忆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短暂地保留在头脑中,若受到注意,感觉记忆的信息就转入短时记忆,经过大量复述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又可以被提取进入短时记忆。1、感觉记忆 当刺激停止后,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保持下来,这个记忆就叫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可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放电影。感觉记忆转变为短时记忆的条件:感觉记忆的信息若受到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含义、短时记忆的特点、加深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认识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比较短。短时记忆的功能1、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短时记忆起暂时寄存器的作用,将信息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以便进一步的加工。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在短时记忆中暂时储存。2、短时记忆是一种信息加工器,将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转换到长时记忆中。3、短时记忆能够整合来自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处理当前活动,是工作记忆的一部分。短时记忆的编码:主要采用听觉编码方式,也存在视觉编码,也可能存在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遗忘更多地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实验:彼德森等人在研究短时记忆的保持时,让被试进行连续减 3 的倒数数,这是为了阻止被试对识记材料的复述。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一定限制的。有研究者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七加减二,单位是组块。组块是指在记忆过程中联合较小的单位为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加工过程中组成的信息单位也叫组块,即熟悉的认知单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如何转入到长时记忆中的?机械的复述并不能很好地使信息转入到长时记忆中。只有精细复述才能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到长时记忆中,即将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2.长时记忆:指存储时间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存储的时间比较长。长时记忆的功能:是信息的储存库,用于长久储存信息。长时记忆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建构的过程。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采用语义编码。4.识记者的态度。增强记忆效果的条件:明确识记目的任务;加深理解;正确组织复习;过度学习;利用联想;树立信心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能够解除,记忆就能恢复。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也就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即在在记忆过程中,一段材料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记忆效果比较好,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就比较差。影响因素:1)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的影响;2)前后学习的两种材料的巩固程度的影响。长时记忆提取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回忆。 我们常说的“舌尖效应”就属于长时记忆的提取失败。第三节 内隐记忆定义: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的记忆,就叫内隐记忆。内隐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也称为无意识记忆,有很多研究表明内隐记忆是不同于外显记忆的一种记忆。第四节如何提高记忆力:使用夸张的表象、形成记忆链、将新的信息和已有经验连续起来。1.编码阶段:1)要在清醒状态下记,2)学会做笔记,3)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加工,4)多通道协同活动记忆,5)记忆的材料要形象化、韵律化,6)可以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7)利用一些记忆术,8)五步阅读法2.储存阶段:1)组织有效的复习,经常复习,2)阅读和回忆交替进行的方式,3)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4)要进行系统化的复习,5)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3.提取阶段:利用编码的特定性原则,回忆时的情境与学习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效果越好,在提取时尽量回忆记忆时的线索,帮助回忆。三、重点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A、认知心理学 B、工业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消费心理学( )2、与实验法相比,观察法的优点是:A、结果的可重复性高 B、对实验条件容易控制或操纵C、结果真实性高 D、能确定明确的因果关系( )3、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哪种方法?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4、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是: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构造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B、 脑干和脊髓C、 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D、 脑和脊髓( )6、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A、惩罚一个孩子让另一个孩子看着 B、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C、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7、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之和的心理学学派是:A、机能主义 B、格式塔 C、行为主义 D、构造主义 ( )8、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是:A、格式塔心理学 B、心理分析 C、构造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9、对裂脑人进行研究,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学者是:A、斯波林 B、斯佩里 C、艾宾浩斯 D、布洛卡( )10、一家饮料公司要生产一种比现有口味稍微甜一点的可乐,为了节省成本,公司想尽可能少地往可乐里加糖。如果请你来解决,你需要测量什么指标?( )11、红外线不能被人看到是因为:A、低于视觉刺激阈限 B、超出了可见光谱范围C、不能刺激锥体细胞 D、不能刺激棒体细胞( )12、人类眼睛上有两种视觉感受器,其中棒体细胞感知____,锥体细胞感知_____。A、明暗/颜色 B、运动/形状C、明亮的光/暗淡的光 D、意识刺激/意识以外的刺激( )13、视野中按共同方向运动的物体,我们容易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这体现了知觉的哪个知组织原则?A、共同命运    B、良好连续   C、简单性   D、邻近性( )14、以下哪一项内容是通过催眠最有把握达到的?A、超常的体力 B、记忆的准确性增强 C、止痛 D、睡眠样脑电波( )15、根据过滤器模型的观点,过滤器是按照下列哪种方式工作的?A、减弱 B、主动加工 C、选择性 D、全或无( )16、傍晚乌云的运动,使人感觉是月亮在动,乌云是静止的,这种现象是:A、诱发运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17、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集中性和紧张性 C、指向性和集中性 D、都不是( )18、快速眼动出现在睡眠的哪一个阶段?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E、上述睡眠以外的另一阶段( )19、受意识控制加工的特点是:A、不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B、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C、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几乎不需要注意的资源( )20、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注意 B、知觉 C、思维 D、复述二、名词解释1.视觉的三色说2.注意3.心理测验法4.神经冲动5.听觉的行波理论三、简答1.简述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2.日常生活中会有这种现象发生:“耳蜗底部受损的人,高音听不见;耳蜗顶部受损的人,低音听不见”,请用听觉的行波理论加以分析说明? 3.一项研究显示:黑、绿、蓝等颜色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于嫩黄、米色、奶色的汽车。请根据所学颜色的相关知识对此结果进行解释。4.请根据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解释注意的分配现象。四、论述题简述知觉的几个重要特性及其各自的意义。 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ACBDD BBDBD BAACD ACEBD二、名词解释1.视觉的三色说:是由托马斯杨在 1802 年提出来的,后来由赫尔姆霍兹加以发展。认为有三种基本的颜色即红绿蓝三原色,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感红、感蓝、感绿,每种感受器只对特殊波长的光敏感。单色光出现时只产生单一的光,两色光出现时产生混合光。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3.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4.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就是神经冲动。5.听觉的行波理论: 行波理论又叫新位置理论,认为声波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的方式振动,但行波频率不同,振幅最大所在的部位也不一样。频率低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顶部;频率高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底部。三、简答1.简述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早期理论的认为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潜意识:本能的冲动、欲望,这些冲动、欲望被压抑到个体的意识以外。前意识:潜意识中可以招回的部分。意识:能感知到的心理现象。后期理论:人格三个层次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作用: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遵循道德原则。2.日常生活中会有这种现象发生:“耳蜗底部受损的人,高音听不见;耳蜗顶部受损的人,低音听不见”,请用听觉的行波理论加以分析说明?(1)行波理论又叫新位置理论,由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发展了赫尔姆霍兹共鸣理论中合理的成分。(2)行波理论的观点:认为声波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的方式振动,但行波频率不同,振幅最大所在的部位也不一样。频率低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顶部;频率高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底部。由此可见,耳蜗底部受损的人,高音听不见;耳蜗顶部受 损的人,低音听不见。3.一项研究显示:黑、绿、蓝等颜色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于嫩黄、米色、奶色的汽车。请根据所学颜色的相关知识对此结果进行解释。(1)颜色具有胀缩性。将相同车身涂上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体积大小不同的感觉。嫩黄、米色的车看起来大一些;同样体积的黑色、蓝色车感觉小一些。(2)不同颜色在视觉中的亮度(或明度)是不同的。浅色的亮度高,暗色的亮度低。(3)嫩黄、米色、奶色和周围环境对比度高,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 4.请根据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解释注意的分配现象。(1)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注意在同一时间内分配到不同活动中去。如,左手划圆右手划方。(2)认知资源理论将注意看作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用资源有限的观点来解释注意的分配现象的理论,侧重解决注意的分配性。认为注意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的参与。根据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有限的认知资源,是否能进行分配要看从事的活动是否都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四、论述题简述知觉的几个重要特性及其各自的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选择性使我们能对对象进行精确的反应。(2)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要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理解性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性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使人产生期待和预测。(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稳定的印象,保证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和实验法相比,结果真实性更高,观察法有利于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现象的真实状况。但也存在难以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证实等缺点容易出现观察者偏差。三、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可行,能用于大规模研究,但需要注意其信度和效度等指标。四、个案法个案法:对一个被试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研究较为深入,但所得结果不适合大规模推广。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心理学派别1.构造主义学派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2.机能主义学派3.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1)激进行为主义:主要观点:1)主张研究外显的行为,哪些因素决定人的行为;2)认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引发活动的是刺激,应该研究刺激反应;3)个体行为的环境决定论;4)反对使用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研究方法。。(2)新行为主义学派: 承认有机体的内部心理活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的变量,对行为有一定影响。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和惩罚不管是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还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都是影响人的行为巩固和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强化指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强化物起作用的这一过程就叫做强化。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给予喜欢的刺激,负强化是撤走讨厌的刺激。以语词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4.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行为;心理是一个整体,不是简单、部分的相加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要对知觉、学习进行研究,提出了知觉的组织原则,认知的学习理论等。研究人的意识,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整体。5.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现象。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不仅要研究意识还要研究无意识。早期理论的认为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潜意识:本能的冲动、欲望,这些冲动、欲望被压抑到个体的意识以外。前意识:潜意识中可以招回的部分。意识:能感知到的心理现象。后期理论:人格三个层次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作用: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遵循道德原则。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二、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广义:凡是侧重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都叫认知心理学。狭义: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因素在人类行为当中的作用;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看做一种信息加工者;主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内部的心理机制,即研究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的过程。采用实验、观察、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统称为认知过程。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强调健康人的心理、人格;应该研究人类当中的精英;强调人的价值、潜能;强调环境和自我概念对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需要;强调意志的作用。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为反射。神经系统是由许多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和功能是接受和传送信息。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就是神经冲动。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内的全部神经元组成。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全部神经元及其纤维组成。(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大脑又可以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起来。胼胝体是指连接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大脑皮层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三个沟: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两个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四个叶:额叶、 颞叶、顶叶、枕叶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 额叶,基本功能为运动控制、语言产生、注意、记忆、问题解决、人格等。顶叶,基本功能为负责接收有关温度、疼痛、触压等方面的信息,是集体的感觉去。颞叶,基本功能为听觉、语言理解、记忆等。枕叶,基本功能为视觉等。1.初级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视觉的中枢在枕叶。听觉的中枢在颞叶。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在顶叶。2.初级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功能: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3.言语区4.联合区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通过胼胝体联结的,一个半球的信息可以很快传递到另一个半球。60 年代,斯佩里(Sperry)对癫痫病人进行了切断胼胝体的外科手术。这就产生了所谓割裂脑。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尤其是脑的活动密切相关。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例如,脑损伤的病人,有的智力水平下降了,有的丧失说话能力。脑部受伤后的盖奇变得脾气暴躁,不太善于容忍他人的缺点,说话带污言秽语,计划能力也受到损伤。额叶的损伤导致人格发生了改变。第三章 感觉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意义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的测量产生感觉的两个条件:感觉器官正常;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绝对感觉阈限定义: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的高低通过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阈限越低,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小,绝对感受性越强,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的大小通过差别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差别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的计算韦伯定律: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韦伯定律只有在刺激是中等强度的时候才适用,在刺激强度非常弱或者非常强的时候都是不适用的。对数定律: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的,认为感觉到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 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大小只是按算术级数增加乘方定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的,认为心理量是刺激量乘方的函数,感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比如对电击的疼痛的感知。第二节 视觉人只能看到一定范围的光波。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380 到 780 毫微米的光波。光波从长到短作用于眼睛,人看到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一、视觉的生理机制(一)视网膜的换能作用视网膜的换能作用就是一个感觉编码过程。视网膜的构造:包括三层,主要有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其中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就是视觉的感受器,接受外界光波的刺激,将其转换为神经冲动。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与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用于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棒体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窝周围及视网膜的边缘地带。在夜晚比较黑时是由棒体细胞发挥作用,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主要用于感受物体的明暗不能感受颜色,分辨细节的能力很差。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该区域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级细胞的活动,则网膜上的区域就是这些细胞的感受野。二、颜色颜色:是光波作用于眼睛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颜色具有胀缩性,不同颜色会产生体积大小不同的感觉。不同颜色在视觉中的亮度是不同的,浅色亮度高,暗色亮度低浅色和周围环境对比度高。三、色觉的理论1、三色说由托马斯杨在 1802 年提出来的,后来由赫尔姆霍兹加以发展。观点:认为有三种基本的颜色即红绿蓝三原色,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感红、感蓝、感绿,每种感受器只对特殊波长的光敏感。单色光出现时只产生单一的光,两色光出现时产生混合光。赫尔姆霍兹对三色说的发展: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感光细胞,但认为每种感受器对各种不同的光都有反应,但反应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经验都是各种感受器按照相应的比例活动产生的。神经生理学的证据(60 年代):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一种细胞能最大程度地对近似蓝色的光波起反应,一种最大程度地对近似绿色的光波起反应,一种对近似红色的光波起反应。2.四色说观点: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对感光视素,黑白色素、红绿色素、蓝黄色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并产生不同的颜色体验。能够解释色盲现象,红绿色盲无法辨别红色和绿色,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四、视觉中的现象(一)视觉适应视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持续的作用而引起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二)后像后像是指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短暂的保留一定时间。颜色的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即后像是原来颜色的补色。比如蓝色的补色是黄色。长时间看一种颜色,刺激感知这种颜色的感光细胞,导致细胞疲劳,刺激停止之后,与此有关的对立过程开始起作用,因而产生补色的后像。(三)闪光融合:连续闪光,频率比较慢时,人感知到的闪光是间断出现的;当闪光频率很快时,人看到的是连续的闪光。(四)马赫带在明暗交界处,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光带,暗和亮的光带称为马赫带。第三节 听觉一、声音的三个物理属性:频率(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波形二、声音的三个心理属性:音调、响度、音色听觉理论1、共鸣理论,又叫位置理论2、行波理论行波理论又叫新位置理论,由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发展了赫尔姆霍兹共鸣理论中合理的成分。认为声波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的方式振动,但行波频率不同,振幅最大所在的部位也不一样。频率低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顶部;频率高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底部。耳蜗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就取决于行波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越大,科蒂氏器上的盖膜就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使有关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根据行波理论的观点,人耳实现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主要是看这种声波作用在耳蜗的哪个部位。行波理论正确的描述了 500 赫兹以上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振动,解释了对 500 赫兹以上音调高低的辨别。但是难以解释 500 赫兹以下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个部位相同的运动。3、频率理论4、神经齐射理论第四章 知觉第一节 知觉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对感觉的信息进行组织、解释的过程。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注意两个方面: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强调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的对象:被选择出来进行加工的知觉物体知觉背景:没有被选择加工的事物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我们对众多的知觉事物进行有组织的选择加工的过程。知觉选择性使我们能对对象进行精准的反应。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1、对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赖的。3、对象和背景是相对的,背景的确立有赖于对象的突显。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表现在,知觉事物过程中要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理解性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1、言语指导作用2、个人的知识经验3、社会文化因素知觉理解性的意义1、理解可以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容易使人产生期待和预测。四、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表现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客观条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知觉到的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恒常性的种类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明显变化。2、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但是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没有显著变化。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4、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表面颜色并不受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1、影响知觉恒常性的重要因素就是经验的作用。2、线索对知觉恒常性有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意义:由于人有了知觉恒常性,对事物有稳定的映像,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第二节 空间知觉一、形状知觉二、大小知觉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单眼线索:利用一个眼睛感受到的深度线索。双眼线索:利用两个眼睛才能感受到的深度线索。单眼线索: 1、对象重叠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空气中有尘埃、水分的存在,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看的清楚。根据空气透视,看的清楚的就觉得近,看不清楚的就觉得远。4、相对高度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四、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原则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时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2、相似性原则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3、对称性原则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良好连续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的事物,容易被看成整体。5、共同命运原则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整体。6、封闭性原则具有封闭倾向的事物,容易被知觉为整体。7、线条朝向原则当线条朝向共同的方向时,容易被知觉为整体。8、简单性原则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第三节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或事件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时间知觉分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对时间的预测。第四节 运动知觉一、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类型: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看到的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3、自主运动自主运动产生的原因还不清楚。有人认为我们的眼睛不可能将注视点精确地保持在黑暗中的光点上,眼睛的移动会引起光点的网像徘徊。4、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1、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是一个连续体,还存在一般性变化。人的意识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周围事物之间的复杂观关系,这种意识称为自我意识二、无意识的含义无意识是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第二节 睡眠一、睡眠的阶段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人的脑电波主要时候贝塔波,波幅低,频率较高。在清醒的情况下,闭上眼睛,安静地休息一会,大脑出现阿尔法波,波幅稍大,频率较低一些。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将睡眠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处于浅睡状态,非常容易被唤醒,持续时间约10 分钟。第二阶段是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变得更低了,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持续约 20 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增大,出现德塔波,约持续 40 分钟。第四个阶段以德塔波为主,频率很慢,波幅增大,属于深度睡眠阶段,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变慢,持续约 1 个小时至 90 分钟。梦一般出现在睡眠的第五个阶段,即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二、梦梦是指在睡眠的某一阶段所产生的自发的想象活动。三、催眠催眠也是一种意识状态,与正常觉醒的意识状态不同。催眠是指对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自我控制等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暗示是指有一种观念、想法非强迫地自然地接受了。(一)催眠状态下心理和行为的特征1、主动性的反应降低,不会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而是被动接受催眠师的暗示。2、注意层面超狭窄,表现为只注意催眠师的话。3、旧记忆还原现象,表现为能够回忆出很多陈年旧事。4、知觉扭曲和幻觉。5、暗示的接受性增高。6、角色扮演,表现为可以听从催眠师的指示语,扮演和自己性格不同的另外一个角色。7、经验的失忆,表现为解除催眠,进入正常意识状态后,不能回忆催眠中的经验。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