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4《外国教育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19浏览次数:210084《外国教育史》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1、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等)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包括教育制度和教育实际等)的演变,而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来认识人类培养下一代的历史。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史类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要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发展以及二者相互的影响。2、考试题型和时间:考试题有三种题型组成,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题型一:选择题 共 20 分 一般有 10 道题 题型二:简答题 共 30 分 一般有 6 道题题型三:分析论述题 共 50 分 一般有两道题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就是一种用“泛灵论”来说明和解释生活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训练,达到敬畏神灵和膜拜神灵的教育;是一种服从、保守和适应生活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固定的仪式或活动,教育人们去适应周围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环境,服从神灵、保存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习俗。·“青年之家”的教育形式。2.东方古国的教育。·人类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最早出现在东方古国。东方古国主要指古代的亚洲和非洲东北部等一些奴隶制的国家。3.古巴比伦的学校形式·古代巴比伦人用来训练学生专门掌握文字和书写能力的学校是泥板书舍。负责人称“学校之父(校父)”。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1.东方古国的学校类型。·东方古国的教育主要包括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希伯来的教育。古代希腊的教育受到了东方古国的影响。2. 古代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军人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3.“苏格拉底法”的内涵。·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在关于知识的获取上,苏格拉底反对直接灌输知识,主张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讨论、探讨和争论来获取。主动对话或者由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
A.地方分权制 B.中央集权制 C.中央、地方共权制 D.自治制5、在宗教改革运动中,( )学校教育的管理方式采用军队制度,形成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A. 耶稣会派 B. 路德新教 C. 加尔文派 D. 英国国教6. 夸美纽斯关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理念被称为( )。A.“泛智”思想 B. 和谐发展思想 C. 全面发展思想 D. 全面教育思想7、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的是( )。A. 贺拉斯·曼 B. 帕克 C. 杜威 D. 克伯屈8、古代西方第一批职业教师被称作( )。A. 教员 B. 校父 C. 智者 D. 古儒9、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教育机构不同,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 )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A. 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 B. 政府 C. 行会组织 D. 贵族阶级10 下列关于夸美纽斯教育主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家应重视教育,普设学校,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B. 智慧、勇敢、仁慈、公正这四种品德是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C.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D.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11. 倡议并创建莫斯科大学的是( )。A. 彼得大帝 B. 罗蒙诺索夫 C. 叶﹒卡特琳娜 D. 乌申斯基12、洛克认为绅士应具有的四种品质是德行、智慧、礼仪和( )。A. 勇敢 B. 虔信 C. 正义 D. 学问二、简答题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贡献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3、苏联 50 年代的教育改革措施4、洪堡的教育改革5、美国进步教育思潮的影响6、美国《国防教育法》基本内容。7、如何认识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说”?8、如何认识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 9、比较新教各派教育改革主张和活动的异同。10.永恒主义教育三、论述题 1、比较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异同2、二战后英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 3、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观和感官教育的基本观点。 4、分析日本二战后颁布的《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的要点答案和答题技巧:一、选择题选择题的设置是用来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只有一个,可以采用排除法或者直接选择的方法做题。
1.C 2.B 3.D 4.A 5.A 6.A7.A 8.C 9.A 10.D 11.B 12.D二、简答题简答题的设置是用来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初步理解程度。如“斯巴达教育”,要求学生对斯巴达教育形成的时间、国别和基本特点的有一定的把握。复习时要求注意基本观点(如和谐教育、自然教育)、学校、人物、著作、法案等。1、产生、意义。2、涵义。3、产生、内容。4、内容。5、影响、评价。6、产生、内容。7、产生,四个阶段内容,影响。8、产生,回答“内学”和“外学”,评价。9、相同点、不同点。10、 涵义、内容。三、论述题论述题的设置是用来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比较全面理解程度。如“评析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特点和意义”,要求考生根据题目从三个方面对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特点和意义进行一定介绍、分析和评价。复习时要求从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两个方面进行,对一些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家的思想、教育流派的思想要给予较多地注意。1、内容、特点、相同点和不同点。2、内容、颁布法案、评价。3、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感官教育的基本内容、观点和评价。4、内容、意义。注意:在这里给出的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案只是要点,没有给出详细的内容,但是已经完全包括需要作答的方面。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由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回答反问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立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也叫“产婆术”。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他第一次提出了道德品质对道德知识的依赖关系和道德知识对道德教育的依赖关系,这对于道德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4.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内涵:认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遵守城邦秩序和公德的公民。但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的目标,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它是人的教育更高层次的目标。(3 分)自由教育实施的条件:自由教育的实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二是自由学科。所谓闲暇时间是指受教育者可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无须为生计所操劳。所谓自由学科,主要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音乐、绘画等。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1.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教育目的是培养雄辩家。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昆体良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分班教学的思想。 著作是西方首部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2.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得知识。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西塞罗还提出了“人道”的教育主张。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思想,在昆体良的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3.古希腊教育的“七艺”。·前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七艺的作用和影响。中世纪“七艺”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主要渗透了神学的思想。在“七艺”中也渗透着神学的内容,一般多是牵强附会地加上神学的解释,用来为神学服务。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1.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教育。2.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学校。·中世纪后期产生了城市学校: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在当时情况看来,城市阶级的发展,已经不满足以往的地位,必然要求政治地位和文化,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因此,发展和壮大市民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所谓城市学校,实际上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其中包括: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等等。
·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城市学校大多数注重读写算,以及一些其他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城市学校与当时的修道院学校和贵族拉丁文法学校相比它的设备通常比较简陋,教学水平也比较低。3.西欧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组织与管理特征和学习内容。对中世纪大学的评价。经院哲学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一是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二是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三是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使理性神圣化。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四是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 12 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即以文、法、医、神为主要学习内容。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第五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 14-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出现的。它首先在在意大利产生,以后逐渐扩展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就其历史影响而言,它事实上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出现的。它首先在在意大利产生,以后逐渐扩展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从 14 世纪开始,以意大利为中心,西欧各国普遍兴起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热潮。文艺复兴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教育等方面。2.人文主义教育的产生、特征及其评价。·人文主义教育的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人文主义者思想活跃,行动积极,接受了社会的先进思想和方法,并以多种形式反映社会的变化,表达自己的理想。他们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教育问题,尽管这些论述还没形成独立、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们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重视用新的教育观指导办学,用新的教育方法培养人的思想,对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基本特征:第一、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倡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一种新的教育,并注重扩大教育的对象。第二、创建新型的学校机构,使教育环境自然化。第三、在注重人文学科改革的同时,也强调在自然中学习知识。第四、尝试和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评价: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世纪僵化、封闭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清新、活泼的风气。更为重要的是它反对教会对人精神的束缚,主张从身心两方面强调人的自然存在和发展,
要求与自然一起塑造和培养新人,极大地改善了教育的环境,这是自古希腊以来教育思想上的又一次大的解放,为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耶稣会派的教育·耶稣会学校采用军队的管理制度,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耶稣会学校采用寄宿制,实行免费教育。耶稣会学校对教师的培训非常重视,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这使得耶稣会学校的教师水平非常高。正是以上原因导致耶稣会学校在当时有很高的教育质量。第六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优秀成果,吸收了路德、培根等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总结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在教育的许多问题上都进行了研究,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在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中,《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的方法”。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其论述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具有普通教育学的性质。《大教学论》的出版、主要内容和评价。2.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观点。·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他认为大自然的法则是教育的正确法则,教育的法则应依自然的法则得来。其次,教育适应自然所包含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第七章 近代教育的发展1.英国近代的“导生制”的内容·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 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 J.兰卡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 10 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它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 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2.近代法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特点。·19 世纪初,拿破仑建立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成为法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3.日本的文部省。·1871 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直接统治。同时,改革中央政府管理体制,设置适应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的官制。其中,设置了文部省,负责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文部省成立后,即着手学校制度的改革。1872 年 8 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4.德国“泛爱学校”的创办。·德国著名的泛爱主义者巴西多(Johann Bernhald Basedow,1723-1790),在卢梭的小说《爱弥尔》的思想影响下,呼吁要按照卢梭的思想创办【泛爱学校】(Philanthropium)。1774
年,他在德国的德骚开办了一所泛爱学校。5、洪堡的教育改革·洪堡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人们把他在 19 世纪初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称为洪堡教育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洪堡特别重视提供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在他任教育部长期间,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质量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1810 年,在他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不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该校设立了“讲座制”,在教学方法上不强调死记硬背,注重教授的演讲与师生间的探讨。6.美国近代公立学校的创办·1843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厅长贺拉斯.曼积极倡导由州政府举办公立学校,以区别原来由教会办的慈善小学,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发展。贺拉斯·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第八章 洛克的教育思想1.洛克的教育思想。·“经验论”:主要观点;·《教育漫话》:本书的出版、主要内容、影响及评价。·绅士教育:如何对绅士进行教育,洛克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洛克认为体育是首要的教育内容。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就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他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要能忍受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第九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1.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的《爱弥儿》:出版、主要内容和影响。《爱弥尔论教育》写于 1757 年,1762 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公分五卷。前四卷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尔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尔从出生到 20 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含义和内容: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是“文明”的社会使之堕落的;要使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发展,必须进行自然的教育;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由人,自然教育的本质是以儿童的自然倾向为基础,受儿童的自身发展的法则所支配,培养能够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自由人的教育;自然教育应当在家庭和乡村中进行。·消极教育的涵义。第十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1、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消除苦难的根源”。第十一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他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教育目的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他的五种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教育性教学思想: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强调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2.《普通教育学》·主要内容、贡献、评价。一是他把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并寻找教学论的理论依据,使得教育学开始真正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使得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更为紧密,赋予了教学更重要的责任。三是“教学形式阶段”说的提出。“教学形式阶段说”也称为“四段教学法”,对近现代教育和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第十二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1.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想:他系统地研究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创立了学前幼儿教育体系,使得学前教育开始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他因此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第十三章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1. 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反对传统教育,强调科学教育,成为当时英国教育变革中有影响的一本著作。《教育论》一书是斯宾塞教育理论的完整表述,被认为是“用英语写成的论教育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包含了四篇论文:《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第十四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1.欧洲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为其特征。新教育开始于 19 世纪 80 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等国。初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狄莫林等人。进入 20 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怀特海等人。在新教育运动中,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学校要适应儿童”的主张。2.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美国“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是指产生于 19 世纪末并持续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产生和意义。帕克的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沃特的葛雷制学校、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思潮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是 20 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当时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它引起了人们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持久的思考。它与欧洲的“新教育”或“新教育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以传统教育为对象,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儿童解放,以适应 19 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提出的各种需要。一般来说,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与
实践主要目的是反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学校教育,以便使美国教育适应日益工业化、都市化和大量移民的需要。3.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年轻时曾追随冯特学习实验心理学。 1901 年在《德国学校》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第十五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1.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思想。·思想基础: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基础上的。尤其是使用实用主义哲学。·基本内容:实用主义教育的发展观;实用主义教育的知行合一观;实用主义教育的儿童观; 实用主义教育的方法观;实用主义教育的普通教育观;实用主义教育的道德观。2.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民主主义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核心部分。杜威在批判和反思以往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现代教育即民主教育的重要思想。(1)民主与教育的关系(2)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的生长,“教育即生长”(3)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学校的生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4)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个人经验的改造和发展,“教育即经验的改造”3.教育本质论及其内容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这三个命题表示出杜威的教育观不同于以往教育家的教育学说,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① 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至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 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② 教育即生活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在杜威看来,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 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溶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③ 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 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杜威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的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很有鉴定的,为《发现法》的教育方法奠 定的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质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学规定。
第十六章 20 世纪前期教育的发展1. 19 世纪末 20 世纪前期欧美主要国家教育改革。·运动产生原因。19 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过几个世纪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国家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改革。2.苏联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体系的核心。这种集体教育理论概括起来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马卡连柯在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集体主义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第十七章 20 世纪后期教育的发展1.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各国改革实践:具体做法,颁布条令、法案及其内容和影响。以英国为例:1.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取消 11 岁考试,普遍设立综合中学,消灭中等教育中的分离主义现;3.高等教育的改革:《雷弗休姆报告》在现代英国教育史上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教育文献,它对英国 80 年代乃至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幅富有价值的蓝图。 4、1988 年教育改革法:1988 年教育改革法,提出了全国统一的课程,加强了中央在教育上的集权;同时进一步把教育推向市场,强化了个人对教育的选择,鼓励了学校的竞争,对提高英国的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苏联 50 年代的教育改革·50 年代的苏联教育改革以“走向生活和参加公益劳动”、“并积极参加社会所需财富的生产”为主旨。1958 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针对当时苏联教育存在的学校脱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倾向,对普通教育、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将普及教育年限由 7 年延长到 8 年,改组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3.日本颁布的法案·日本战后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基本法》的主要精神包括: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使受教育者成为爱好和平、正义和真理,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政治教育是培养有利值得国民,不搞党派宣传;国立、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应受到社会尊重,保证教师享有良好的待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得到鼓励和发展。《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它使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但不久后文部省地位又加强了;采用 6-3-3-4 制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的六年义务教育延长到九年;高级中学以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更高深的学问,培养学生研究和实验的能力。第十八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原因:随着 20 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这些教育思潮主要包括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等。。2.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教育思想流派。·产生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以要素主义为例:要素主义教育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也是新传统教育流派(包括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核心是,在民族生活、文化和历史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共同的知识要素,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它同时肯定传统的学校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的主导地位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展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教育思潮的出现,要素主义教育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在早期比较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发展智力的思想,对进步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后期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还重视心智的训练和天才儿童的培养,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要素主义教育提出了促进美国教育改革的几点要求:(1)要求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学生的严格训练。(2)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规定的教材。(3)开展天才教育。(4)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正式学习应当占有主导地位。评价:要素主义的产生恰恰是美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一是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素主义教育能够从更大的视野,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这样就使得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更有时代性和紧迫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要素主义教育从反对进步主义教育出发,重新提出了传统教育重视书本知识、系统教学和教师作用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既反映了现实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规律性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要素主义教育本身也有局限性,即它过分地强调国家、社会、民族和统一的文化,而忽视个人的利益兴趣和需要,这是与美国的传统不合的。而在教育上它把进步主义教育所提出的重视教学中的活动,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以及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合理主张否定了,这就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因此,60 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人权运动和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要素主义教育的衰落不是偶然的。三、重点习题一、选择题1、古代巴比伦文字书写学校的管理者一般被称为( )。A.专家 B.师傅 C.校父 D.校长2、古希腊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柏拉图3、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设想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奥古斯丁 C.西塞罗 D.昆体良4、19 世纪初,拿破仑在教育上实行了典型的( )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