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0093]《教育心理学》大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02 10:10:42浏览次数:45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心理学 课程名称【编号】: 教育心理学 【0093】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请按要求对以下题目进行选择性作答,其中第一题为必答题,另外从其余四道题目中任选两题进行作答。1.试述成就动机理论以及对教育活动的启示。(40 分)2.试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30 分)3.试述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30 分)4.请简述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以及对实际教学的启示。(30 分)5.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30 分)1.试述成就动机理论以及对教育活动的启示。(40 分)答:1)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是人类所独有的 ,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能促使个体产生成就行为,并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②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③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2)教育意义:①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②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加强,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 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③由于力求成功者的动机比避免失败者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还应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3.试述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30 分)答:(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以科学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 ,提出了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①他律道德阶段(5-10 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标准支配,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对行为的判断依赖于后果,而不考虑意向。  ②自律道德阶段(10 岁以上):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意识到规则是可变的。  (2)柯尔伯格把道德研究扩展到成人,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4-10 岁)  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此时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尊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他们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②习俗水平(10-13 岁)  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阶段四,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③后习俗阶段(13 岁以后) 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 1 - 择;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人们以理性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阶段或顺从权威阶段。  (评价:①科尔伯格通过量化的、客观测量的方法研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观讨论的道德问题,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② 科尔伯格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男生,因此很难讲结论一般化 ;③ 科尔伯格认为,同龄儿童,男孩道德发展水平高于女孩;而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只是男女道德发展不同方向的反映,不表示男孩道德水平高于女孩。)  (3)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①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  ②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 ③ 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 ④ 要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⑤ 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增强儿童的道德意志。4.请简述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以及对实际教学的启示。(30 分)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用客观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论证。华生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主要体现在: ①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发生遵守刺激--反应公式,从而可预测反应,反之亦然。行为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遗传,因此遗传对行为影响很小;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 ②夸大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从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教育万能论:后天教育能够完全决定人的发展;学习的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和习惯取决于该行为导致的结果。若一行为能导致好的结果,则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反之亦然。这种行为得到好的结果的情况就叫强化,不好的称为惩罚。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的原则。他认为,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另外,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并且强化一定要及时。 对教育的启示:育儿箱的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即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单独所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对教育的启示:给儿童树立好的榜样,不教而教。-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