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4]《变态心理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6 09:07:26浏览次数:32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心理学 课程名称【编号】:变态心理学【035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选做 4 题,每题 25 分。一、 试分析以下案例,存在哪些症状,并作出初步诊断。1、案例 1患者 50 多岁,离异。自称是中央统战部部长俞 XX 的女儿,并称经常会在电视上与俞 XX 对话。另一中央领导出在电视上和自己对话,自己是他的第二夫人。自己还通过电视和俄国总统对话,还是使用俄语对话。现在所住的病房这一层楼都是自己爸爸修建的。自述因为会说英语,医务工作者嫉妒我,所以想陷害我。其实我知识渊博,自我感觉也可以胜任律师。自己另外的身份是院长的干女儿。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起床洗澡,然后端着小板凳看电视,和领导人“交流”。一般也不会发出声音,与领导人通过电视“交流”的时候,大都是“心灵感应”。患者每天找主管医生说要去查孕,说自己怀了某重要领导人的孩子。答:主要症状包括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等。且时间持续 30 年,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案例 2问一患者“你叫什么名字?”可能会得到哪些回答?表明其存在怎样的症状?答:1 、不回答。可能有思维迟缓或缺乏、被害妄想、智力障碍,听力障碍或感觉障碍;2、乱答。思维奔逸,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 3、还可能有夸大妄想,幻听等。二、 分析题1、在《癔症的研究》一书中,弗洛依德曾经对一位名叫安娜的病人进行过分析。具体的分析内容有哪些。答:从一八八零年十二月到一八八二年六月,布洛伊尔就已经给一个女病人安娜 ·奥治疗歇斯底里症。后来,在医学史上,它成为了划时代的著名病例。这个女病人原名柏达·巴本哈因姆(1 85 9—1 93 6 年);她是布洛伊尔首创的“涤清法”的第一位受益者 。- 1 -
她原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姑娘,她患病时才二十一岁,她的病是在她去服侍她衷心敬爱的父亲时开始发作的。布洛伊尔第一次接触这个女病人时,她的临床症状极为复杂错综,包括全身痉挛性麻痹、精神抑制和意识错乱等。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布洛伊尔发现,如果能使她用言语表达出她在病症发作时的那些笼罩着她的幻想和妄念,就能去除她的那种意识错乱状态。由于这一发现,布洛伊尔终于创造了一套新的治疗方法。依据这一方法,把她催眠到很深的程度,然后要她告诉他:每次发作时压迫着她的心灵的,到底是哪些念头。就这样,布洛伊尔用这种方法,克服了她那反复发作的抑郁性意识错乱,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为她解除各种抑制和肉体上的毛病。她在清醒的时候和别的病人差不多,说不出自己病源的所以然来,也无法指出这些症状和她生活上的经验有任何关连,但是一被催眠,她马上就能认出原先弄不清的关系来。事实上,她的一切症状,都和她服侍父亲时所经验的故事有关,换句话说,她的每一个症状都有它的意义,都是些情绪状态的回响,十之八、九都是她在父亲病榻之侧所兴起的一些非压抑下去不可的念头,或冲动转移成症状性行为的结果。但是,任何症状都不是单一性的、有伤害性的情况的产物,而是由好些类似的情形累积形成的。所以当一个病人在催眠的虚幻状态之下回想起某一情景,而达到自由表达其情感、或表达原先被压抑的心智行为的目的时,症状就自然消失而不再出现。经过长久而辛苦的努力之后,布洛伊尔终于能用这种方法治愈那位病人。事实证明,那位女病人复原之后,一直都很好,而且能担任繁重的工作。上面所说的那种让患者自己用言语表达幻觉的方法,布洛伊尔称之为“谈话治疗法”或“烟雾扫除法”,后来,布洛伊尔把这一方法简称为“涤清法”或“净化法”。布洛伊尔发现,在采用“谈话治疗法”时,病人会忽然忘记自己的祖国的语言德语而只能讲英语。这就说明,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失去了自控能力,恢复了受到多种压抑的、难以在正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原始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她正常使用的因而也在正常情况下占据压倒优势的语言德语,反而被压抑了;而原来被压抑的异邦语言英语则反而上升为主要语言。这一例子说明,在人的正常精神状态背后,在意识的深层,存在一种原始的意识形式。 2、请分析某一影视或文学作品中与变态心理学研究有关的人物,说明其存在哪些症状,并进行初步诊断。答:《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可以看做变态心理施虐者的登峰造极者,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不是她的惜金如命,不是她的小市民心理,而是她那令人深感惧怕的变态心理,她终身得不到幸福,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虽然这种不满足转嫁到了对金钱的控制欲上但是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她对自己的儿女实施了报复,她想尽各种办法加以破坏,她妒忌自己的儿媳占有自己的儿子,甚至这种妒忌超过了她对自己儿子的爱,最终剥夺了儿子正常的幸福生活,使儿子和自己一样孤独、空虚,如果说曹七巧嫉妒儿媳,是因为她是一个“外人”,对于自己的女儿,她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变态心理,她使得自己的女儿和自己一样孤独终老,一样得不到正常女人应该得到男人的爱,和她自己一样永远得不到满足,因为曹七巧的一生从没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欲望从未得到过满足,也就是说曹七巧的性本能受压抑一辈子,又遭到小叔的拒绝,致使她的这种性本能在原本受压抑的状态下又再次遇到挫折,于是力比多的作用驱使她找到某种代替物。“人总是要再替代对象中寻找她的宣泄对象„„如果他接受了某一替代,我们就可以- 2 -
说他是在补偿他的原始的力比多”④因此曹七巧以报复儿女的手段来实行转嫁,他的儿子和女儿就是她找到的代替物,剥夺他们的幸福,看着她们和自己一样有欲望得不到满足,来找到一种心理平衡,而这种平衡是建立在剥夺儿女们的幸福基础之上,这种报复心理完全淹没了母爱,可见这么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灵与肉,物质与欲望的矛盾冲突制造了有着变态心理的曹七巧,从更深层次来讲,可以说是力比多在做怪,曹七巧最后的报复自己儿女的变态行为可以说正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这种变态用法驱使曹七巧成为了变态心理的施虐者,成为其施虐对象的正是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研究曹七巧的这种变态心理同时,张爱玲的小说《心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也应同样引起我们的重视,小说中有一处简述却又寓意深刻的描写值得我们仔细推销,段凌卿在和小寒说起自己的母亲和婶婶的时候这样说道:“都是好人,但是她们是寡妇,没有人,没有钱,又没受过教育。我呢,至少我有个前途。她们恨我哪,虽然她们并不知道。” 很简短的台词却向我们传达出这样一种讯息段凌卿的母亲和婶婶都是寡妇,实践证明人最无法忍受的是环境的死寂和心灵的空虚,她们每天生存的环境是死寂的环境,她们的内心是空虚的内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恨段凌卿,我们不禁会想到她们和曹七巧有着同样的变态心理,即实施报复,自身的不幸福和欲望不满足,使她们产生了变态的报复心理:我受的苦你也得受。她们心里不平衡的同时,更见不得别人幸福,甚至是见不得自己的儿女幸福,甚至不惜采取手段来加以破坏儿女的幸福。两部不同的作品,却有着惊人的巧合,两篇小说都有着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即变态心理的施虐者,潜意识的长期压抑使她们走向了变态的方向,使她们的人格扭曲异化。-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