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物质-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22 07:08:10浏览次数:104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研究 中国 饮食 文化 博大精深,中国人在饮食上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果腹,还追求精神上美感与愉悦。具体体现在饮食中追求“色香味俱佳”,讲究餐具的精美,崇尚诗情画意的就餐环境。中国 饮食 文化 超越了其单纯的维持和延续生命的功能 ,升华到了审美文化的范畴。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饮食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容,饮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中国和西方也有较大的区别。 一、饮食文化的涵义原始人类的饮食文化起源于利用火来烧烤食物,懂得熟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可能已会用火”,生活在距今 70万年至 20 万年以前的北京人,已能够使用火,距今 1 万 8 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饮食方法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包涵以下诸方面的内容:吃什么及怎样吃,使用什么炊具、餐具及汲水和储存水的器具,喝什么及怎样喝,使用什么样的酒具、茶具,日常饮食,礼仪活动饮食,饮食禁忌,饮食嗜 好等。饮食文化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诸方面:饮食史、饮食文献典籍、饮食与农业、餐饮业与食品加工、烹饪技术、饮食器具、饮食制作、饮食礼仪、饮食思想、饮食与医疗保健、饮食养生、饮食与旅游、饮食与文艺、食雕、节日饮食、四季饮食、饮食宜忌、餐饮业老字号、风味食品、少数民族饮食、名人与饮食、调味品、主食、副食、酱菜、转基因食品、荒年食物、宗教与饮食、食品市场、零食、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中的弊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和比较、素食主义研究、饮食与环境保护、饮食与职业(营养师、厨师、配餐师、调酒师、美食家、品酒师、评茶技术人员等)、食物中毒问题、火锅文化、粥文化、食物保藏、饮食与文物考古、筷子文化、火塘文化等等。二、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又说:“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不及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苏州大学作题为《汉语与文化》讲座时说: “前不久我在报上看到题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的文章。作者说,儒、道、释是中国文化三大支柱。如果我来写,我可能会写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文字、中华饮食、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法”。饮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几乎居于核心地位,通过饮食文化可以辐射联系到其它许许多多的文化事象。首先,每个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就是饮食,因此在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话。是否有饭吃涉及到国有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其次,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是生产饮食原料的最主要经济部门。农业问题实际上是农民问题。农民在中国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三农问题”(农业 、农村、农民)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和能否长治久安。第三,农业又是为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提供原材料的部门。第四,在中国精神文化领域中也广泛涉及到饮食文化。节日、祭祀中要用饮食,戏剧、文学、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与饮食相联系的内容,有许多制作好的食品本身就是美术作品。第五,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影响面几乎与食文化同样广泛。第六,炊具、餐具、酒具、茶具的生产与使用。第七,现代科技提供的食品保鲜方法(电冰箱、冷库、冷藏车、冰柜等)涉及到许多生产企业。第八,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饮食”占有重要地位,涉及到诸多餐饮业。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 年全国餐饮业营业额突破 6000 亿元大关。2004 年达到 7500 亿元左右。第九,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和日 常生活习俗中,“吃喝”一词被广泛应用。见面先以“吃了没”来问候:得了不治之症,医生会告诉病人家属:“想吃啥就给他吃啥吧。”就是送犯人赴刑场之前,也要满足最后的吃喝要求,别让他做“饿死鬼”。第十,饮食与官场腐败有联系  台湾哲学教授张起钧先生,写了一本《烹饪原理》,曾在内地很畅销。书的《自序》说:“古书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的美国式的文化)可以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我们中国圣贤设教把人生的倾泄导向饮食,因此在这方面形成高度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生两大欲望:一是吃喝,使自己得以生存;一是男女情欲,使人类得以传宗接代,繁衍发展。对待这两者华夏更注重前者,西方则倾向于后者。这也影响了文化的走向。在华夏文明中,饮食的确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尽孝;下可以养活妻儿),甚至儒者所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古圣今贤如此立论,芸芸众生亦照此实行。于是,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喜庆吊唁,送往迎来,乃至办一切有人参加的事情,不管是喜是悲,不论穷富贵贱,似乎都离不开吃。古往今来有那么多各种名目的宴会,都是借以协调国际或人际关系,以达到欢乐好合的目的。故《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因为“礼”的原则之一就是强调“让”,而在有群体参加的饮食生活中,例如“乡饮酒礼”等都以礼让为先。人们能够在同乡或亲族相聚宴饮中都可以学习到礼。  重视“吃”从表面上看来没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人类的童年时代都是用“口”来面对世界的初生下的婴儿用的最频繁的可能就是“口”了,抓到什么都往口里塞。但中国文化特殊性在于“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中。这点从大众语汇的构成亦可看出。“吃”(或文言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上世纪初,国人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把当兵叫“吃粮”;三十年代,上海市民被租界的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只洋火腿”;四十年代,抗战大后方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如被打嘴巴叫“吃耳光”,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奉追捧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了甜头”,衣食有余叫“吃著不尽”;文言一点的把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吃”无所不在,无往不通。总之,凡有所得都叫作“吃”,仿佛东西只有到了自己的肚子 才是最合适的去处,才最使自己安心。这些说明了“吃”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对我们深层意识的影响。赞同   中国 饮食 文化 历史悠久,饮食 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又说:“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不及也。”作者说,儒、道、释是中国 文化 三大支柱。如果我来写,我可能会写中国 文化 的三大支柱是中国文字、中华饮食、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见饮食 文化 在中华文化中几乎居于核心地位。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