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0466]《金融理论与实务》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5 09:07:52浏览次数:47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卷类别: 网教 专业: 金融理论与实务 课程名称【编号】: 金融理论与实务【046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要求:本大作业共有 5 题,学生选择至少 2 个题目,每题 50 分,每题答案字数不得少于 2000 字。一、 阐述利率的决定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利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影响上。在市场经济中,受到利率影响的经济变量很多,其中主要是物价、储蓄、消费、投资机会等。通过对这些经济变量的影响,利率还进一步影响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具体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就业、产出、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及货币流通,还会引起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等。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中,利率的变动(既包括利率水平的变动,也包括利率结构的变动)也必将对其他各种变量产生相应的影响,而其他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又必将对利率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双向影响过程。而这一作用和反作用的过程,正反映了利率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及相互影响的关系。深入的研究这些关系,对我们正确的制定和执行利率政策,以充分发挥利率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率的影响因素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重要变量。一国经济活动的状况决定一国利率现状及变动,利率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引起市场主体行为变化,影响所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变动。利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经济水平,也就是一国的。一般来说,利率和经济发展是顺周期变化的。在经济繁荣阶段,人们对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预期的资金收益率就会很高,企业与个人对资金的需求高于市场供给,这样利率就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上升;而在经济处于萧条阶段,人们对经济前景存在悲观心理,预期的经济资金收益率很低,企业与个人投资态度相对谨慎,对资金的需求减少,为预防失业而引发的储蓄增加,伴随资金需求减少与储蓄增加的压力,利率通常会呈下跌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利率处于很低水平,也无法使厂商投资,资金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此时利率就会因为资金的供求状况不断下降。第二,投资水平。利率水平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上升,当一国的投资需求比较旺盛时,投资增多形成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从而导致资本市场就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这样就会促使利率上升。相反,当一国投资需求不足时,此时资本市场上大量资本无法借贷出去,资金供大于求时,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构必然导致利率下降。第三,货币供应量。利率由货币的供求决定,如果没有货币借贷,也就不存在利率,利率是货币供需达到均衡时的货币借贷价格。因此,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 1 -
供需的变化。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就会使利率水平下降。同样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上升,利率水平就会随之上升。第四,价格指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名义利率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当一国经济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借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远远不能弥补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货币贬值损失,这样人们就不愿意把资金用于借贷,从而使得社会上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从而导致利率水平上升。物价变动会影响到利率水平。当人们对物价变化没有预期到时,人们就不会改变名义利率变动。这样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升会使实际利率下降。而当人们预期到物价变动时,人们就会调整名义利率以保证资金贷方能够获取应得的实际利息额,在物价上升时,人们就会增加名义利率水平,这样实际利率就会和原先物价没有变动时保持一致。第五,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也影响着利率水平的高低。在经济发展初期,金融市场也处于刚刚起步状态,金融市场很不发达,金融产品很少,金融制度也较少。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消费者很难把自己的手里闲余的资金找到合适的投资工具,这样人们多倾向于把资金握在手里,这些都会导致金融市场资金的供求双方,很难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大多是垄断状态。资金的垄断导致资金的价格利率处于畸形状态,利率一般很高。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工具不断的增加,金融制度的不断健全,消费者可以把自己手头剩余的资金找到合适理想的投资工具投资出去,这样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就会增加。资金的增加,加上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金融市场逐步达到完全竞争状态,利率就会逐渐降低,这样利率水平就会逐渐趋于合理水平。第六,投机因素。投机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国际市场上,利率的多变性,很大程度上由于极少数投机者的投机行为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广大投机者的投机行为,才使得利率趋近于稳定状态。投机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机,为的就是短时间内使利率水平偏离其均衡利率,从而获取较高利润。资本市场投机的因素越多,利率的变动就会越频繁,就会越容易围绕均衡的利率波动。但是,投机者的总的投机行为的合力使得套利的行为的消失,利率在围绕均衡利率波动后,又逐渐向均衡利率靠拢。第七,世界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单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越来越深,这样各个国家的利率走势也逐渐趋同,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利率波动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是世界性的,如经济周期等,对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起作用,在费雪效应的作用下,各国和地区的利率发生同步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资金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汇集并转移到收益较高的货币中心,不受国界限制,迫使利率高的地区因为资金增加而降低利率,利率低的地区因资金减少而提高利率,利率变动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一个现象是若美国经济的某些主要变量发生变化,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会或多或少的发生相应变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美国利率变动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率变动的原因之一二、阐述中央银行的业务及其职能。- 2 -
(一)中央银行的起源早期中央银行是在商品货币信用经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通过普通银行、发行银行乃至中央银行等形式,首先在少数国家演变而成的。一般银行本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的产物,早期的货币经营业逐渐开始兼营信用业务,成为银行业的历史先驱。到中世纪以后,商业逐渐发达,一些专门经营货币信用这种特殊商品的一早期银行随之兴起。这些早期的银行以放高利贷为主,其贷款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业也随之建立起来,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年有银行家,到年则发展到家,增加了倍多工。(二)中央银行产生的特点从上述几家中央银行的产生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早期的中央银行,如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都是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中央银行制度。一开始它们是普通的银行,在其发展和竞争中,实力最强的、与政府联系密切的、信用卓著的银行成了各银行之首,居于特殊地位。这种从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的中央银行具有自然发展的特点,可以称之为自然演进型的中央银行。这与世纪末期以后,特别是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吸收老牌中央银行制度的经验,结合本国特点设计创立的中央银行是有区别的,后者称为人工创设型的中央银行。二逐步集中货币发行由于政府财政方面的原因,早期的中央银行都在融资方面为政府提供了便利。政府从其需要出发,授予这些银行一定的垄断性权利,如代理国库、接受政府存款、办理政府借贷、垫借财政款项、垄断纸币的发行等,逐步集中了货币的发行。三对一般银行提供服务早期中央银行都有办理银行业清算的作用,为商业银行办理票据的交换、资金的划拨转帐,成为银行业清算中心。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再贴现,在资金上充当商业银行的后盾,从而取得商业银行的信任。这种服务性特点,使商业银行纷纷向其靠拢,自愿服从中央银行的领导。(三)中央银行的职能与财政的关系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有密切的联系,传统上中央银行除代理国库、经理政府一切收付款项、代政府发行和推销公债、偿付公债本息、以及降低利率以便政府公债的发行与调换外,还充当政府财政金融事务的咨询,和代理政府一切有关金融的委托事项。现代意义上- 3 -
的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的关系除上述内容外,更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财政政策与中央银行的关系,陈行谈及三个方面一政府财政政策与信用膨胀。政府的财政收支占国民收入的重要部分,如果其预算能平衡,则财政上的措施影响国民经济尚不显著但如果其预算不能平衡,必须借助于金融机构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则必将显著影响全国经济,引起收入、物价与生产机构的变动。所以在平时政府财政应采取稳健政策,所有经费在原则上应依靠租税,若仍无法供应经费,刁能依赖公债收入以维持。若假借中央银行之手膨胀通货,以补足其收支之不足,则非在战时或在特殊情况上,支出浩大,税收短缺,预算无法平衡时,不可为之。一国若卷入战争,军费支出庞大,而租税与公债收入不足以维持其预算的平衡时,则唯有透过金融机构以满足其需要。如英国仅在政府预算无法平衡时,方可商请英格兰银行垫款,称为暂借垫款。当暂借垫款增加时,政府在英格兰银行的存款亦随之增加。政府当支付军政经费及购买物资时,所有政府开出的付款支票,辗转经各普通商号之手,最后集中到各商业银行,然后再送存英格兰银行。其结果在商业银行方面为“存款”与“存放英格兰银行”同等增加在英格兰银行方面则为“同业存款”增加与“政府存款”同等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在英格兰银行存放的增加,使其存款准备金随之增加。商业银行为维持其原有的存款准备率,势必增加购买证券与贷放。此时政府就可以大量发行公债,向商业银行及证券市场推销,而利率也不致高涨。陈行介绍了基础货币在创造信用时的“乘数”机制。英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率习惯上为左右,如果英国政府向英格兰银行的再借款为十万镑,经政府支付后,最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将增加十万镑,由此可多创造百万镑的信用。若政府于此时禁止私营商号公司发行证券,并奖励国民向商业银行借款购买政府证券,则政府向英格兰银行的十万英镑借款,约可推销百万镑公债。但此项借款不能继续扩大,因为英格兰银行对政府的借款愈多,则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愈大,由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钞券也愈多。但英格兰银行的发行额受一定准备金的限制,所以钞券不能无限供给,由此英格兰银行对政府的信用亦不能无限供给。二政府财政政策与商业周期。陈行介绍了政府的财政政策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来治理商业周期,以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当商情疲弊,经济衰退开始时,若中央银- 4 -
行能立即采用信用扩张政策,将利率大幅度降低,有可能挽回繁荣,遏止恐慌的发生。但市场实际情况不易判断,所以何时采取信用扩张政策不易决定。若中央银行采取信用政策为时已晚,则恐慌一经发生则不易挽回。即使中央银行能及时采用信用扩张政策 ,也可能由于下列原因而不易发生效力第一,由中央银行购买政府证券,直至产业证券利息降低,需经过相当长时间。在此期间,企业家不敢扩充生产,甚或减少其对资本品的投资。-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