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中国传统兽医学》西南大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14 11:10:09浏览次数:36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畜牧兽医 课程名称【编号】: 中国传统兽医学 【100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名词解释(共 4 题, 6 分/题,共 24 分)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对中兽医理、法、方、药整个诊疗体系的概括。辨证,即分析、辨认证候,也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有关病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2.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颉颃的一面。3.内伤七情: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4.中兽医学: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二、简答题(共 3 题, 12 分/题,共 36 分)1.中兽医察口色的内容。答:察口色,就是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舌苔、口津、舌形等的变化,以诊断脏腑病证的方法。口色是气血之外荣,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口色的变化反映着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 察口色在中兽医诊断方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判断疾病的预后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察口色的方法 检查马属动物最常用的方法是右手拉住笼头,左手食指和中指拨开上下嘴角,即可看到唇、口角、排齿(上下齿龈)的颜色;然后,将这两指从口角伸入口腔,感觉其干湿温凉;再将二指上下一撑,口即行张开,便可看到舌色、舌苔、舌形及卧蚕;最后再将舌拉出口外,仔细观察舌苔、舌体、舌面及卧蚕等部位的细微变化。 检查牛时,须先看鼻镜,然后一手提住鼻圈(或鼻孔),一手拨开嘴唇,即可看到- 1 - 颊部、舌底及卧蚕等的变化。若需详细观察,可用一手以食指与拇指握住鼻中膈并向上提,另一手牵出舌并下压下颌,翻转舌体,即可较全面地观察到口色的变化。猪、羊可用开口器或棍棒撬开口腔观察。 (二)察口色的部位 主要包括唇、舌、卧蚕(舌下两个肉阜,左名金关,右名玉户)、排齿、口角(颊部粘膜)等,其中以舌为主。 动物种类不同,察口色的部位也有所侧重。马属动物主要看唇、舌、卧蚕和排齿,而以舌为主;牛、羊主要看卧蚕、仰池(卧蚕周围的凹陷部)、舌底及颊部,而以颊部舌底最为重要;犬、猫、猪主要看舌;骆驼主要看仰池及上唇内侧正中两旁粘膜的颜色 (三)口色 察口色包括观察上述口腔各有关部分的色泽、舌苔、津液及舌形等方面的变化,一般分为正常口色、有病时口色以及病症垂危时口色三大类,简称正色、病色和绝色。 1、正常口色 各种动物的正常口色一般是舌质淡红,不胖不瘦,活动灵活自如;微有薄白的舌苔,稀疏均匀;干湿得中,不滑不燥。 2、有病口色 有病口色应从舌质、舌苔、舌津、舌形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 (1)舌质(舌色) 在诊疗实践中,常见的病色有下述几种。 白色 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血虚则不能营润,气虚则营血的化生及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致使组织表面血液不足,故发为白色。白色主要有淡白和苍白两种。淡白为血虚,多见于长期脾胃虚弱的营养不良、各种贫血、虫积和内伤杂病等。淡白灰暗而缺乏光泽,称为苍白,是气血极度虚弱的反映,常见于严重的虫积或内脏出血。 赤色 主热证,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映。气血得热则行,热盛则气血沸涌,血脉充盈,故口色红。赤红或鲜红多属热性病的卫分、气分阶段,常见于热性感染性疾病的初、中期。赤紫或深绛为热入营血、热极伤阴或气滞血瘀的反映,常见于热性感染性疾病的后期及喘气病、肠扭转、肠臌气、结症后期等。此外,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有热;舌红而干,是热盛伤津;舌红无苔,为阴虚火旺;舌红而有深红色瘀点,属热毒炽盛,是发斑的先兆。 青色 主寒、主痛、主风,多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阴寒盛,则阳气受损,经脉瘀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故发为青色。寒凝气滞,气血瘀阻不通则致疼痛,故口色青又主痛。血滞不行,血不养筋而见风动,故口色青亦主风。临床上常见的兼色有青白、- 2 - 青黄和青紫三种。青白为脏腑虚寒,多见于脾胃虚寒、外感风寒、冷痛等。青黄为内寒扶湿的反映,多见于寒湿困脾、冷肠泄泻等。青紫为寒极、肝风内动或气血瘀滞的表现 黄色 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所引起。黄色鲜明如橘色者,为阳黄,系湿热熏蒸肝胆,使得胆汁横溢入血所致,多见于肝炎急性发作、胆管阻塞及血液寄生虫病等;黄色晦暗如烟薰色,为阴黄,系寒湿郁阻肝胆,胆汁排泄不利,溢于皮下所致,多见于慢性肝炎等。 黑色 主寒深、热极。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气血失温,而致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故色黑,但黑而有津。阳热炽盛,耗津伤气,血热搏结,气血不畅,亦为黑色,但黑而无津。 (2)舌苔 为舌面上的一层薄垢,由胃气薰蒸而成。舌苔的变化反映胃气的强弱、病邪的深浅、病性的寒热和病情的进退。健康动物舌苔薄白或稍黄,干湿得中。疾病中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苔色和苔质两个方面。 ① 苔色 主要有白苔、黄苔和灰黑苔三种。 白苔 主表证、寒证。表证时病邪在表,脾胃功能未受影响,故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的薄白苔。寒证时寒邪侵犯机体,由于寒性收引,使机体气化功能下降,无苔可生,故也借用了正常的薄白苔。 黄苔 主里证、热证。里证时病邪存内,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因胃气以下降为顺,病邪犯胃,易使胃气上逆,胃气薰蒸加剧,故舌苔由白转黄。热证时热邪侵犯机体,在使胃气上逆生苔加剧的同时,又因热属阳邪,其性升发,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致使胃的生苔功能更加剧烈,苔生愈多,颜色愈黄,则病势愈重。 灰黑苔 主热、主寒湿。热愈增,苔生愈多,颜色愈重,舌苔由黄转焦黄,再变灰至黑。寒性收引,湿性粘滞,二者均使气机收敛,口腔清洁功能下降,污物增多,加之寒性凝滞,气血不畅,运行受阻,故为灰黑苔。总之,灰黑苔表示病情危重。 疾病过程中,苔色的变化,常常可以作为判断邪正进退的重要标志之一,如苔色加重,则为疾向深重发展;反之,则为正胜邪退,疾病好转。 ② 苔质:指舌苔的有无、厚薄、润燥、腐腻等。 有无 舌苔的有无,常表示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若舌苔由无到有,说明胃气渐复,病情好转;舌苔由有到无,说明胃气虚衰,缺乏生发之机,病情欠佳。 - 3 - 厚薄 舌苔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舌苔隐隐能见到舌体者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者则为“厚苔”。由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进退。舌苔薄,表示病邪浅,病情轻;舌苔厚,表示病邪深,病情重。在疾病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渐退,病情好转。如果苔退急骤,突然变为无苔,则是邪气内陷,正不胜邪的表现。 润燥 由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舌苔湿润,表示津液未伤。若苔面水分过多,多为水湿内停。舌苔干燥,说明津液已伤,多为热盛伤津,久病阴液亏耗,或阳虚气化不行,津不上承所致。 腐腻 由舌苔的腐腻,可知脾胃的湿浊。腐苔表现为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如豆腐渣堆积于舌面,揩之可去,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而成,说明内有积滞而胃气尚好,主宿食停积。腻苔表现为苔质颗粒致密,细腻而薄,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似一层油腻状粘液覆盖舌面,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主湿浊、痰饮、湿热等证 从舌苔的有无变化,可知胃气的强弱;从舌苔的颜色变化,可知病性的寒热;从舌苔厚薄的变化,可知病邪的深浅和病势的进退;从舌苔的润燥变化,可知津液的存亡;从舌苔的腐腻变化,可知脾胃湿浊的消长。 (3)口津 口津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津液的盈亏和存亡情况。口津粘稠或干燥,多为燥热伤津。口干,舌面有皱褶,则为阴虚液亏,严重脱水的征兆。口津多而清稀,口腔滑利,多为寒证或水湿内停。 (4)舌形 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 ① 老嫩 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主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主虚证、寒证。 ②胖瘦 若舌淡白胖嫩,属脾肾阳虚;若舌赤红肿胀,多属热毒亢盛;舌肿满口,板硬不灵,多为心火太盛,见于木舌症。瘦,即瘦薄,指舌体瘦小而薄,因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瘦薄而色淡者,多为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若久病而见舌淡绵软,伸缩无力,甚至拉出口外无力缩回,似蠕虫颤动,是气血俱虚,病情沉重的表现。 3、绝色 是危重症或濒死期的口色,主要有青黑或紫黑两种。有光泽表示正气未伤,生机尚存,预后良好;无光泽表示正气已伤,生机全无,预后可疑,甚至死亡。- 4 - 2.什么是六淫邪气?它们共同的致病特点是什么?答:、六淫 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反常气候。只有当动物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六气的变化;或因自然界阴阳不调,六气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反常变化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动物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六淫致病的特点。 (1)外感性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动物体而发病,故六淫所致之病统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的季节性。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等。 (3)兼挟性 六淫在自然界不是单独存在的,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侵袭机体而发病,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侵犯机体而发病。 (4)转化性 一年之中,四季六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六淫致病,其证候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此外,临床上除感受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引起相应的病证之外,尚可因机体脏腑本身机能失调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的病理现象。由内而生,故称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五种。因其所引起的病证与外感五邪症状相近,故在相应的病因中一并叙述。 3.肝的生理功能。答:(1)藏血 指肝有贮藏血液及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血供应的充足与否,与动物耐受疲劳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动物使役或运动时,若肝血供给充足,则可增加对疲劳的耐受力,否则便易于产生疲劳。 (2)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散。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① 协调脾胃运化 肝气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肝的疏泄功能,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能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和二者的协调;肝能输注胆汁,以帮助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输注又直接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② 调畅气血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到气机的调畅,而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③ 调控精神活动 动物的精神活动,除“心藏神”外,与肝气有密切关系。 ④ 通调水液代谢 肝气疏泄还包括疏利三焦,通调水液升降通路的作用。 (3)主筋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是联系关节、约束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是指肝有为筋提供营养,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作用。肝主筋的功能与“肝藏血”有- 5 - 关。 三、论述题(共 2 题,任选一题,20 分/题,共 20 分)1、论述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理论意义。答:(一)生理方面 1、按五行的特性来分别脏腑器官的属性 2、以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 (二)病理方面 疾病的发生及传变规律,可以用五行学说加以说明。根据五行学说,疾病的发生是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失调的结果,五脏之间在病理上存在着生与克的传变关系。相生的传变关系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相克的传变关系包括相乘为病和相侮为病两条途径。 1、母病及子 是指疾病的传变是从母脏传及子脏 2、子病犯母 是指疾病的传变是从子脏传及母脏 3、相乘为病 即相克太过而为病,其原因一是“太过”,一是“不及”。 4、相侮为病 即反向克制而为病,其原因亦为“太过”和“不及”。 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子病犯母病情较重;按照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重,相侮传变病情较轻。 (三)诊断方面 五行学说认为,动物体的五脏、六腑与五官、五体、五色、五液、五脉之间是存在着五行属性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及其异常变化可反映于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即“有诸内,而必形诸外”,据此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 (四)治疗方面 疾病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关系失调,出现“太过”或“不及”而引起的,因此抑制其过亢,扶助其过衰,使其恢复协调平衡便成为治疗的关键。根据相生规律提出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若按相克规律,其治疗原则为“抑强扶弱”。四、病例分析(共 2 题,任选一题,20 分/题,共 20 分)1、试根据下述病例的临床表现分析病因病机,辨别证候,提出治则,开具处方并进行方解分析。一母猪,体重 100kg,发病后来院就诊,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低,皮紧毛乍 ,项脊四肢强拘,轻微咳嗽,咳声洪亮,苔薄白,脉浮紧的症状。请分析病因病机,辨别证候,提出治则,开具处方并进行方解分析。答: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组成]荆芥 30g 防风 30g 羌活 25g 独活 25g 柴胡 25g 前胡 25g 桔梗 30g 枳壳25g 茯苓 45g 甘草 15g 川芎 20g [用法]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恶寒颤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 [应用]本方是治疗感冒的常用方,对于时疫、痢疾、疮疡而挟湿的表寒证均可酌- 6 - 情应用。如无湿证,可去独活;若兼气虚,可加党参。本方辛温解表作用较强,对于风热表证及湿而兼热者,不宜应用。2、一猪场 200 多头 50kg 左右的生长育肥猪大部分出现拉稀,经过近一星期的抗生素疗法,部分痊愈,部分好转,特别是原生长较差的猪效果不显,现主要表现为体质消瘦、食欲下降,粪便稀软,粪渣粗大,肛门外突,口色淡白,淋巴结不肿大,实验室检验无寄生虫感染,体温无明显变化,请用中兽医理论加以分析,辨出证候,提出治则,按一头猪开中药处方,并注明使用方法。- 7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