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9]《世界经济史》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18 13:08:56浏览次数:45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世界史 课程名称【编号】:世界经济史【0559】 B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 问答题 (共 4 题,每小题 15 分,合计 60 分)1.工业革命引发了哪些社会变革?答: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经济结构是后来工业化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农业不再是国家的最重要的产业,虽然也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工业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部门。工业化是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一点成为人们的共识。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是最深最根本的变化。(1)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农业人口越来越少。其次,工业和农业结构的变化还表现在他们的产值上。(2)城乡结构。城乡结构也可以体现在城乡的人口比例上。在所有城镇中,以工厂为中心的小城镇发展特别快。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制度的产生,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3)人民生活改善。在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4)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革命成就了一种新的阶级,也成就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工业资本主义。同时,为了突破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局限,资本主义需要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实现这一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资本家不断地积累资本,并扩充和改进机器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小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过渡。2.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答:火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拓宽了人类的食物领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健康。以前难以进食和消化的粗糙、坚韧的植物根茎和果实,从此可以煮食了;以前生冷、腥臊的肉类,从此可以炙烤食用。这不仅使食物易于食用和消化,而且还大大有利于营养- 1 -
的吸收、体质的增强和大脑的进化。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其面目特征和身体结构与现代人相去甚远,而 3 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在体制特征上已进化到与现代人无多大差别的阶段。在此期间,进化的速度是相对迅速的,火的使用应该是原因之一。 (2)祛除和抵御严寒火的使用将人类从本身能力供应极为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祖先得以在冰川时代幸存下来。(3)冲破温暖大草原,迁移各地 人类之所以能够离开温暖的非洲大草原,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变异,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由于能够控制和使用火,从而使此后的人类足迹不仅能遍及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而且还能进入寒冷的极地。(4)促进了工具的变革和发展,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火的存在和使用,使人类能在以后的生活中,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并掌握煅冶金属的奥秘和技术,从而促进人类由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过渡,使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以后,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3.比较英美两国工业化发展的共同特点?答:(1)都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的发展起来。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所有权变革等为个人力量自我扩张奠定了基础。(2)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干预较少。工业化是由私人发动,政府的干预极少,而且政府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促使本国工业化顺利进行。4. 促使西欧城市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答: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的最初地区是西欧中世纪时期,西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促使原来的封建经济关系解体,并为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西欧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为前提的。在这一时期,西欧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显著的改进。在动力技术方面,人们已逐步以自然力取代了人力和畜力。- 2 -
动力技术的进步使冶金和金属制造业发生重大变化和改进,冶金和金属制造的进步 ,又催生了作为新兴工业部门的军火工业,武器需要的增加又刺激了生铁、铜和钢的生产促进了冶金和金属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封建割据局面的消除,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和劳动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工也更加复杂。手工业的专门化程度大大加强。许多农副业行业,这时也开始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手工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导致了地区分工的产生,出现了地区生产的专门化。手工业分工的扩大和地区生产的专门化,又促使商品交换和流通更加频繁,投入市场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依靠其经济特点和独有的产品,逐渐形成民族市场。 西欧各地产品生产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形成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刺激了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使各地农村为城市的需求而进行生产,出现了商品农业区。农村越来越广泛地卷入商品货币经济中,加速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瓦解。 商业资本,尤其是对外贸易活动也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而促使了城市行会手工业逐步转变为工场手工业。二 分析题(共 1 题,合计 10 分)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的掠取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 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 非洲到处都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至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 3 -
种的原始生活。 —— 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1)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分析殖民扩张在美洲、非洲的表现?答:地理大发现不但开辟了东西方的新航路,密切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也为西欧列强推行扩张政策奠定了基础。西欧开殖民扩张先河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早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的 15 世纪初,葡萄牙就在北非、西非海岸进行扩张和奴隶贸易,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殖民据点,从事抢劫黄金、象牙和买卖奴隶的罪恶勾当。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葡萄牙与西班牙展开了激烈的殖民争夺,结果西班牙在争夺美洲的斗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取得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和北美部分土地。葡萄牙被迫把扩张矛头指向东方,先后在南非、东非、印度西海岸、马来半岛、印尼、中国和日本建立起殖民据点和商栈,进行欺诈性的商业活动。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其手段之野蛮残暴令人发指,其掠夺之巨令人瞠目。在美洲殖民地西班牙以奴隶劳动开采金银矿,以印第安人的尸骨换取金银。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始于 16 世纪末。当时,伦敦商人组织的船队多次前往印度,从那里得到惊人的利润。1639 年,英国占领马德拉斯,建立了向印度进一步侵略的立足点。与此同时,英国人还在非洲西海岸的冈比亚等地建立了一批商栈,在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17 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与荷兰进行了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并最终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把荷兰势力赶出印度,开始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和掠夺。160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之初,只有 100 名商人入股,原始资本 68373 英镑;到 1617 年,入股人数已达 954 人,全部股金已有 162 万英镑;到 1707 年,它的资本总额已达 316.3 万英镑,相当于创建时的 50 倍,公司每年的利润率高达 200%~300%。在非洲,英国殖民者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角。同时,英国在与其他殖民国家的竞争中占领了非洲大片土地,成为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的殖民强国。17 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海外贸易,加强殖民掠夺,先后占领了加拿大、非洲马达加斯加、好望角和亚洲印度的部分地区;从 1678 年起,法国又侵占了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法属路易斯安那殖民地;1683 年,法国殖民者在印度- 4 -
东海岸的本地治里建立了殖民统治,扩大了在印度的控制范围;1697 年,法国在加勒比海圣多明各岛西部的海地建立了殖民统治,并与英国、荷兰瓜分了圭亚那。到 17 世纪末、18 世纪初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强国。(2)殖民扩张对欧洲和殖民地造成了什么不同的后果?答:(1)大大加速了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为这些国家的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 1757 年到 1815 年,英国总共从印度榨取了 10 亿英镑的财富,这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资本来源。(2)阻断了非欧国家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牺牲。人口上 ,在 300 年的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中,仅非洲被掠到美洲的奴隶人数就达 1500 万人,死在途中的有 4500 万,再加上在殖民战争中死去的,非洲总共损失了约 1 亿人口。(3)扩大了东西方社会发展进程的差距。16 世纪,西方各国通过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商业革命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从主观条件上拉开了东西方社会发展进程的差距。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扩张与掠夺,则从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差距。(4)西方的殖民扩张,把全世界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在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全世界基本进入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种迁徙与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三 论述题(共 1 题,合计 30 分)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分析英、法、德、意等国? 答: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科学、技术和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工业的进步更多地以自然科学实验为基础,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第一生产力。 其次,研究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装备先进仪器的工业实验室和诸多科学家合作进行的系统研究取代了早期作坊式的技艺传授。 再次,科学家的个人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美、德等国的科技精英,如西门子 、爱迪生等集科学家、工程师和商人于一身,积极投身于科技的商品化。 复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围扩展了,从能源动力领域扩信息和交通领域。 最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一开始就越出一国范围,几乎同时在西欧北美的先进工业- 5 -
国家展开。德国、俄国及日本把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呈现跳跃式发展的势头。 此外,科技的传播与产业化更为迅速,世界科技中心开始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和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由科技革命催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 世纪 70年代到 20 世纪初,世界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这期间也是世界交通运输业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其标志是铁路网的普及和蒸汽轮船取代木帆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发生变化。以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三者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农业的相对地位进一步降低,工业和服务业的相对地位上升。其次,工业部门的结构发生了巨变。重工业的高度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过程的合理化。采用电能为动力源和使用电动机 ,改变了过去以蒸汽机为基础的机器体系和生产工艺组织。它使机器生产进一步分工,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管理上的变革,即科学化管理的出现。 (4)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伴而生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是城市化。城市人口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英国在 1901 年的城市人口比例达77%,是当时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