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6]城市地理学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3 14:09:48浏览次数:55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国土资源管理 课程名称【编号】: 城市地理学 【910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大作业命题和要求:(注:教师命 5 个以上题目,规定学生选择至少 2 个题目作答,并对答题提出要求)(一)请在以下 1、2、3 号题目中选做两题:1、如何理解城市地域这一概念?(25 分)答: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称。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则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有许多农村地域由于城市化的结果逐渐转向城市地域,各国在划定城市地域时以与既成的市街地的通勤关系为指标,确定“城市地域”,日本将大城市周围地域的“人口增加率在 0.1%以上,通勤依赖率在 2.0%以上的连续范围”都划定为城市地域。我国通常是以行政区划定城市地域,即市区所属范围都是城市地域。2、如何认识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的关系?(25 分)答: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是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城乡结构的发展演变,从地理的角度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的结构关系及城市体系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关系密切。城市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实践。反之,城市规划为城市地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研究素材和实践验证,促进城市地理学理论不断充实完善。3、简要分析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网络是怎样形成的。要求图示说明。(25 分)(二)请在以下 4、5 号题目中选做一题:4、学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认识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50 分)5、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50 分)- 1 - 答:(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二、大作业提交方式(注:1、网络课程由网继院考务办在试题卷和管理系统中填写;2、面授课程由命题教师在试题卷上填写)-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