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3-05-16 09:05:02浏览次数:81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思维摘要: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一张报纸若没有好的新闻评论,就等于没有灵魂。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传媒市场也发生了巨变,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评论所承载起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体现出丰富的时代特征。在新形势下,党报新闻评论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创新发展党报新闻评论,找准立足点,是党报提高新闻评论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党报;新闻评论;创新一、新闻评论概述(一)新闻评论概念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它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它的对象是社会公民,它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二)新闻评论意义新闻评论为受众提供平台,为建构公共领域创造条件.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在 1998 年访问中国时说:“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 今天,在我们媒体评论的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有更多的人在发言,更多的人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使得时评在今天可能成为一种普遍表达的形式.在普通的岗位上,在普通的生活角色包括教师、基层公务员、学生,以及工人、农民中,一批善于表达,敏于判断的人正在积极参与到时评写作的队伍中来,这正是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此外,构建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舆论环境,是指在大致相对集中的时空内,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的众多具体舆论组成的有机联系体,它影响和制约着各种具体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调适不同的个人、群体和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在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新闻评论在构建良好舆论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民主的舆论环境使民众的言语与心愿得到畅通地表达与实现,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非民主的舆论环境则使群众的积怨不能得到排遣,造成矛盾激化而使群众上访,甚至出现过激举动。
由此,民主政治就会遭到践踏,法治和人权也会遭到践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就会遭到破坏.加强舆论环境建设,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新闻评论的机制创新(一)将调查式评论纳入创新机制新闻评论应该有深度。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党报评论内容苍白,许多党报的言论扣不住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战略意图,抓不住工作重点,跟不紧形势,把不住大局,尤其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调查不够,研究不深,只满足于抄中央级大报讲过的话,成为别的报纸新闻评论的复印件。由此,就难免高谈阔论,隔靴搔痒,离当地读者关心的问题太远,缺乏主流媒体言论应有的感染力和征服力。在各类媒体风起云涌的今天,深度报道被视为纸质媒体进行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顺着这个思路,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也应该既有短平'快的"轻骑兵"式评论,也应该有对当地重大经济事件、社会事件进行深入阐释的调查式评论或深度评论要有大题大作的勇气和智慧,逮住大鱼,仔细解剖,以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以行云流水的通俗语言,对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的意义及背后的问题进行深刻透彻的阐述,达到主流媒体评说主流事件、主流媒体引导主流舆论的功效。(二)将跨文体写作纳入创新机制以往有的党报新闻评论吸引力不强,除了立论平庸之外,语言表达和文章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纵向看其取材、视角、体裁、文风,几十年一贯制,鲜见创新与突破;横向看往往千篇一律,四平八稳,除了地域名称不同,话题、技法、语言都差不多,很难看到别具一格的东西,有些社论评论员文章,除了每年换一些新概念外,放到去年也可放到今年也可,放到甲地也可放到乙地也可,使党报的评论形成了种种陈陈相因的框框、套套,显得呆板、老套、陈旧、白话连篇,有八股习气,而没有变化的评论自然就没有新鲜感,没有新鲜感自然就没有吸引力。评论总是针对重要新闻事件讲道理,怎么把道理讲出来,让读者心悦诚服、记忆深刻,文风和语言的锤炼很重要.。党报评论的文字,要么如投枪、匕首,尖锐泼辣,直击要害,入木三分;要么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揭示主题;要么如拉家常,亲切自然,娓娓道
来,在谈心式的话语中阐述大义,晓之以理。总之,鲜活、精练、生动、准确应该是党报新闻评论的文本特征。(三)将跨部门联动纳入创新机制在传统的体制下,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写作者个人,新闻和评论联动很少,有也是浅层次的,常常是编辑在发现一个好新闻之后,要求评论部门配发评论,评论经常处在附属的地位.因为这种附属关系,久而久之评论员也懒得深入一线采访,依靠现有的材料坐在办公室里写就行了。当然,不是说这种写作方式就一定不好,但实地采访和评论写作的剥离,往往使得评论员因为缺乏对新闻事件或某个社会现象的切身体验和长期观察,难以有独到的发现和感悟,评论显得平淡,不到位,缺乏直击要害的锋芒。新闻评论机制创新,就是要改变不正确的新闻评论的附属地位,树立"独家的观点就是新闻"的办报理念,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在数量上不一定求多,但一定要求质量,优质的新闻评论照样是报纸争夺市场的"拳头"产品。为此,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联动,评论部门的动作一定要前移.正确的做法是,获得重要的新闻线索时,新闻报道部门和新闻评论部门联合出动,各负其责,各取所需.在最后的产品上,新闻评论既可以赞同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可以质疑乃至反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使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各自发出自己的光影。三、党报新闻评论应做好的工作(一)将党报理论宣传推向现实改革的最前沿实践精神是我国党报理论宣传的一个传统,新时期党报理论宣传对这一传统予以了继承和发扬,但从总体上总结我国新时期党报理论宣传的情况,让读者满意的不多,今后党报应从实践精神出发,放下身子,扑到改革的前沿阵地,从三个方面予以改革创新: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地市县领导干部来说,我们评价他们的工作,似乎只有实践,而无理论,其实,这是只看到了表面。今天的地方干部已年轻化、知识化、理论化,他们在实践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创新,他们将理论渗透到实践中,实践催生出理论成果。这样来源于实践的文章,对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对于深化实践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二是实践升华为理论。实践是人类主动探索世界奥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性活动,社会的每一次新的改革,都是从实践开始,这是实践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人类的实践史告诉我们,实践要不断总结,升华为理论,用理论提高实践的层次,使之具
有普适性。三是用有效的实践阐释理论。当实践取得实效,就要总结其经验,将实践成果升华为理论.就要用实践对理论作辨析,对理论的有用性做出阐释.阐释的目的是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经过实践升华的理论的有用与有力,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保证能取得实效。(二)精心打造创新形式增强宣传功能内容真实,从表层到实质,坚持新闻事实的真实可靠,是保证舆论引导可信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在新闻报道,还是评论话题设置上,都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虚张声势,不哗众取宠。同时,在选择话题时,特别注重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强调人们的关切度,只有既坚持反映具体事实准确无误,又坚持从本质与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这才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现,唯有坚持这种科学的新闻真实观,才能确保新闻传媒传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形式创新,从繁杂到简约。在形式上,要摒弃过去动辄洋洋数千言乃至万言的大块文章,要用独到的手法打造出新闻评论的特色。比如,可以不设标题,将把文中最"出彩"的话语提炼出来置于文首,先入为主能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们常讲要让群众喜闻乐见,但群众的喜闻乐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喜闻乐见的标准也在发展和变化,用老的眼光、老的办法,势必满足不了当下群众的阅读渴望和阅读要求。因此,不断创新表现方式、不断改变表现手法,栏目的特色才会愈发明显,栏目的吸引力才会更加牢固。总之,鉴于党报同党和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就要遵循高度、深度、力度的办报宗旨,向读者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在促进政府与公众沟通、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发挥和创新自身优势,创新特色。参考文献:〔1〕胡兴荣.新闻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18.〔2〕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3).21-23.〔3〕赵牧.公民写作时代的先声[ DB/OL].搜狐星空,2003 (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