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生药的鉴别

发布时间:2024-02-02 22:02:31浏览次数:20
动物类生药的鉴别动物类生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常用动物类中药按药用部位入药的情况分为:  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蚯蚓、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等。③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④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等。②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等。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  此外,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水试法,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降而不扩散;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哈蟆油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 10~l5 倍。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马宝粉末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其粉末聚集,并发出马尿臭等。  二、药材重点内容介绍  1.地龙:来源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产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等。  采收加工: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 14~16 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 18 环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受精囊孔 2 对。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受精囊孔 3 对。  化学成分:①主含蛋白质。②次黄嘌呤,具平喘、降压作用;蚯蚓退热碱,有解热作用。③琥珀酸,有平喘和利尿作用。  检查: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三十。  2.水蛭:来源为环节动物门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体。  采收加工:捕捉,洗净,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蚂蟥”为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背部稍隆起,黑褐色或黑棕色,有许多黑色斑点排成 5 条纵线。腹面平坦,棕黄色。两端各具 1 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样。气微腥。  “水蛭”呈扁长圆柱形。  “柳叶蚂蝗”体狭长而扁。  化学成分:①肝素。②抗凝血酶。③活水蛭唾液腺中含有水蛭素,干燥药材中水蛭素已被破坏等。   水蛭素、肝素、抗凝血酶均有抗凝血作用。据报道,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水蛭素不但可以抗凝血,而且对各种血栓病都有效。  含量测定:每 1g 含抗凝血酶活性应不低于 16.0U。  3.石决明:来源为软体动物门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性状鉴别:“杂色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表面暗红色,有多数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 20 余个疣状突起,末端 6~9 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皱纹盘鲍”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末端 4~5 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羊鲍”边缘有 2 行整齐的突起,末端 4~5 个开孔,呈管状。  “澳洲鲍”表面砖红色,疣状突起 30 余个,末端 7~9 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耳鲍”狭长,呈耳状。疣状突起的末端 5~7 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壳薄。  “白鲍”呈卵圆形,。表面砖红色,末端 9 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化学成分:①均主含碳酸钙。②内层珍珠层含角蛋白,水解得多种氨基酸。  4.珍珠:来源为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  产地:马氏珍珠贝所产的珍珠称“海珠”;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所产的珍珠称“淡水珍珠”。  性状鉴别: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气微,无味。  显微鉴别:磨片:①可见粗细相间排列的同心环状层纹,称为“珍珠结构环”。②在暗视野中可见珍珠特有的同心环状的如虹彩般的光环“珍珠虹光环”。以上二者是珍珠独具特征可以与伪品区分。  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多种氨基酸。  理化鉴别:(1)置紫外灯下观察,显浅蓝紫色(天然珍珠)和亮黄绿色(养殖珍珠)荧光。  (2)粉末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的气泡。  5.牡蛎:来源为软体动物门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性状鉴别:“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内面瓷白色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气微,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 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  6.海螵蛸:来源为软体动物门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性状鉴别:“无针乌贼”呈扁长椭圆形,边缘薄,中间厚。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隐约可见细小疣点状突起;腹面白色,自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尾部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金乌贼”内壳较前者大,末端有 1 骨针,多已断落。  7.全蝎:来源为节肢动物门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南。  采收加工:捕捉,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  性状鉴别: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前腹部由 7 个节组成,背甲上有 5 条隆脊线。后腹部棕黄色,6 节,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含蝎毒素,为一类毒性蛋白,对神经系统有广泛生物活性。     8.蜈蚣: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呈扁平长条形。全体共 22 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 20 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自第二节起 ,每体节两侧有步足 1 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又称尾足。质脆。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化学成分:含毒性蛋白。     9.土鳖虫:来源为节肢动物门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性状鉴别:“地鳖”呈扁平卵形。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腹面红棕色。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呈长椭圆形。背部黑棕色,在边缘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化学成分:①含鲨肝醇,具解毒作用。②尿囊素,具镇静作用。  10.桑螵蛸: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  性状鉴别:“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 细小椭圆形的卵。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表面黑褐色、紫褐色或灰褐色,质硬而韧。  11.斑蝥: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 1 对。背部具革质鞘翅 1 对,黑色,有 3 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 2 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 3 对。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较小。  化学成分:均含斑蝥素、羟基斑蝥素。  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鼻炎等均有显著效果,但毒性大。斑蝥素也是芫菁科昆虫特有的防御攻击物质。  理化鉴别:粉末,用微量升华法,所得白色升华物,放置片刻,在显微镜下观察,为无色棱柱、菱形结晶。     1 2.僵蚕: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蚕蛾科昆虫家蚕 4~5 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略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足 8 对。质硬而脆,断面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 4 个。气微腥,味微咸。  13.蜂蜜:来源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酿的蜜。  性状鉴别: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黄褐色(黄蜜),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气芳香,味极甜。  一般以春蜜中的洋槐花蜜、紫云花蜜、枣花蜜、油菜花蜜等色浅,粘度大,气芳香、味甜,质量较佳。  化学成分:糖类;酶类;挥发油。  检查:淀粉和糊精。  相对密度:1.349 以上   酸度:显粉红色,10 秒钟内部褪色。  14.海马:来源为脊索动物门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线纹海马”体呈扁长形而弯曲。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前方有 1 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头顶有冠状突起。尾部四棱形;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并具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刺海马”头部及体上节纹间的棘细而尖。  “大海马”黑褐色。  “三斑海马”体背部第 1、4、7 节两侧的短棘基部各有 1 黑斑。  “小海马(海蛆)”体形小,黑褐色。  15.蟾酥:为脊索动物门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采收加工:多于夏、秋两季捕捉蟾蜍,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采收加工过程中忌用铁器。  性状鉴别:呈扁圆形团块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断面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显微鉴别:水装片加碘试液观察,不应含有淀粉粒。  化学成分:强心甾类化合物: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  脂蟾毒配基、蟾毒灵等具有显著兴奋呼吸和升压作用。蟾毒灵具有较强的局部麻醉作用。  16.龟甲: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  性状鉴别: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脊棱 3 条。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 12 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17.鳖甲: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性状鉴别: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网状细皱纹并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 8 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18.蛤蚧: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  采收加工:捕捉,剖开腹部,取出内脏,再以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将大小相近的两只合成 1 对,扎好。  性状鉴别:全体呈扁片状。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吻鳞不切鼻孔。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尾细长而结实,几与体长相等,有不甚明显的 6~7 个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附注伪品:  (1)壁虎科动物多疣壁虎或壁虎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小蛤蚧。吻鳞切鼻孔。  (2)鬣蜥科动物蜡皮蜥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红点蛤蚧。有眼睑。无蹼及吸盘。  (3)鬣蜥科动物喜山鬣蜥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西藏蛤蚧。有眼睑。无蹼及吸盘。  (4)蝾螈科动物红瘰疣螈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无蹼,无爪,无吸盘。  19.金钱白花蛇: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  采收加工: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 圆盘状,用竹签横穿固定,干燥。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 1对。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 45~58 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 1~2 行鳞片,黑环纹宽 3~5 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 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具众多细密纵直条纹,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20.蕲蛇:来源为为脊索动物门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  采收加工:剖开蛇腹,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 1 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观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  化学成分:从蛇毒中提纯的精氨酸酯酶具有去纤、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度作用。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