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7]《公共经济学》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5 09:07:56浏览次数:53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名称【编号】:公共经济学【0277】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5 小题,总分 50 分。1.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答:(一)基本特征 1、非排他性 2、非竞争性 (二)其它特征 1、生产具有不可分性。国防。 2、规模效益大。灯塔。 3、初始投资大,经营资本小。光缆。4、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铁路交通。 5、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6、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例如,对于文化艺术事业的支持。2. 公共经济决策的特征公共经济决策的特征 (1)公共经济决策具有广泛的参与主体。政府在制定公共经济政策时,一般都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2)公共经济决策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与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不同,公共经济决策往往追求更多的东西,例如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等公共目标。 (3)公共经济决策的执行具有滞后性。滞后性是一切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这是因为,从经济问题的出现到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各种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了的情况不适应当初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时,这些经济决策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4)决策执行结果的重大影响性。决策执行结果的重大影响性。例如,政府所做的税收调整政策,常常会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以及物价的上涨和下滑等诸多因素。3.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经济意义 1、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① 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进行支出控制、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每一年度预算编制时,政府采购金额从商品单价开始确定,经议会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追加、追减,保证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还便于对支出进行源头控制。采购商品的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减少了资金的周转环节,避免各单位挤占、挪用、滥用财政资金。② 政府采购活动公开、透明,便于财政监督和减少腐败。实行统一的政府采购制度尤其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从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公开性强、透明度高,既强化了财政监督,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滋生腐败的温床。- 1 - ③ 主要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使政府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工程和服务,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支出效益。欧盟的经验表明,公开进行的政府采购活动可使资金使用效益净提高 10%以上。2、强化宏观调控:政府采购制度在适应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制度化、法律化的公共支出手段,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调控功能。① 政府采购支出对于国民经济总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支出一般相当于 GNP 的 10-20%和整个预算支出的 30%。政府采购支出总量的变化对于刺激经济、保持供求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② 政府采购支出结构的变化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民族工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政府对某些商品进行的示范采购,可以有效引导和扶持该行业的发展。③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化的间接手段,还可以对经济进行经常的、规范的调节。4. 寻租行为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寻租是经济学和政治学都十分关注的社会现象,它既是政府失灵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政府低效率的重要原因。寻租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交换,其实质是权钱交易。它明显地涉及到两方面的行为主体:一是寻求政府特别优惠的市场经济主体;二是掌握分配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政府官员。他们的共同作用使得社会资源向有“钱”的人和向有“权”的人聚集,他们一起分享了经济租金。 寻租赖以存在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寻租活动总是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相关的。寻租行为对于政治权力而言,是对政治权力的一种异化和蜕变,从本质上讲,它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利用。对于政府来说,它也是政府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毒瘤,如果任腐败发展,将会导致政府的灭亡。5. 不同类型政府的偏好产生的各种结果① 在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政府官僚的偏好取代了全体选民的偏好;②集权国家中,统治者偏好取代全民偏好;③专制国家中,独裁者的个人偏好取代整个社会的偏好。二、论述题:每小题 25 分,共 2 题,总分 50 分。1. 结合我国实际,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进一步阐释(一)效率优先 我国经济的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效率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平等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所保障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带来利益占有量的结果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比起“粗鄙的平均主义”来,大大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由于实行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出现了一个收入差距拉大的过程。贫富差距扩大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但这是从- 2 - 共同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取决于效率。不同的效率,会带来不同的收入,而社会成员间收入的差距,又成为刺激效率的动力,效率提供了公平存在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只有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公平分配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现在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的分配,除了伦理的、政治的、法制的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受经济发展程度和条件的制约,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二)兼顾公平 市场经济的自发倾向,是两极分化。收入差距如任其扩大,必然造成巨大的社会振荡。因此,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必须兼顾公平。 公平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体现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的平等意识将进一步增强,公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会更广泛地体现出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兼顾公平既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又是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手段。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问题是,一定程度的实质上的公平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目标,它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价值指标。 社会进步内在地包含有对社会状况的伦理的、人道的要求。一个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社会是不能被称之为进步的健康的社会。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在分配领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这一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分清楚合理致富与非法致富的界限,使这一原则真正达到那种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效果,真正形成先富促后富,后富赶先富,最终达到共富的效果。2. 论述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者都能够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人们愿意接受比现行工资更低的工资仍然找不到工作引起的失业。在充分就业时,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仍然存在。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在 4%~5%即为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一般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不变,即没有通货膨胀。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它是指在平和消除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同时,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贸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平衡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平衡。 5.收入公平分配,保障最低生活需要,提供均等竞争的机会。 6.控制人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7.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保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8.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是前四个目标。-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