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中国传统蒙学教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3 22:11:14浏览次数:41
0715《中国传统蒙学教育》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模块的基础课。《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让我们广大中小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名著,就是让他们在明天不断地感悟着人生之“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由五种题型组成,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1. 选择题(4 分)(1)选择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所以首先要对基础知识有足够的把握。老师课堂所讲的细节,推荐教材的重点,甚至于某句话、某个字的解释,都需要我们去注意。(2)一定要细心,辨析选项之间的差别。不要过于追求速度,粗心大意。2. 填空题(6 分)答题技巧: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要求对知识点的关键词记忆准确无误。3. 名词术语解释(10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个概念出现于课程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只有抓住了该概念所属的范畴,那么就不会出现答题方向性的错误了。一旦知道这个概念是属于哪个范畴,那么就可以围绕这一范畴对其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回顾,进而概括出主要的内容或观点即可。至于对具体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则需要看个人平时下的功夫和概括能力了。4. 简答题(20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简答题不同于论述题。简答题并不需要对内容进行具体而详细地阐述,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即可。同时,在解答过程中,最好对所述内容进行分纲列条,这样既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而且显得做答者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自然能够拿高分。此外,由于阅卷的工作量相当大,阅卷者不免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这样逐条分点进行做答,可以使阅卷者在短时间内抓住你做答内容的重点,有时甚至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条目来给出该题的得分。5. 解析论述题(60 分)答题技巧:论述题的要求是用所学的概念或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而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学生所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共同的目的。但是,这里的论述题,不是简单的将所学相关内容套到考试题重的问题上就可以了,而是要用来分析解释问题,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科书以及老师课堂上讲述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但要有理有据,即对自己的看法给出实证的和逻辑上的支持。第二部分 复习重点内容1.前言关于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重大意义一、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进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1 6、家训对子弟读书的要求一般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读得多(2)读得熟,即能成诵。书能背诵后,还应该学会揣摩,这才是真正的“读得熟”。(3)读得早(4)读得长。读书要有持久之心,长期坚持,不能有所得辄沾沾自喜,自此不求上进辍书而不读。(5)非常注意子弟的鉴赏能力。(6)作文与读书是密切相关的(7)家训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子弟习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7、总而言之,中国家训在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蒙学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影响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上的反映,而家训作者们丰富的人生经验、较高的学术修养,以及对子弟的殷殷期望,使他们与子弟,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也有亲情关系,他们在教育子弟时,既注重知识教育,也注重道德和人生教育,这三种形式的教育交叉在一起,形成中国家训教育的一大特色。第七章 蒙学教育研究综述第一节 蒙学历史源远流长1、蒙学是指中国古代人们研究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的学问。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的传统。古代一般将十五岁以下的儿童教育称为“蒙养”教育时期,亦称为“小学”教育阶段,对十五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之所也称为“蒙学”或“蒙养学校”、“小学”,所用之教材称之为“蒙养书”或“小儿书”。3、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为贵族子弟设立了小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民间也开始出现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汉代时,这种机构已渐趋成熟,称作“书馆”,教师称为“书师”,而且规模也较大,在一“书馆”学习的学童多达“百人以上”。4、殷周以来,严格了“蒙学”(小学)教育与“大学”(成童以上)教育的区分,从而突出了与“大学”教育相对的蒙学教育,赋予了蒙学教育以独立的个性,这在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古代蒙学教育中专门教材的采用可追溯到西周。6、汉代的蒙学,称书馆或书舍,主要从事识字和书法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后期则开始进入儒学的基础教育。识字教育所用之教材,主要有《苍颉》、《凡将》、《急就篇》等。7、从汉到隋,蒙学教育之教材有了很大的发展。《隋书·经籍志》载这个时期出现的蒙学教育教材共一百零八部四百四十七卷,其中有《说文》、《字林》、《玉篇》、《千字文》等,直接影响到唐朝以后的蒙学教育教材的建设。8、魏晋时期,魏人邴原在“书舍”:“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晋人束皙撰《发蒙记》、顾恺撰《启蒙记》,梁周兴嗣撰《千字文》,后齐颜之推作《训俗文字略》,都是当时蒙学教育活动的反映。9、在唐代,初等教育机构的蒙学教育便已开始以法定形式而扩展于平民了。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许百姓任立私学,其欲寄州县受业者亦听”。10、在宋代,蒙学教育之扩展于平民子弟较唐又有了进展。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仍置小学教授”。11、在元代,一方面,路、县学内设立小学。元代的“小学”与“社学”都同属蒙学教育程度,所不同的是,“小学”在更大程度上被作为官学教育的一种构成成分而设置于路县10 一级,而“社学”则属于乡里之教,标志着元代蒙学教育进一步扩展于平民子弟。12、明清时期社学设立更普遍,数量更多,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也更趋成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塾。一种叫坐馆或教馆,指有钱人地主士绅豪富聘请教师在家进行教学;一种叫家塾或私塾,指教师在自己家内设学教学;另一种叫义学或义塾。第二节 蒙学教材丰富多采(一)编目与考订时期1、蒙学教材书目主要载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补三国艺文志》、《补南北史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补》、《隋书经籍志考证》、《宋史艺文志补》、《补元史艺文志》、《补辽金元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等。清代有几种蒙书辑录本,如任大椿辑《小学钩沉》、顾震福辑《小学钩沉续编》、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轶书》、黄奭辑《黄氏逸书考》、龙璋辑《小学搜轶》等,尤其是古轶蒙书书目较多。(二)综合研究时期1、民国以后,对蒙学教材的研究突破了搜集书目和单纯的考订的阶段,进入了把蒙学教材当作研究对象的时期。2、翁衍桢发表了《古代儿童读物概观》(载《国学季刊》1936 年 3 月第 10 卷第 1 期),揭开了全面综合研究分析蒙学的序幕。(三)深入研究时期1、1956 年以后进入了深入研究蒙学教材的时期。先是郑振铎的旧著《劫中得书记》重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年 10 月版),继而商务印书馆 1958 年 4 月出版了《善本书所见录》(罗振常著,周子美编订),同年 6 月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王重民的《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教科书以前的童蒙读物》(见《中国近代出版史资料》初编)。为蒙学教材的书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与考订。(四)“蒙学热”时期1、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对于蒙学教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蒙学热”时期。2、(1)首先表现为传统蒙学教材的大量出版。(2)其次,对蒙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传统蒙学是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方面,通过研究蒙学来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3)再次,对蒙学的研究有了新的成果。第三节 蒙学思想理论的探索1、蒙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们有的是从研究历代蒙学教材入手 ,以研究蒙学教材为主要线索来深入研究蒙学;也有的是从研究历代蒙学教育思想理论与教学方法入手,以研究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原则方法为主要线索来深入研究蒙学;还有的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蒙学,这都是可取的,这都会促进蒙学研究的繁荣和深入。2、现在还有人从另一角度深入研究蒙学,那就是对蒙学进行断代研究。第四节 对蒙学的断代研究近年来,对蒙学的断代研究越来越多。如熊承涤写了《明代的蒙学教材》 (《课程·教材·教法》1991 年第 11 期),徐 勇写 了《 元 代的 蒙学》 (《北 京师 范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版)》1993 年增刊)等。均属于对蒙学的断代研究。11 第三部分 重点习题一、 选择1、下面哪位作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了“读是有音韵地吟诵”( ) A. 叶圣陶 B. 朱自清 C. 胡适2、“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出自( )A.《周礼》 B.《易经》 C.《论语》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哪一本蒙学教材列为“儿童德育教科书”向全世界推广( ); A.《弟子规》 B.《三字经》 C.《千字文》4、下面哪一个不是《易经》关于童蒙教育的启迪?( ) A. 正心育德 B. 我求蒙童 C. 防止渎乱5、“吾师道也”出自( )A.《师说》 B.《论语》 C.《孟子》二、填空题1、 张志公先生曾阐述汉语容易构成对偶、押韵特点的原因是汉语的( )、()、词十分活跃等特点。2、诵读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调养( )、营卫( )、善导情志。3、孔子的私学主要分为四科:( )、( )、言语、文学。三、名词术语解释1、六书2、社学3、《千字文》4、教馆四、简答题1、请解释蒙学。2、古代为何“易子而教”五、论述题1. 简述《易经•蒙卦》中关于“蒙以养正”的主要思想。2、请解析《弟子职》全篇的基本内容、教育特点、后世影响。第四部分 习题答案一、 选择题1~5:BABBA 12 二、填空题1、张志公先生曾阐述汉语容易构成对偶、押韵特点的原因是汉语的(非形态语言)、(汉字的每个字表示一个音节)、词十分活跃等特点。、2、诵读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调养(呼吸)、营卫(脏腑)、善导情志。3、孔子的私学主要分为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三、名词术语解释1、六书(1)汉字的造字法。(2)六书具体内容。(3)根据文字的形体,人们又把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2、社学(1)社学是进行蒙养教育的一类学校,不过带有更浓厚的官方色彩。(2)一般认为社学始自元代,在明代进一步发展。(3)社学的作用及管理方式。3、《千字文》(1)是南北朝时梁朝周兴嗣编著,全文共 250 句,每句 4 字,共 1000 字,所以称之为“千字文” 。(2)内容包括天文、自然、历史、地理、建筑、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身修养以及语言等各个方面。(3)作为儿童习字的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4、教馆它是另一种类型的“私塾”,由官宦或富户人家出资,延聘教师,到自己家中设席施教。四、简答题1、蒙学:(1)指针对 15 岁以下儿童实施的教育。(2)蒙学教育在各朝各代的入学年龄、学校名称都不统一,且蒙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主要完成道德品性、正音识字书法(写字)、属对、作诗、作文、背书、讲书、阅读、音韵、训诂、珠算、记账、中医等方面的教育。2、古代为何“易子而教”:(1)自己亲自教育子女,是教育不好的(势不行也)。教育孩子一定要用正理正道,如果用正理正道来教育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父母的就会恼怒。一恼怒,伤害父子之间的感情,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2)子女一旦质问父母: 您拿正理正道来教育我,您自己的所作所为怎么不是正理正道啊? 父子之间求全责备,这样就难达到教育的目的。注:以上为答案要点,请根据要点进行扩充回答。13 五、论述题答案略。(但请重视,可查阅老师所讲的 PPT。)第五部分 课程复习建议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一个体系性很强的课程,一旦抓住了课程的主线,然后根据上面列出的各章节重点内容,结合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做一些必要的练习和记忆即可迅速有效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要点。希望在复习的时候能够结合网络上的课程 PPT 以及导学资料,以考试指导中的内容为重点进行复习。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14 1、1995 年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以 016 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我们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2、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话:“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二、蒙以养正圣功也1、中国古人将儿童称为童蒙,即不大懂事的孩子。《易经》中有蒙卦,讲童蒙的启蒙教育,蒙卦,下坎,上艮,象征“蒙稚”。《序卦传》:“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即童蒙时应当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保持其天然善性,这是造就圣贤成功之路。2、《易》:“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卦象征蒙稚:亨通,并非我求有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发蒙稚有求于我,初次祈问施以教诲,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利于守持正固。3、《易经》关于童蒙启迪教育:从正面讲,就是“正心育德”;从反面讲即谨防渎、防乱。4、用什么对儿童正心育德、防渎乱干扰呢?中国古代很重视蒙养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对儿童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三字经》列为“儿童德育教科书”向全世界推广。5、要充分发挥学生记忆力强的长处,把该给他们的都给够。 要学会写毛笔字,练好书法,振兴汉字。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逐渐加强,要使他们对熟读成诵的诗文进行智性的理解。三、“讽诵”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汉语文的方法,应继承发展1、“讽诵”作为汉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礼·春官·大司乐》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故“讽”即背诵,“诵”为出声诵读。2、朱自清先生强调的“经典训练”,主要指的是“讽诵”即朗读、熟读、吟诵等。3、“讽诵”在感受、理解、记忆所读文章及培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以至锻炼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印证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原理。4、从语言角度看,为什么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也只有是“讽诵”?(1)汉语是非形态语。汉语的运用是词素、词、句根据情境的需要,按意义和逻辑关系进行组合而进行的。因此,不论是词法还是句法,都相当灵活。其间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但偏重于意向的结合,不像西方形态语言那样,受到繁多而严格的时态、数量、性别、格等规则的束缚和支配。(2)加上汉语词素和词的多义性、灵活性,使得汉语词句的组合和运用更加复杂。学习汉语,用学习西方形态语言的方法,在形态变化规律上大下功夫,几乎是捕风捉影,很难取得实效。5、诵读有利于身心健康:一、调养呼吸;二、营卫脏腑;三、善导情志。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课程教学简介2 1、什么是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指针对 15 岁以下儿童实施的教育。蒙学教育在各朝各代的入学年龄、学校名称都不统一,且蒙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主要完成道德品性、正音识字、书法(写字)、属对、作诗、作文、背书、讲书、阅读、音韵、训诂、珠算、记账、中医等方面的教育。2、授课对象本课程针对对传统文化或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希望能够对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规律、教学方法、成果和影响等进行系统地学习,探索传统蒙学教育的特点和价值,借以弘扬其优秀经验。这有助于学生加深、补充、细化教育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尤其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细致化、形象化的感悟和理解。3、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中国传统蒙学的起源,什么是蒙学、早期蒙学教育的内容与特点、早期蒙学课本,特别是《弟子职》的独特价值。第二,把握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私塾教育、教馆与坐馆、族学与家塾、义塾与社学等演变过程。第三,把握中国传统蒙学课本的独创和价值,及其发展规律,从秦汉魏晋南北朝,经隋唐宋元,再到明清,中国传统蒙学课本经各朝各代读书人、教书先生的不断优化、细化、深化,凸显出独特的价值。第四,把握中国传统蒙学的教学方法,如识字、写字、背书、阅读、写作,以及私塾管理与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经验,从中获得启示,为现代基础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第五,了解家庭教育和蒙学教育的关系,尤其了解家训与家庭教育的作用,了解家训把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人生教育、职业教育等结合起来的独特价值。这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又一有益的启发。4、课程特色史料取材方面“文”“献”兼备;蒙学教育本身在教学法中有非常具体的落实,且每个教学法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5、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分析第一,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主要特色。第二,蒙学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区别。第三,蒙学教育源于民间的社会生活。第四,蒙学教育的教材特色。第五,蒙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背书、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借鉴意义。第六,私塾教育、教馆与坐馆、族学与义学、社学的特色。第七,蒙学教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现代意义。第二节 蒙学教育简介一、蒙学起源1、无论在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还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野外生存技术相关知识的传授。这时的教育活动,既是一种生产活动,也是一种3 知识教授活动。2、根据古书的注解和《四民月令》等书记载:行冠礼之前的少年称为童子, 15 岁的少年称为成童,14 岁以下未成童者称为幼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教育。这样,幼童、成童及冠者的学习与教育就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所谓的蒙学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蒙学”称谓的确定1、蒙学一般是指幼童阶段的教育与学习,也称为蒙养之学。这出于《易经 ·蒙》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因蒙卦卦辞中有“童蒙”一词,后人逐渐将幼童的教育与此联系。幼童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力,但其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处于蒙昧无知、幼稚茫然的阶段,只有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才能把他们引入正道,成就“至圣之功”。2、这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教育,就是蒙学教育的目的,一直贯穿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三、蒙学教育与成童教育的区别1、教材不同蒙学教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识字课本,二是自然、生活、历史知识课本,三是儒家十三经中的基础典籍(多为四书五经)。成童阶段的教材,是儒家十三经等基本典籍,学君臣朝廷、王事之记和礼仪规范。2、教学场所的不同大学的教育比较正规,它的设置、管理、教师的任命、学生的选拔等都受到政府的管理,而小学的设置较为随意,一般较少受政府的管束。这些小学,有的由一乡、一村所设立,所以称“乡校”、“村学”;有的由宗族设立,也有的是富有人家的家塾。这种蒙学学馆十分普遍。第二章 早期蒙学特点第一节 早期蒙学教育的内容1、周代的学校主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春秋战国时代,射御的学习,主要以田猎方式在野外进行。祭祀等礼仪也是当时学宫的主要学习内容,这种以祀与戎为国家大事的社会,其教育也必定以此为重要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抒情言志,诗成了社会政治活动和个人交际的必要语言。3、古代典籍中有关上古时期的蒙学教育活动的记载较少,除了时代久远的缘故外,蒙学教育的民间教授形式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4、上古知识传授主要是在集体生产劳动中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逐步提高,类似于后代的蒙养教育主要在家庭和闾里进行。5、职业技能的教育与传授,也是上方时代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6、上古社会用音乐来陶冶性情,来移风易俗以保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7、上古的蒙学教育与养老联系在一起。教师大多是国老与官宦,他们退休回到乡里,担负教育后代的职责,成为塾师。8、根据季节的寒暑和农事的闲忙而入学闭馆的特点,后世的蒙学书馆也承继了下来。4 第二节 最早的蒙学课本1、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一些蒙学课本,如《史籀篇》、《仓颉》、《爰历》、《博学》等。2、 秦灭六国之后,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维护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等,并命李斯等主持进行文字改革工作。“小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全国,统一文字,然而 ,古代文字也因此而失传。此时,李斯还向秦始皇提出了毁灭文化的“焚书”建议。 在“以吏为师”的政策下,儒家经典以及礼仪的学习是不受鼓励的。这样,学童所学习的,实际上只能是律令和公文知识等。3、秦朝之后,不仅将前代传承下来的蒙学课本改编整理,而且编写了不少新的蒙学课本。4、李斯、赵高、胡母敬等所编写的蒙学课本,在汉代兴起之后,经过改编,也被用作汉代学童的识字课本。乡村里的书师将《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合而为一,名叫《仓颉篇》。5、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先秦时代的蒙学课本是《弟子职》。相传是春秋时代管仲所撰,现收在《管子》一书中。《弟子职》作为“孝经”类的儿童课本,是先秦时代学童学习的重要教材。6、《弟子职》解读:1、是一篇学习规则以及在学塾中的行为规范。虽篇幅不长,但讲述的内容却较为全面:(1)学习规则、学习态度;(2)要勤奋,晚睡早起;(3)尊师,恭敬地对待老师;(4)应对宾客的规范;(5)吃饭的规矩;(6)洒扫的方法;(7)夜晚授课时点燃火炬的制度;(8)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讨论。这里描述的是一所寄宿学校一天的学习与生活规程。学生们与老师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按照书中所说,学生除了认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学业外,还要伺奉教师的起作、吃饭、休息等一系列的生活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于教师,就象子女伺奉父母一样。2、从《弟子职》中看到学塾的授业特点:(1)教师讲课时,坐在讲席上,学生围坐在旁边。(2)课程不仅在白天进行,晚上仍然“执烛隅坐”地学习,并由两人或数人掌管火烛之事。夜间学习,教师也亲临指导。(3)教师传授学生,是“单兵教练”的,并有一定的次序,即先从年龄大的学生开始。(4)学习不仅讲究“听”,还注重“诵”,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诵读交错进行,这是教与学的重要环节。(5)讨论与提高,提倡同学间相互学习,“各就其友,相切相磋”。第三章 蒙学的发展和演变第一节 私塾教育1、私塾是非官方开设的学校,它的教学管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都与官学不同。私塾教育是官学教育的有效补充,而且是基础的教育。(一)塾师身份(1)开设私塾者,有的是退休致仕的官宦,不少是当地的童生或秀才,有的连童生或秀才的头衔都没有,这些人开设私塾,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还有一些一生未能得仕,或是仕途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私塾教师的家中一般都比较贫穷。5 (2)私塾的设立往往与地方的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地方上绅士较多,致仕的官宦较多,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他们接受教育的愿望就比较强烈,这个地区的私塾也就设立得比较多。相对而言,这些私塾也是办得较好、教学水平较高的。此外,社会的示范效应在这里也起有一定的作用。(二)设塾地点(1)私塾的设立,往往以村落为单位,这与上古的蒙养教育相似。(2)私塾大多设在教师家里。(3)学生的教育和学费的交纳,一般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商议。每年春分时节为传统的议学时间。先生用书帖把家长请到私塾中,共同讨论儿童的教育和学费等事务。(4)一般地说,儿童就学的私塾大多在邻近的乡村,最远也只是十里八里,无须住宿第二节 教馆与坐馆1、教馆是另一种类型的“私塾”:它由官宦或富户人家出资,延聘教师,到自己家中设席施教。这种形式的童蒙教育,也称之为“坐馆”。2、 私塾的设立往往是“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在家设馆延师教子,是希望子孙受到更好的启蒙教育,并以之为阶而钻研经籍,所谓“遗子黄金满嬴,不如教子一经” ,这也是为步入仕途做好准备。3、蒙学教育的进度,按照学生的年龄、学习程度和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三节 族学、义学与社学(一)族学1、族学必须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即以众多的族田维持学校的开支,宗族的公产成为维系宗族的重要手段。族田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摊派(2)个人自愿捐赠2、在《义门陈氏族谱》中比较详尽地记载了族学的情况:(1)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学成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辈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2)立学院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冬至月解散。童子年七岁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谱中还载有徐锴的《陈氏书堂记》:(陈氏)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三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弱冠以上皆就学矣。3、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陈氏族学作为族人之公学,有校舍,有图书,是一所规模完备的学校。(1)族学为二级学制,即蒙学与专学,分别设学堂。陈氏族学中教授蒙学的为学院,进行专学教育的是书堂。(2)儿童年七岁至十五岁,须要入学。十五出学之后,赋性聪敏之人可以继续修学,而后参加科举考试。(3)学院教育儿童,每学年都有一定的开馆、闭馆的时间。陈氏宗族规定: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冬至日解散。学期长达十一个月。它已经不同于《四民月令》和陆游等人所说的“冬学”一类的蒙学,而是一种比较正规的学校制度。从宋代仍然流行“冬学”这种教育模式来看,陈氏宗族这种比较正规的蒙学教育在整个蒙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普遍的现象。6 (4)蒙学学院的教师,按一定的次序在接受专学教育的东佳书堂的子弟中选拔两人,一人是先生,一人是副手,任期是一年,逐年选拔、更换。由于进入东佳书堂的学生大多在蒙学馆接受过初级阶段的教育,一方面,其人本就聪敏,又在东佳书堂接受了较高层次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对蒙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已比较熟悉,充任蒙学教师是能够胜任的,也不会因为连年更换教师而造成教学的不连贯性。(5)校舍的设立据儿童的年龄及受教育的内容、程度而分设在远近不同的地方。接受蒙养教育的子弟,年龄较小,不便外出,学校就设在附近;进行更高的专学教育的书堂立于东佳庄,已远离其住宅三十里,使其能悉心诵读。据《陈氏书堂记》记载,东佳书堂有书楼堂庑数十间,大概亦有学生住宿之处。(6)学生使用的纸笔墨砚以及书籍等,由学校供给,并由一人专门负责管理书籍。(7)蒙学馆的学生要进行一定的测试,成绩优异、有才能者,方能进入高一等的学校东佳书堂。族学及宗族设立的书院等情况,在典籍中有不少的记载,各族谱、家谱记载得尤多:如《湖南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所载的求是学校、养正学校和醴泉学校,安徽《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所载的紫阳书院、山间书院,江西《宜春塘霞欧阳氏重修族谱》所载六一书院,《万载田下郭氏重修族谱》所载的绿阴书屋和族塾等。由于宗族事务有专人管理,且尽心尽责,所以族学在各方面都比较成体系,加诸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又有作为族产的学田保证各项经费,族学自然办得比较好。(二) 义塾1、义塾可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类。官办的义塾在清初最为兴盛;之后,地方的绅士和富人也开始兴办义塾。2、义塾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设置不均。(2)人地不宜。(3)饩事不称。(4)志意不专。(5)教师与学生“势分不联”。(6)义塾等多带有慈善性质,投资者认为做了件大好事而沾沾自喜以为功,平民百姓以自己接受了恩惠而惴惴不安不敢忘。(三) 社学1、社学也是进行蒙养教育的一类学校,不过带有更浓厚的官方色彩。一般认为社学始自元代、第四章 蒙学课本第一节 蒙学课本的主要类型1、(1)韵文短语,或三言,或四言,或七言等,像流行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大都采取这种形式。(2)散文形式。这类课本不如前一种多,比较有名的如《日记故事》等。(3)诗歌形式。2、从儿童课本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1)文字语言学习。(2)社会规范与准则的学习。(3)读书、作文及作诗的技巧。(4)知识类读物。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蒙学课本:有秦丞相李斯所作的《仓颉》,秦中车府令赵高所作的《爰历》,秦太史令胡毋敬所作的《博学》,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所作的《凡将》,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汉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所作的《元尚》,以及汉平帝时扬雄所作的《训纂篇》等。李斯、赵高、胡毋敬所撰《仓颉》等书。7 2、隋唐宋元时期的蒙学课本:(1)由识字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化。(2)(2)格言、韵语、故事、诗歌等语言形式编写的儿童启蒙课本大量出现,形式多样,内容生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启蒙教育的特点。(3)习字仍然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4)这一时期的识字课本,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者配合形成的一个识字教学体系。(5)识字教育与书写训练分别进行。3、明清时期的蒙学课本:(1)明清时期,是我国儿童启蒙教材的又一个鼎峰时期。(2)这一时期的儿童课本在形式上并没有大的发展和突破,基本上是沿袭了唐宋以来的编写形式,但在对前代编写的儿童课本进行改编和增补上做了大量的工作。(3)产生了较好的诗歌课本第五章 蒙学教育的方法与经验第一节 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1、纸上识字。识字教育可以分为童蒙时的集中识字和阅读训练中识字两个阶段,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纸上识字和书上识字。2、书上识字。在书上识字阶段开始从篇章结构上着眼,开始有意识地教他们学习阅读,并为下一阶段的作文训练打好基础。3、写字训练大概分描、仿、临几个步骤。4、阅读训练:讲书、读书、背书。5、私塾的管理与教学,完全取决于私塾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6、拟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素质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等情况。7、学校的管理应该严格,不然则可能误人子弟。8、私塾的学期有长有短,但学期中间没有间断。第六章 家训与蒙学教育第一节 家训与家庭教育1、中国的家庭历来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1)中国人历来认为“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国家的忠义之臣,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家庭教育在子女的人格与行为方式的形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家庭教育和国家的风尚有关,如果国家崇尚道德,家庭自然也以道德来教育子女;国家崇尚名利,家庭自然也就用名利来教育子女。一代风尚造就一代人。(2)中国的家庭在整个社会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的国家,国家的治理安定主要依靠家族、家庭的维系。家族是一个“大家庭”,不仅有族规、族法、族田、族产,还有族训(家训)、族学(家学)等。(3)中国人大多把“名垂青史”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因此,光宗耀祖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教出一个好子弟,不仅家庭可以“与山俱高,与水俱长”,长久地存在下去,国家也会因此兴盛。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所说“如果把子女培养成贤人、君子,就可以彰显祖功宗德”,很能代表一般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看法。(4)青少年的教育主要在家庭中完成。中国各级政府的大学、小学,虽然是作为国学、乡学8 设立,但其学生主要是王公贵族之子、大臣之子和乡邑中聪明英俊之士,大多数人家的子弟是在家塾中完成教育的。2、家庭中对青少年教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家训。3、所谓“家约”,亦即家规、家诫一类的家训。南北朝时,《颜氏家训》诞生,这是一部被人尊称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经典家训。《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家训和家庭教育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前,我国的家训或家庭教育理论大多散见于史籍之中,很少能够构成一个理论体系,甚至难以成为独立的篇章。也就是说,我国的家训在《颜氏家训》出现之前,是和记载儒家等有关社会教化诸方面的理论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在《颜氏家训》出现之后,中国的家训才逐渐丰富、逐渐完善起来。4、中国的家训名目多样,《中国丛书综录》里列入家训一类的书籍,除了《颜氏家训》一类以“家训”命名者外,还有族谱,如《苏氏族谱》等;斋规,如《真西山先生教子斋规》等;家范、家仪,如《涑水家仪》、《金华郑氏家范》等;家规,如《传经堂家规》《一斋家规》等;遗嘱、遗训,如《椒山遗嘱》、《资政公遗训》等;家诫,如《家诫要言》等等。此外,还有药言、训子语、母训、家矩、贻谋、旌义编,以及居家制用等等的名目。5、如果按形式分类,家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训诫,如吴麟征之《家诫要言》、温以介述《温氏母训》等。训诫类的家训大多记载长辈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导和训育。(2)遗言、遗训,多记载长者对家事的一些安排,对子弟处事为人的教导,所以显得比较琐细。这类家训多是仓促中撰成,读起来有“信笔由之”之感。如《椒山遗嘱》(3)书信。中国的家训,有不少是以书信的形式出现的,如《郑板桥集》中有家书 16 封。(4)诗歌、格言、警句等,如《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5)著作。这类家训以《颜氏家训》、《袁氏世范》、《聪训斋语》等为代表。这类家训,往往援引儒家经典对子弟进行教导,多为多卷本的著述。内容广泛,自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6、家训的特点:(1)注重子弟志向、人品的培养(2)注重道德倍养(3)人际交往与朋友情谊(4)治家守业及生活情趣(5)职业选择与人生道路第二节 家训与知识教育1、在中国的家训中,占有同样重要地位的知识教育,却较少有人述及,而此却是研究中国家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我们只有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结合起来 ,才有可能对中国的家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2、家训教育往往营造一种交流、切磋的温馨气氛,耳提面命,语重心长,谆谆教导;书信往来,绵绵深情,如同父子相会,其关切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训教育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和提高。3、读书做学问,有四个主要的环节应当注意,这就是看、读、写、作。4、学习不仅要注意体悟,掌握看、读、写、作等各个方法,还应该有所创见。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法,各家之作都有一种独特的面貌和神韵,与他人迥不相同,学习中应当细心体会,更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造性。5、教育子弟择师敬师,子弟也要“能者为师”,“不耻下问”。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