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4《实验心理学(下)》2020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08-28 20:08:09浏览次数:46
《实验心理学(下)》 年  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  分,考试时间  分钟。考试可能包括以下五种题型:1.单选题2.多选题3.判断题4.简答题5.实验设计题二、重点复习内容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年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只有一个自变量的设计叫单因素实验设计,包括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只有被试内变量的实验叫做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只有被试间变量的实验叫做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被试内和被试间变量同时存在的叫做混合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是只有被试内变量组成的实验设计,所谓的被试内变量是指所有被试参加该变量所有条件的实验。局限性是可能存在序列效应,练习效应等。分为两种类型不完全被试内设计和完全被试内设计。3、因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时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4、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不能说明因果关系,相关值的范围为-1 到 1,绝对值越大,相关关系越强5、取样方式包括随机取样、分层随机取样、方便取样,等等。6、小样本研究也有可能具有可靠性。第八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第一节 心理物理法概述一、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产生与发展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提重实验是由韦伯做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由费希纳写的,提出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属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方法包括平均误差法、最小误差法、恒定刺激法。二、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被试感觉的刺激强度。操作定义:%的实验次数被正确判断的(即报告有)那个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1 7.SOA8.视觉、听觉或跨通道的刺激呈现9.静态或运动的刺激第三节 注意的实验研究方法一、视觉注意研究常用的实验范式1.空间线索范式Posner 等使用空间线索技术研究选择性注意和空间线索的作用(1980)。在目标之前呈现的线索通常分为三类:有效线索、无效线索、中性线索。此外,各个条件出现的概率也是不同的,一般是有效线索以高概率出现,而无效和中性线索以低概率出现。2.启动范式这个范式中可以通过考察启动效应或负启动效应的变化来揭示认知加工过程的规律。3.快速系列呈现范式这个范式更多的用来研究视觉注意加工时间方面的特性。4.多物体追踪范式这是研究动态情境下注意机制的常用范式。视觉注意领域的研究,可以采用的技术和实验范式还有很多,如注意搜索范式、非注意盲范式、变化盲范式、选择性注视范式等等。第十三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种类(1)感觉记忆(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短时记忆(7±2 组块)和长时记忆(2)外显记忆(陈述性记忆):对先前经验有意识提取;内隐记忆(非陈述性记忆):对先前的经验无意识提取。(3)情景记忆:自传式的,个人性质的;语义记忆:事实和有关世界的一般知识。行为强化及行为矫正实验的步骤:逐步强化法、消退、系统脱敏。()记忆的作用:生存发展的必需、认识能力的必需、学习知识的必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需二、认知性学习实验1、顿悟实验: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黑猩猩用短棍勾取长棍,再用长棍勾取食物,黑猩猩能解决问题,似乎是通过了顿悟抓住了问题的内部关系,解决问题不像是工具性反射实验所揭示的是靠尝试错误,而是领悟了问题的内部关系。2、认知地图实验:托尔曼认为学习是一种信念或期望,他研究了白鼠走一种复杂迷宫的问题,认为白鼠走迷宫,学习的不是左转或右转,而是他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地图,一种关于迷宫分布的心理地图,如果一条熟悉的路被堵塞,白鼠会根据认知地图所展现的空间关系采用另一条路线到达目标,托尔曼的另一个实验是潜伏实验。、人类的迷宫学习实验人类的迷宫学习是人类动作学习的一部分,它主要用于研究只利用动觉与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空间定向,迷宫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但研究设计是共同的,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从起点进入迷宫,还棵根据所研究的认知学习理论问题,而设计具体的研究程序。三、系列位置效应1、它是在学习一系列内容后,学习者对记忆材料的掌握情况与材料呈现时所在的位置有关,一般先学的和后学的容易回忆,而中间的学习材料不容易回忆,这种效应叫系列位置效应。10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作用)前摄抑制:是指以前学过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影响。)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影响。)影响有两种,不利的有利的。、首因效应(或初始效应)(7*)+89+%):在个体的记忆过程中,对最先刺激相对中间刺激记忆效果较好的现象。;近因效应,对末尾刺激记忆效果好。四、记忆实验(一)记忆实验的变量 、自变量 ()刺激变量:性质、呈现速度、间隔时间、空间位置、距离、学习次数和时间等。 ()被试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 ()环境变量:灯光的亮度,主试是否在场、人数等。 、记忆实验常用因变量:反应时间、错误率等。 描绘传统的学习曲线:将不同被试各次学习的成绩取平均,传统的学习曲线方法是在各个被试的练习次数相同,各被试在各次的练习成绩变异不太大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方法。、控制变量: 学习效应、练习效应:用被试间实验设计、拉丁方方法。 控制性别:都采用男性或都采用女性,或按比例控制; 教育水平:匹配法、随机化法。 刺激呈现速度、时间:采用恒定法。 (二)记忆实验的材料 1、选材标准(1)材料对每个被试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2)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3)材料应为被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2、材料类型(1)有意义的言语材料(2)无意义的言语材料(3)非言语材料(三)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回忆法 ()定义: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再现出这些材料的方法。所以又叫作再现法或复现法 ()主要形式: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是记忆实验的一种方法,其目的为测量被试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遍数。基本程序:()确定熟练标准: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确定被试对材料达到 “熟练标准”。()测试:要求被试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确定回忆水平:根据被试的学习时间或遍数来确定其回忆水平。、再认法 ()定义:它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有关刺激)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无关刺激)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再认分数的计算法。 、再学法。 、重建法。 11 、部分报告法。 6、记忆广度法。 、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的优点:有关短时记忆保持研究中,为了防止被试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需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中转移出来(在刺激间隙时要求被试完成其它作业)。四、内隐记忆(一)什么是内隐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1.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二者影响不同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影响小。2.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二者影响不同例如,学习阶段(听觉)→测试阶段(视觉)对外显记忆无影响,内隐记忆影响大。3.二者的记忆保持不同目前的结果不一致。4.某些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无影响。5、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获得的知识不能用言语来表达。6、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1)词干补笔和残词补全;(2)知觉辨认,它是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ms)辨认学过的单词以及一些未学过的单词;(3)模糊字辨认;(4)词汇判断;(5)偏好判断;(6)残画辨认;(7)面孔识别(二)内隐记忆的主要研究领域1) 再学时的节省2) 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3) 无意识学习4) 启动效应5) 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第十四章 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大脑结构-功能关系的方法一、尸解法二、神经外科技术三、创伤性动物实验四、脑成像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脑磁图、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等。三、答题技巧1、单选题和多选题:能够根据题干描述,从备选项中再认出正确答案,单选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多选题需要选择 2 个及以上正确答案,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采用直接选择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判断题:一般是对学科中基本问题与概念的描述,结合学习的内容进行正误判断。3、简答题:问答题是对学科中的基本问题与概念的记忆和理解,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即可。4、实验设计题:是对实验心理学课程的较高要求,需要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综合把握和理解,根据题目要求,从研究问题、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和操作定义,到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说明。12 四、重点复习题(一)单选题1.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2.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差别最小刺激变化,这被称为(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3.用经典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容易产生序列效应,为了控制这种效应,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恒定法 B.消除法 C.匹配法 D.ABBA 法4.在测量阈限时,实验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在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直到满意为止,这种方法是(  )A.最小变化法 B.恒定刺激法 C.迫选法 D.平均差误法5.信号检测论的优点,在感受性上区分了(  )A.主观态度和客观事物 B.主观态度和辨别力 C.客观事物和噪音 D.主观态度和噪音6.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是以(  )为横轴A.漏报率 B.击中率 C.虚报率 D.正确否定率7.增加信号的先验概率会使(  )A.辨别力指数 d 增加 B.辨别力指数 d 降低 C.判断标准 β 增加 D.判断标准 β 降低8.在一段时间内有 8 架飞机飞过,其中 5 架为敌机,雷达报告到其中的 3 架,并把 2 架民用飞机误报为敌机,雷达的虚报率为()A.0.33 13 B.0.40 C.0.60 D.0.669.1879 年,(  )首创了心理实验室A.冯特 B.唐德斯 C.费希纳 D.黑姆霍兹10.一个刺激出现,要求被试从感知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所持续的时间间隔。这称为(  )A.选择反应时 B.简单反应时 C.分辨反应时 D.复杂反应时11.句子-图画匹配实验中,通过 A 反应时、B 反应时和 C 反应时进行计算,其中 C 反应时为(  )A.选择反应时 B.简单反应时 C.分辨反应时 D.复杂反应时12.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  )A.相加 B.相减 C.相乘 D.相除13.反应时实验中的插入侦查实验,是指(  )。A.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相应的反应 B.给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 C.预备和刺激的每个时间间隔在每次实验时有所变化 D.避免出现被试滞后反应14.颜料、油漆等的色光混合遵循(  )A.减色法 B.加色法 C.乘色法 D.除色法15.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被称为(  )。A.混合率 B.居间率 C.补色率 D.代替率16.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知识和经验以及知觉加工的基本规律导致的错误的知觉,这被称为(  )A.知觉组织 14 B.知觉错觉 C.颜色知觉 D.主观轮廓17.如果两个频率相同、相位一致、振幅相近的声波合成后,便可以相互强化,产生近似两倍振幅的声波,这被称为(  )。A.抵消 B.强化 C.共鸣 D.干涉18.对先前经验无意识提取,这被称为(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外显记忆 D.内隐记忆19.关于事实和有关世界的一般知识,这被称为(  )A.语义记忆 B.情境记忆 C.外显记忆 D.内隐记忆20.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注意C.组块 D.复述21.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这被称为(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22.在测量差别阈限时,前一半次数的阈限平均值(前)和后一半次数阈限的平均值(前后)进行比较,如果前<后,则表示存在(  )A.疲劳效应 B.练习效应 C.习惯效应 D.期望效应23.根据信号检测论,虚报发生在(  )A.当信号+噪音分布中的信号超过反应标准时 B.当噪音分布的干扰没有超过反应标准时 C.当噪音分布的干扰超过了反应标准时 D.当信号+噪音分布中的信号没有超过反应标准时24.在一次司法判断中,将一名无辜者判定为有罪,这在信号检测论中被称为()A.击中 B.漏报 C.虚报 15 D.正确否定25.1963 年,美国心理学家 Sternberg 提出了(  ),反应时得以广泛应用A.加法因素法 B.减法因素法 C.乘法因素法 D.除法因素法26.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  )A.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 B.是独立的 C.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 D.可以相加的27.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混合后产生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这被称为(  )A.混合率 B.居间率 C.补色率 D.代替率28.如果两个振幅相差不大、频率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合成后,便可以相互抵消,产生寂静,这被称为(  )A.抵消 B.强化 C.共鸣 D.干涉29.关于事实和有关世界的一般知识的记忆,这被称为(  )A.语义记忆 B.情境记忆 C.外显记忆 D.内隐记忆30.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的记忆为(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 D.瞬时记忆31.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心理量(S)是刺激量(I)的幂函数,即 S=bIa,这被称为(  )A.费希纳定律 B.艾宾浩斯定律 C.幂函数定律 D.韦伯定律3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这种方法是(  )A.最小变化法 B.恒定刺激法 C.迫选法 D.平均差无法33.增加击中的奖励会使(  )16 A.辨别力指数 d 增加 B.辨别力指数 d 降低 C.判断标准 β 增加 D.判断标准 β 降低34.反应时的实验,一般认为是(  )发明的A.冯特 B.唐德斯 C.费希纳 D.黑姆霍兹35.句子-图画匹配实验中,通过 A 反应时、B 反应时和 C 反应时进行计算,其中 B 反应时为(  )A.选择反应时 B.简单反应时 C.分辨反应时 D.复杂反应时36.反应时实验中的插入侦查实验,是指(  )。A.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相应的反应 B.给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 C.预备和刺激的每个时间间隔在每次实验时有所变化 D.避免出现被试滞后反应37.凡是在视觉上相同的颜色(即使光谱成分不同)都是等效的,可以相互代替,这被称为(  )。A.混合率 B.居间率 C.补色率 D.代替率38.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这被称为(  )。A.相似律 B.良好连续 C.接近律 D.封闭律39.关于自传式的,个人性质的记忆,这被称为(  )。A.语义记忆 B.情境记忆 C.外显记忆 D.内隐记忆40.学生刚学英语时,对 26 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是(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 D.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二)多选题1.测定阈限的方法包括()17 A.极限法B.最大变化法C.平均误差法D.恒定刺激法2.影响反应时的刺激变量包括()A.感官B.刺激强度C.复杂程度D.呈现方式3.人类被试再确定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受到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A.先验概率B.判断结果的奖惩C.动机D.短时记忆容量4.以下关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B.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得到加工C.选择过程发生在后期反应阶段D.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重要性5.经典的开窗实验包含以下几个阶段()A.编码阶段B.转换阶段C.贮存阶段D.提取阶段6.下列属于反应时的是()A.在红灯亮了 2 秒后,鸽子开始啄键来获得食物B.在发枪令响 0.1 秒后小明冲出了起跑线C.小明只用了俩个小时就学会了三步上篮D.小明可以做悬臂垂 3 分钟7.响度的影响因素包括()A.强度B.频率C.刺激持续的时间D.个体差异8.Sternberg 提出的加因素法短时记忆提取实验,包含()A.识记项目编码B.测试项目编码C.顺序比较D.决策和反应组织9.以下关于注意的自动化加工,说法正确的是()A.无需注意B.不受控制C.没有容量限制D.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18 10.以下关于内隐学习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B.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C.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获得的知识不能用言语来表达D.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11.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常用方法包括()A.数量估计法B.感觉比例法C.差别阈限法D.感觉等距法12.反应时实验的两个基本因变量包括()A.准确性B.时间C.速度D.击中率13.影响反应时的机体变量包括()A.适应水平B.准备状态C.练习次数D.个体动机14.听觉掩蔽包括()A.纯音掩蔽B.噪音对纯音的掩蔽C.前掩蔽D.后掩蔽15.视觉注意研究常用的实验范式,包括()。A.空间线索范式B.启动范式C.快速系列呈现范式D.多物体追踪范式16.在应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容易产生的的误差有(  )A.时间误差 B.期望误差 C.动作误差 D.习惯误差17.信号检测论的优点包括()A.可以测量个体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B.引入了噪音变量的虚报概念C.它不仅把信号当信息,也把噪音当信息,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两类变量的测量D.提高实验效率18.影响视觉的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A.距离B.视觉线索C.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19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差别最小刺激变化标准刺激 比较刺激)。韦伯的提重实验主要测量了重量的差别阈限操作定义:在 %的实验次数中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差别。相对感受性或最小可觉差: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韦伯定律():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该定律一般适合于中等刺激强度。幂函数定律: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心理量(S)是刺激量(I)的幂函数,即 S=bIa第二节 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特点:、刺激按↑和↓两系列交替进行。、每系列的刺激强度的范围足够大,以便将阈限或瞬间转折点包含在内( ~ 个检查点)。、阈限的确定第一步,求每一系列的阈限中点(+和-和-和?)第二步,求本实验的阈限()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先求出↑和↓两系列的各自平均数,然后求两系列的平均数。()将每相邻的↑和↓的一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二、差别阈限的测定、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反应变量的测量、差别阈限的确定第一步,求各列上限、下限系列:上限:第一次从“+”转为非正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下限:最后一次从非负到“-”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系列:下限:第一次从“-”转为非负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上限:最后一次从非正到“+”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第二步,求不肯定间距()、主观相等点( !")#上限-下限 !"#(上限下限)第三步,求差别阈限、常误差别阈限==(上限-下限)常误($")= !"-标准刺激强度(!%)、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 !")是在传统心理物理法中,测量差别阈限时,被试主观上认为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等的那个刺激强度。第三节 平均误差法也叫均等法,调整法。特点:、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在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始点对结果的影响,直到被试自己满意为止。、通过↑和↓两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 !% 与 $&相等,直接给出 !",且其在  内。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的等值。2 D.单双眼的调节19.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三)判断题1.绝对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为 50%的实验次数被正确判断的(即报告有)那个刺激强度。2.信号检测论中虚报概率+正确否决概率=1。3.简单反应时容易受到刺激本身因素的影响。4.不同感觉通道,反应时不同。5.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光谱敏感性不同。6 差别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为 50%的实验次数引起差别感觉那个刺激强度。7.信号检测论中漏报概率+正确否决概率=1。8.随着辨别刺激数目的增加,个体的辨别反应时会降低。9.如果双眼的优势差异不大,双眼的阈限要比单眼的阈限低一些。10.健忘症病人和正常人都有内隐启动,且有内隐与外显测验的分离。11.信号检测论中虚报概率+击中概率=1。12.简单反应时是信息加工过程的最基本的时间单元。13.不同年龄的个体的信息加工速度是不同的。14.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视野。15.听觉适应最大的适应发生在和适应声相同和相近的频率。(四)简答题1.与经典的心理物理法相比,信号检测论有何优势?2.法反应时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有哪些?5.心理物理量表有哪些类别,它们各自有何特点?6.影响明暗视觉适应的因素?7.如何建立等距量表?8.A、B、C 三种反应时各自的含义及其关系。9.简述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五)实验设计题1.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2. 针刺麻醉真的有效果吗?请结合信号检测论分析“针刺麻醉”说,并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五、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 BDDDB 6-10 CDDAB 11-15 CABAC 16-20 DBDAC 21-25 AACCA 26-30 CBAAA 31-35 CBDDA 36-40 BDCBD(二)多选题20 1-5 ACD、ABCD、ABC、BCD、ABC6-10 AB、ABCD、ABCD、ABCD、ABCD11-15 ABCD、AC、ABCD、ABCD、ABCD16-19 BD、ABC、ABC、ABCD(三)判断题1-5 正确、正确、错误、正确、正确6-10 正确、错误、错误、错误、正确11-15 错误、正确、正确、正确、正确(四)简答题1. [答案]:(1)在感受性的测量上,区分开了主观态度和辨别力。(2)引入了噪音变量的虚报概念。它对辨别力及主观态度的测量有重要意义。(3)它不仅把信号当信息,也把噪音当信息,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两类变量的测量。2.[答案]:它是反应时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逻辑是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RT 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它方面相同,这两种作业的 RT 的差异即为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它的用途为已知加工过程,求时间;已知加工时间,求过程。3. [答案]:(1)正时相的强度和两个时相强度的差异(2)正时相的强度越强→CFF 越大;(3)两个时相的差异越大→CFF 越大。(4)两个时相的时间比例(5)刺激面积:在一定范围内,面积越大→CFF 越大。(6)网膜的不同位置(7)其它感官的刺激、年龄、缺氧等(8)双眼的迁移、波形及其波长4. [答案]:1)回忆法a) 系列回忆法b) 对偶回忆法c) 自由回忆法2) 再认法3) 再学法4) 重建法5) 部分报告法6) 记忆广度法7) 分散注意法5. [答案]:1)命名量表 (nominal scale) -checklist:分不同类型。特点:它是最低水平的量表,它是用数字或其他分类标志代表不同类别或属性的事物;命名量表只是用来对事物进行标识或分类,不能做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2)顺序量表(ordinal scale):排序或分不同等级。特点: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它没有相等的单位和绝对零点,但是它能表示某一事物在一类事物中的位置。顺序量表不能做加、减、乘、除等运算,但可以统计中位数等。21 3)等距量表(interval scale):在一特定的维度上确定两个事件间隔。特点: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它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并可以进行各种描述统计分析、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4)比率量表(ratio scale)特点: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除了可以做等距量表的各种数学运算和统计分析外,还可以做几何平均数的运算。6. [答案]:1) 适应前照明;2) 器质性病变3) 维生素 A 缺乏4) 年龄因素5) 感官的相互作用6) 红色护目镜的作用7.[答案]:等距量表不仅要求体现事物属性的大小顺序关系,还要有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1)POZ 转换得到等距量表。只要了解样本所在总体的分布情况,就可以将累积频数转换为对应的量值。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正态分布下通过 POZ 转换表求 Z 分数了,而 Z 分数是符合等距量表要求的。因此,只要假定顺序量表评价的通过率符合正态分布,就能够将顺序量表改造为等距量表。(2)感觉等距法。要制作一个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3)差别阈限法。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现。具体地说,就是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8. [答案]:A 反应时:简单反应时。反应模式是被试对一个单一简单刺做出单一简单反应。C 反应时:分辨反应时。反应模式是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刺激和两个(或多于两个)反应,每个刺激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B 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反应模式是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刺激在辨别(c)反应中,而禁止对另一个刺激反应。辨别反应测量为了确认加基础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所以从辨别(c)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a)反应时间,便可估计出确认所需的时间。类似地,从选择(b)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c)反应时间,就可估计出选择反应时间。因为选择(b)反应时间包括了确认、选择和简单反应时间,而辨别(c)反应时间仅包括确认和简单反应时间。9. [答案]: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五)实验设计题1.[答案]: 22 “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责任扩散现象,即某一情景中所涉及的个体越多,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就越小,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想法“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我就不必去了”,所以,此时,情景引发特定行为的压力也越小。(1)查阅文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和尚挑水”事件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责任扩散现象。确定了研究问题后,就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对于这一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更为具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查询后发现拉坦内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来验证责任扩散现象(Darley 和Latané,1968)。他们实验的结果为随着其他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即便是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这说明人越多,责任越扩散,个人感到必须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小。然而,仔细分析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利他行为,而“和尚挑水”情景涉及的是和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件,继而,问题在于:当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无关的利他行为,而是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责任扩散现象是否依旧会发生?(2)实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始设计实验,即采用什么作为自变量、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额外变量,根据变量的特点,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对于“和尚挑水”这一实验情景,其中自变量为情景中被试的人数,分为三个水平,1 人、2 人和 3 人,因变量为是否发生挑水行为和被试第一次发生挑水行为的延时,由于每个被试只能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为被试间设计,其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被试的饥渴程度,这可以事先通过测定被试口水的粘稠度和让被试进行饥渴主观评定进行测量。当然,也可以设计另一个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进行实验,如让被试呆在强噪音的环境中做算术应用题,考察情景中的被试人数对被试主动寻求减低噪音的行为的影响。(3)形成理论: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是否与预期的一致,如果一致,则验证了 “责任扩散”理论可推广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去。如果不一致,也要分析原因。(4)深入研究:在做完此实验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既然责任扩散现象在利他情景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都适用,那么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情景中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责任扩散程度相同吗?……(5)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实验得到的结果除了用于进一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对日常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责任扩散想象可以用于企业管理中,对领导如何安置员工,如何分配任务有指导意义。实验结果、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反过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围绕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得到新的结果,从而有助于理论的不断调整和完善。2.[答案]:(1)针刺麻醉,即针灸镇痛说,用心理学的术语解释是指被试或患者由于接受了针灸处理而使得他们的痛阈提高的说法。(2)设计思想: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分别采用传统心理法的极限法测量针灸前后的阈限变化,和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来测量针灸前后的 d’和 β 的变化。(3)具体程序:采用被试内设计,针灸前后用枪式热辐射仪测量被试的痛觉感受方面的反应,并记录各个刺激值和被试相应的反应值。极限法计算微痛阈限和耐痛阈限。对结果进行 t 检验,看针灸前后微痛阈和痛阈的差异是否显著。信号检测论计算针灸前后的虚惊率、击中率,和由此得出的 d’和 β。对结果进行 t 检验,看针灸前后被试的客观感受性和主观决策标准的变化情况。(4)结果分析:针灸前后,如果 d’不变,而只是 β 发生了变化,那么可知针灸镇痛说,看到的只是主观因素对痛觉报告的影响;如果用极限法得到的阈限是随着针灸前后而发生变化的话,或者说表现出了针灸镇痛的效应,与信号检测论的结果非常不同,那么可能信号检测论是一个好的指标,能将主客观因素区分开。23 说明:本考试指导适用于 202009 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24 、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第四节 恒定刺激法特点:、刺激恒定:由 ~ 个距离相等的刺激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正误示例:每次被试要报告是否感觉到了刺激。、次数记录:实验的结果是对每个刺激被试报告感觉到的次数。第五节 传统心理物理量表、心理物理量表的分类' 命名量表 ((&)*(+) -+,+-*%:分不同类型。特点:它是最低水平的量表,它是用数字或其他分类标志代表不同类别或属性的事物;命名量表只是用来对事物进行标识或分类,不能做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顺序量表(&.*(+):排序或分不同等级。特点: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它没有相等的单位和绝对零点,但是它能表示某一事物在一类事物中的位置。顺序量表不能做加、减、乘、除等运算,但可以统计中位数等。' 等距量表(*(%+):在一特定的维度上确定两个事件间隔。特点: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它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并可以进行各种描述统计分析、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 比率量表(%*&+)特点: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除了可以做等距量表的各种数学运算和统计分析外,还可以做几何平均数的运算。、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常用方法:数量估计法、感觉比例法、差别阈限法、感觉等距法第六节 误差及控制方法一、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在↑系列中,坚持报告“无”(阈值偏高);在↓序列中,坚持报告“有”(阈值偏低)。、期望误差:在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时,被试在递增系列中,提前报告“有”,在递减序列中,提前报告“无”,则会导致出现期望误差。、↑/,则有习惯误差;↑0,则有期望误差;控制方法:↑和↓两系列交替出现。二、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检测方法:前一半次数的阈限平均值(前)和后一半次数阈限的平均值(前后)进行比较:前#后,无两种效应;前/后,有练习效应;前0后,有疲劳效应。()控制方法:1221 法(↑↓↓↑或↓↑↑↓)三、空间误差:!% 与 $ 同时呈现时,因空间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误差;控制方法:多层次的1221 法和 12 法四、动作误差五、时间误差:!% 与 $& 先后呈现时,因时间不同而造成的误差;控制方法:多层次的1221 法和 12 法六、其他误差第九章 信号检测论第一节 概述一、信号检测论测量感受性的影响因素主要遵循最优决策原则:被试在制定判断标准时,尽量使反应更准确、少犯错误。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1、信号和噪音的强度及其强度差异:信号本身的强度;信号和噪音之间的强度差异;2、先验概率;3、对判断结果的奖惩4、被试的动机5、其它一些因素3 速度-准确性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SAT);②有关实验的知识与经验;4 系列跟随效应:被试的某次反应受其前面若干次反应和的影响。二、优势:' 在感受性的测量上,区分开了主观态度和辨别力。' 引入了噪音变量的虚报概念。它对辨别力及主观态度的测量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把信号当信息,也把噪音当信息,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两类变量的测量。第三节 影响信号检测论的一些因素一、辨别力指数 d´如果信号和噪音的强度不变,在相同的实验实验条件下,辨别力不同的被试对 MN 与 MSN差距的感觉不同。辨别力强的被试,感觉差距较大。辨别力指数(d´)被试的辨别力越强,MN 和 MSN 的距离越大,能够把噪音和信号有效的分离开;如果被试的辨别力很弱,MN 和 MSN 的距离越小,不能有效地区分噪音和信号。信号检测论往往给被试呈现两种刺激,一种是信号,另一种是噪音。虚报概率+正确否决概率=1;漏报概率+击中概率=1;当噪音分布的干扰超过了反应标准时,容易发生虚报。二、判断标准1、似然比值 β2、截点处的物理强度 CX三、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别名:等感受性曲线含义:当辨别力(感受性)恒定,判断标准变化时,将每次判断结果的虚报率和击中率分别作为横、纵坐标后,所绘制出来的曲线。第十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第一节 刺激-反应的基本过程一、RT 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RT 的实验,一般认为是黑姆霍兹发明的。二、反应时间与刺激-反应的加工过程4 反应时含义:反应时间(或反应时):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它包含三个时段:一、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二、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三、效应器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RT 实验测量的指标两个基本的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速度-准确性权衡: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这件事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速度上会慢下来。在做实验时刺激呈现时间和间距要设计好,根据具体的实验设计最合适的呈现时间和间距,并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在反应时实验中,为防止被试出现“假反应”可以插入“侦察试验” 第二节 反应时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础(一):减法反应时一、减法反应时的基本原理别名:减法法,减法原则,减法反应时法逻辑: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RT 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它方面相同,这两种作业的 RT 的差异即为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用途:已知加工过程,求时间;已知加工时间,求过程。经典实验包括: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心理旋转实验等二、A、B、C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1、简单反应时的影响因素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是看见刺激就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是信息加工过程的最基本的时间单元,在通常情况和刺激环境条件恒定时,一般不受刺激本身因素的影响。不过简单反应时间可能会受到个体的准备状态、机体变量的因素(如疾病、情绪状态、药物的作用等)的影响。2、辨别反应时的影响因素C 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影响因素:呈现刺激的数目: 随着辨别刺激数目的增加,个体的辨别反应时可能会有提高的趋势。刺激的物理特征:如辨别刺激的形状、大小、颜色、辨别刺激的物理特征是否相同、辨别刺激的的特征数目或复杂程度等等。辨别反应刺激的数目:即要求被试在一组刺激中辨别出的刺激的个数,如辨别刺激是一个、二个、三个等等,由于辨别数目不同,个体的辨别反应过程便加入了选择反应的过程,因此,其辨别反应时间也可能受到影响。年龄发展因素:不同年龄个体的信息加工速度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完成任务的信息加工速度提高,加工时间缩短。从理论上讲,辨别反应时间也可能存在发展差异,因为不年龄阶段的个体的信息加工速度存在发展差异,而辨别反应是信息加工的一个方面,因此也应该存在发展的差异,这还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其他因素:如性别、疲劳、疾病、心理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复杂刺激的辨别反应时间。5 3、选择反应时的影响因素B 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作出几种相应的反应。选择反应的刺激的数目:随着选择反应的刺激的数目增加一个,反应时间的变化会增加一个常数,选择反应时与选择刺激数目之间存在着线性函数的关系。智商:不同选择反应数目的选择反应时与智商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刺激的物理特征:如选择刺激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物理属性,以及刺激的物理特征是否相同,复杂性如何等等,都与被试的选择反应时有关。刺激-反应(S-R)的相容性:刺激-反应的相容性是指被试作出选择反应的规则的简单性与直接性,或者说是刺激-反应之间的特征的相似性。一般刺激反应之间的相容性越高,被试的选择反应时越短;刺激-反应的相容性越低,被试的选择反应时就越长。年龄发展因素:不同年龄的个体的信息加工速度是不同的。其他因素:如性别、疲劳、疾病、心理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组织和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测量为了确认加基础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所以从辨别(c)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a)反应时间,便可估计出确认所需的时间。类似地,从选择(b)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c)反应时间,就可估计出选择反应时间。因为选择(b)反应时间包括了确认、选择和简单反应时间,而辨别(c)反应时间仅包括确认和简单反应时间。第三节 反应时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础(二):相加因素法一、相加因素法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短时记忆提取,包含几个基本步骤:识记项目编码、测试项目编码、顺序比较、鞠策、反应组织等。第四节 反应时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一、RT 实验的要求1.被试:避免出现提前反应(假反应)或其它错误反应3 插入侦查试验:即给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5 预备和刺激的每个时间间隔在每次实验时有所变化。但如果要比较不同的被试结果,这些变化对不同的人最好保持一致。2.刺激数与反应数: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相应的反应二、刺激变量1.感官2.强度3.复杂程度4.呈现方式三、机体变量1.适应水平2.准备状态3.练习次数6 4.动机5.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6.酒精和药物7.速度与准确性权衡第十一章 知觉实验第一节 视觉的实验研究一、视觉加工的影响因素(一)光源刺激方面的因素(二)视觉生理功能的因素(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二、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一)视觉适应的研究1、暗适应定义: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机制:视紫红质与视黄醛+蛋白质2、明适应3、间视觉4、闪光盲:在明适应的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的现象。5、影响明暗视觉适应的因素(二)视敏度:人眼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它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影响因素包括:物体的亮度;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视网膜不同部位的敏感度(三)闪光和融合1、闪光融合定义:当闪光的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被称作闪光融合。2、闪光融合频率定义:闪烁刚刚能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频率。CFF 越高,视敏度越高。(四)双眼视觉因素在视觉实验中,单眼与双眼的效果不同。1、双眼累积效应2、双眼竞争3、双眼融合:两眼所看到的东西(如,颜色、图形等),融合成一个刺激。它受刺激强度、相似性等影响。(五)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六)颜色视觉(1)颜色混合:加色法(相加混色),光谱中的色光混合形式,它的原色是红、绿、蓝色;减色法(相减混色),颜料、油漆等的色光混合形式,它的原色是黄、紫、青色(2)混合定律:补色率: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居间率: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混合后产生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代替率:凡是在视觉上相同的颜色(即使光谱成分不同)都是等效的,可以相互代替;亮度相加定律:混合色的亮度等于组成它的各颜色的亮度之和。三、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7 椎体细胞又叫明视觉,棒体细胞又称暗视觉,有如下区别:棒体细胞比椎体细胞小,发展水平较低;在中央凹只有椎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中央凹以外开始出现棒体细胞;在神经联系上,每一个椎体细胞与一个视神经节细胞相连,而棒体细胞却是相邻的数个细胞与一个神经街相连。棒体细胞中含有视紫红质,而椎体细胞中没有;昼盲动物只有棒体细胞而没有椎体细胞。四、图形与背景的区别.图形有形状而背景没有;背景好象是字图形背后连续伸展不断而不受到中断;图形有物体的特征,背景像是未成形的原料;图形经常呈现在前,而背景在后;图形更动力,更倾向于有一定意义。五、错觉学说眼球运动说感情移入说场的因素透视画法理论对比混合说6错觉的层级理论六、似动的影响因素客观条件:两个刺激明度很小,时距很短,间隔很大的时候,就很难形成似动;主观条件:练习因素,个人经验、定势、个体差异七、视觉后像的影响因素刺激的强度越大后像越长;视觉器官越疲劳后像越长;刺激的网膜部位,中央凹比外周的后像长;刺激作用的时间越长后像越长;第二节 听觉的实验研究听觉现象及其测定听觉现象:在听觉实验中,经常研究听觉刺激的物理属性与听觉现象之间的关系。(一)音高的影响因素1.频率2.强度3.刺激持续的时间4.个体差异(二)响度的影响因素1.强度(最主要因素)、2.频率、3.刺激持续的时间、4.个体差异(三)听觉掩蔽听觉掩蔽: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四)疲劳和适应疲劳和适应是所有感觉系统共有的特性。(五)声音的相互作用(1)共鸣:一个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的其它物体也发生振动的现象。(2)抵消:8 如果两个振幅相差不大、频率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合成后,便可以相互抵消,产生寂静(如图 c 的两个波)。(3)强化:如果两个频率相同、相位一致、振幅相近的声波合成后,便可以相互强化,产生近似两倍振幅的声波。(五)听觉定位人们在判断发声体的方位时依赖的因素双耳的时间差异;双耳强度差异;连续乐音场合下的双耳相位差视觉对听觉方位判断的影响第三节 知觉的实验研究1、知觉组织的加工规律(1)接近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2) 相似律:视觉上相似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3)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4) 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各个元素知觉为一个封闭的整体。(5) 共同命运:人们倾向与把运动方向或变化趋势相同的元素知觉成为一个整体。2、在深度知觉中,眼部肌肉调节(生理调节)、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单眼线索(如对象重叠、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透视等)对深度知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第十二章 注意的理论第一节 注意的理论一、视觉注意现象注意瞬脱现象:在视觉通道识别一系列刺激流时,对刺激流中某一个刺激的辨认会影响其后特定时间间隔的刺激的辨认。并将视觉通道上的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现象(简称 AB 现象)。研究范式:双耳分听任务、追随任务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1.过滤器模型,主要假设: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信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被选择;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过程发生在所有高级信息加工之前。2.衰减模型,主要假设: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被过滤;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选择过程发生在早期。3.反应选择模型,主要假设: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得到加工;选择过程发生在后期反应阶段;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重要性。二、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1、控制性加工:需要注意参与,容量有限,较为灵活,适用于变化的环境。2、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不受控制,没有容量限制,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第二节 影响注意的因素1.分心物的数目2.刺激在视野中的分布3.线索的有效性4.目标的空间与非空间特性5.目标的知觉组织和体验6.目标的先验概率9
文档格式: doc,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