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1137]《中药学》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07 14:09:35浏览次数:54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药学 课程名称【编号】:中药学【1137】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大作业题目和要求:题目:1. 中药配伍的定义是什么?“七情”中包括哪六种配伍关系?请分别作简要解释。答: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七情是单位要的应用同药物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单行与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 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 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作用。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由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 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即两药合用, 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2. 中药性能理论中的“五味”的定义是什么?分别代表哪些作用?并请给出相应的代表性中药。答: 最初,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滋味实际上不止此五种,为了能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前人将澹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习称五味。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是最早总结的中药性能,在具体药物之后标明其味,已是《神农本草经》各药记述体例中的必备内容,而且在序例中加以论述,这种作法,一直延续至今。 以上各种味中,辛、甘、澹属阳,苦、酸、涩、咸属阴。 五味本来是指- 1 -
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滋味,但是性能当中的五味主要是用于反映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徵,这些作用主要是在补泻散敛这样一些方面的作用。 中药性能实际上不止五种。除了辛甘苦酸咸,还有澹味和涩味,但是从来没有把它称为六味或者七味。但是在一般的本草文献上,尤其是在当代,因为辛甘苦酸咸这五种味是最主要的味,所以称为五味。但是在古代文献当中,前人不一定这样认识,前人往往把澹味认 为是味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味。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或者宋徽宗赵佶的《圣济经》很多文献里面都有,他认为土的味就是澹味,澹是土的本味,土是万物所生的基础,生长的基础,其他的味都是从澹味这样子派生出来的。所以在那些文献当中认为最基本的味最重要的味产生其他味的基础是澹味,澹味最重要。所以前人认识和现在不一样。它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关,传统文化当中受五行学说的影响随处可见。五味的理论也是因为受五行学说的影响。为了和这个五行学说相合拍,只能提出五个最主要的味 另外这个涩味,认为是酸的变味,所以它也不能独立存在,就也附于酸。五味当中,辛、甘、澹属阳,苦、酸、涩、咸属阴,这个从《黄帝内经》开始就这样子规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甘发散,酸苦涌泄,为什么发散是阳,涌泄的应该是阴?后来分析说他把各种味分开来讲: 辛代表的是行,或者散,从这个作用的特徵来说,它可以偏为阳性。 甘主要是补虚,补虚是一个助长、增加,它也可能从这个阴阳的分类里面也有可能属阳,有的有这个观点。 那么为什么澹味是属阳呢?有的讲澹味结合到现在认识它的作用,它渗利的是小便,作用在前阴,前阴和后阴相对而言,那么这个小便和大便,前阴和后阴也有阴阳之分。五味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 辛散:细辛。 酸收:乌梅。 甘缓:甘草。 苦坚:黄连 咸软:昆布3. 请简述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答:共同点:发汗解表: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表实证。兼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于咳嗽气喘、风水水肿。桂枝:发汗力缓,表实、表虚皆可。兼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及痰饮、蓄水证。- 2 -
4. 请简述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的性能、功效和主治异同?答::“三黄”均为苦寒之品。皆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都可用于湿热蕴结的痢疾、黄疽、疫毒、疮疡痈肿等实热病证。但三者各有所长,如: ( 1 )黄琴:善清上焦肺热,并能清热安胎,兼利尿,泻火止血的作用。常用于肺热咳嗽,胎热不安,血热妄行而出血 等证。现代研究,还发现本品有镇静、利胆、降血压、降谷丙酶作用。据《本草纲目》 记载:“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由此可知,黄荃作适当配伍,可治多种病证。 ( 2 )黄柏:长于清利下焦湿热,且能制相火,退虚热。适用于湿热所致的淋证、带下、足膝肿痛,以及阴虚发热、骨蒸潮热、遗精等证。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有利胆、利尿、扩张血管、降血压及减热作用。据《 本草衍义补遗》 说:“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疾要药;得细辛泻膀胧火,治口舌生疮。”上述说明,黄柏一药,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而长于清利下焦之湿热为主要特点。 ( 3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大大胜于黄荃和黄柏。善清心胃之火,故有黄连治中焦的说法。其实它能广泛用于三焦诸病证,如《 珍珠囊》 说:“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7. 请简述人参的功效、临床应用与性能特点。 答:人参的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而大量时反而有抑制作用。能加强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并能增强机体对一切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能减少疲劳感(人参的根、茎、叶均能延长小白鼠游泳的持续时间)。 [4] 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通过人参对动物脑电活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均有影响,但主要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由于同时作用于抑制过程,故使抑制趋于集中,使分化加速且更完全。人参可调节神经功能,使紧张造成紊乱的神经过程得以恢复。人参皂甙 Rb 类有中枢镇静作用,Rb1、Rb2、Rc 混合皂甙具有安定作用;Rg 类有中枢兴奋作用。人参皂甙对中枢的影响为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人参水浸剂 5 克/公斤腹腔注射能明显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人参水浸剂亦能对抗可卡因、士的宁及戊四氮所致惊厥,并能降低惊厥死亡率。有报告指出,人参粗制中性皂甙既有镇静安定作用,亦有镇痛、肌松和降温作用。- 3 -
要求:大作业共需要完成五道题:第 1 题必做,满分 20 分;第 2 题必做,满分 20 分;第 3-5 题选做 2 题,满分分别是 20 分;第 6-7 题选做 1 题,满分是 20 分;-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