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9035]《财政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9 07:07:02浏览次数:39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课程名称【编号】:财政学【9035】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问答题(请选择其中任意 3 题作答,每题 20 分,本题满分 60 分)1.简述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答:2014 年修订的《预算法》第五条:“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1)一般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根据《2010 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确定的收支范围,政府性基金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基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地方教育附加、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港口建设费、土地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等 42 项。(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利、股息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支出主要用于对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我国 2008 年开始实施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4)社会保险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目前,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条件还不成熟为积极推进此项工作,按照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要求,近年来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2.简述市场失灵的含义及类型。3.简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意义,排他性是私人物品 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1 -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 物品带来的利益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 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4.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同筹资模式。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5.简述社会保险的含义及特征答:(1)社保含义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2)特征1)保障性:指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2)普遍性:社会保险覆盖所有社会劳动者。3)互助性:利用参加保险者的合力,帮助某个遇到风险的人,互相互济,满足急需。4)强制性:由国家立法限定,强制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5)福利性: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二、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40 分)1.简述预算平衡论不同思想,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预算平衡,是在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讨论,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即年度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功能财政论。(1)年度预算平衡论 - 2 - 这是 20 世纪 30 年代大衰退之前的正统预算原则。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是主张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反映在对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上,这一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平衡的预算,而且要实行严格的年度预算平衡。(2)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大衰退的爆发,动摇了西方经济学家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念,把政府干预经济提上了议事日程。反映在预算准则上,就是所谓周期预算平衡论的产生。 周期预算平衡论的出发点,是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同时也实现预算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在控制经济周期波动的条件下,作预算周期平衡。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这时,财政赤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扩大投资和消费,补充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又可间接地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财政盈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压缩投资和消费,抵消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旺,又可间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上述情况下,财政将发挥其反经济周期乃至"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曲线的效力。 政府仍可使其预算保持平衡。只不过这时的预算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周期平衡。即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期的赤字。因此,从年度看财政预算是不平衡的,但从一个经济周期看财政预算是平衡的。(3)功能财政论 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的。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具体而言,勒纳的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平衡预算无论是年度的还是周期的,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财政的基本功能是稳定经济,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财政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而不是预算平衡。经济生活中,不应为达到预算平衡而置经济平衡于不顾。如果为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必须长期坚持盈余或大量举债,那就不应有任何犹豫。财政预算盈余或赤字的问题本身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持续的经济衰退相比是不重要的。 由此可见,勒纳的功能财政论已经完全抛弃了预算平衡的准则,而把着眼点放在通过预算收支的安排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上。这就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铺平了道路。-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