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5-03-14 09:03:09浏览次数:32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一课时一、 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二、 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秒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 0.1 秒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 声音的产生: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B、 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C、 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D、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2、 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 340m/s。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第二课时一、复习过程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声音的三个特性:A、 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 (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 2000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④次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B、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2、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水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3、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在干电池中电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4、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能脱离原子核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电子5、电路:把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路径。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6、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7、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在某处分支,再在某处会合。8、1 安培=1000 毫安(mA) 1 毫安=1000 微安(μA)9、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符号 A10、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a、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b、电流要从"+"接线柱入,"-"接线柱出。c、被测电流不能超出电流表的量程。d、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11、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的和三、知识梳理 电流方向 电流表的使用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组成 串联 电路的连接方法 并联家庭电路 组成安全用电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二、复习内容(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二)、电流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电路电 路 和 电 流1e=1.6×10-19C ① 电源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化学电池干电池蓄电池充电时,电能—→化学能供电时,化学能—→电能光电池发电机机械能→电能光能→电能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三)、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课本 P52 图 4-12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四)、电路1、 组成: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④导线:输送电能2、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4、连接方式:串联 并联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电路图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V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第二课时一、复习内容及过程1、电流(一)、电流的三种效应。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二)、电流的概念:电流等于 1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说明:电流只与电荷量、通电时间有关,与导线的粗细,即横截面积的大小无关。(三)、物理意义:电流表示电流的大小或强弱。(四)、计算电流的公式:I=Q/t 其中 I 表示电流,单位是: A ; Q 表示:电荷量,单位是: C ;t 表示时间,单位是: s (五)、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某同学用台灯工作时电流约 140 mA ,合 0.14 A (六)、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㈠读数时应做到“三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看清每小格电流值㈡ 使用时规则: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 , 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 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 0.6A—3A 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 0.6A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 3A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2、电压(一)、电压的作用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二)、电压的单位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 μV 换算关系:1Kv = 1000V  1V = 1000 mV 1 mV= 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 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 (三)、电压测量:1、仪器:电压表 ,符号: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AV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 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 3V—15V 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 3V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 15V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3、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电流表 电压表异符号连接 串联 并联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能量 程 0.6A 3A 3V 15V每大格 0.2A 1A 1V 5V每小格 0.02A 0.1A 0.1V 0.5V内阻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短路很大相当于开路同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第三课时一、复习过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特点:1、电流特点: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表述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公式:I = I 1=I2=I3=……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表述: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公式:I = I 1+I2+I3+……2、电压特点 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表述: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公式:U = U 1+U2+U3+……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表述: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公式:U = U 1=U2=U3=……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公式:U = U 1+U2+U3+……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公式:U = U 1=U2=U3=……第四课时一、复习过程(一)、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的作用:⑴ 低压供电线:①给用户提供家庭电压的线路,分为火 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 220V 的电压,火线和地线 之间也有 220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地线之间电压 为 0V ②测电笔: 用途: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 种类:钢笔式,螺丝刀式。 使用方法: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火线,观察氖管是否发光。 ⑵ 电能表:①用途: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的仪表。②安装:安装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原因:这样才能测出全部家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2134521 火零③铭牌:所标的电压 U 是:额定电压 所标的电流 I 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UI 是:电能表后能接用电器的最大功率,如果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的总瓦数超过这个数值,电能表的计数会不准确甚至烧坏 ⑶ 闸刀(空气开关):①作用: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更换设备。②安装:家庭电路的干路上,空气开关的静触点接电源线⑷ 保险盒:① 材料: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②保险原理:当过大的电流通过时,保险丝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于是保险丝熔断 , 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③ 电路符号:④ 连接:与所保护的电路串联,且一般只接在火线上⑤ 选择: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家庭电路的最大工作电流。⑥规格:越粗额定电流越大。注意:不能用较粗的保险丝或铁丝、铜丝、铝丝等代替。因为铜丝的电阻小,产生的热量少,铜的熔点高,不易熔断。应用举例:☆某家庭需要使用 10A 保险丝,可只有 5A 和 15A 保险丝。如何分别来代替使用:①可用两根 5A 保险丝并起来代用;②可将 15A 保险丝用刀轻切一小口使剩余部分截面积和 10A 保险丝截 面积相同。⑸ 插座:① 作用:连接家用电器,给可移动家用电器供电。②种类: 固定插座、可移动插座 二孔插座、三孔插座③安装:并联在家庭电路中,具体接线情况:1 接火线 2 接零线 3 接地线 4 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5 接用电部分的线路把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在把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防止了外壳带电引起的触电事故。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①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小功率的灯泡灯丝细而长,里面抽成真空。大功率的灯泡灯丝粗而短,里面抽成真空后,还要充入氮气、氩气等惰性气体,且气压为 0.1Pa ,目的是平衡大气压对玻璃壳的压力。灯泡长期使用会变暗,原因是:灯丝升华变细电阻变小,实际功率变小;升华后的金属钨凝华在玻璃内壁上降低了灯泡的透明度。 ② 灯泡的种类:螺丝口 卡口 。 螺丝口灯泡的螺旋接灯头的螺旋套,进而接零线;灯泡尾部的金属柱接灯头的弹簧片,再通过开关接火线:原因:防止维修触电 ③开关和用电器串联,控制用电器,如果开关短路用电器会一直工作开关不能控制,但不会烧干路上的保险丝。 ④根据安全用电原则连接电路,每个开关都可以单独控制灯(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1、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2、家庭电路保险丝烧断的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三)、安全用电: 1、触电事故: ①定义: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 ②危险性:与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 ③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 ,动力电路电压 380V,家庭电路电压 220V 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2、触电形式: 家庭电路(低压触电) 单线触电 双线触电 家庭电路触电的事故:都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接触造成的并与地线或零线构成通路。 要分清零线和地线,虽然地线和零线正常情况下之间没有电压,但绝不能将地线和零线接通,否则易造成触电事故。 高压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 3、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第六章 欧姆定律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19 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I=U/R‰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串联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并联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电路中串联的电器越多,电流越小每个电器的电压越小串联分压限流‰并联的电器越多,总电流越大,各电器的电压不变。、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三、知识梳理 作用 单位 测量仪器:电压表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单位 应用:滑动变阻器 内容表达式应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安全用电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1、电阻(一)定义及符号: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2、符号:R(二)、单位: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三)影响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3、实验分析:①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欧姆定律电压电阻欧 姆 定 律 R=ρSL②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③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④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四)、分类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使用方法:串联在电路中;“一上一下”接法变阻:接入电路前应调到阻值最大(滑片远离下接线柱)。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 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50Ω 或变阻范围为 0- 50Ω。1.5A 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1.5A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应用:电位器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②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第二课时一、复习内容(1)、欧姆定律。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此为能力考点)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为近年考试热点) 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3、数学表达式 I=U/R 4、说明: ① I、U、R 对应 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三者单位依次是 A 、 V 、 Ω ② 同一导体(即 R 不变),则 I 与 U 成正比 同一电源(即 U 不变),则 I 与 R 成反比。③ 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因素决定。 R=U/I 是电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 U/I 给出,即 R 与 U、I 的比值有关,但 R 与外加电压 U 和通过电流 I 等因素无关。5、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 VARxR′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②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③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6、欧姆定律可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第一:可以用来求导体中的电流强度。第二:可以计算导体两端应该加多大电压。第三:可以用伏安法测定导体的电阻。(2)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2、原理:I=U/R3、电路图: (右图)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 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③算出三次 Rx 的值,求出平均值。④整理器材。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 Rx 电流。根据 Rx=U/I 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 R1> R 2第三课时一、复习内容1、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 I=U/R。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2、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经验表明)3、(1)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 I=U/R 可知,电流变大。(2)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4、注意防雷:(1)雷电的特性、数据。(2)避雷针二、中考关注电路计算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它已成为历年来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点有:①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并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②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问题;③知道电功、电功率的公式,并会求解简单的问题;④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⑤记住焦耳定律公式并能用焦耳定律进行求解通电导体发热问题。1、简单串并联问题解决串、并联电路的问题,首先要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搞清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结合欧姆定律和其它电学规律加以解决。例 1、(2008)如图 1 所示的电路中,电阻 R1的阻值为 10Ω。 闭合电键S,电流表 A1的示数为 0.3A,电流表 A 的示数为 0.5A.求(1)通过电 阻 R2的电流.(2)电源电压.(3)电阻 R2的阻值。2、生活用电问题家庭电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家用电器在家庭里越来越多,有关生活用电问题的计算自然成为中考的热点。第七章 电功率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R1R2U (1)更好地掌握电功和电功率概念、单位、公式及意义(2)能灵活运用知识解有关问题,特别是电功率公式的正确选用;(3)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4)测定电功率的方法——P=UI2、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3)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电功率的计算;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三、知识梳理 电能和电功的关系 电能的测量 电功率 电热功率公式 电热的利用和危害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保险丝的材料及作用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二、复习内容及过程(一)、电功: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电能电流热效应电 功和电功率安全用电 P实 P额 U2 额U2实=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4、计算公式:W=UIt=UQ=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2Rt 。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U2t/R W1:W2= R2:R1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常用公式 W= W1+W2+…Wn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 J ) 常用单位:度( kwh ) 1 度=1 千瓦时=1 kwh=3.6×106J6、测量电功: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 220V ;允许通 过的最大电流是 5A ;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 3000 转。 ⑶读数:A、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①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如:电能表月初读 数 月底 读数是这个月用电 度合 J B、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kwh)在 10 分钟内转 36 转则 10 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J。(二)、电功率:1、定义:电流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 常用公式 P= P1+P2+…Pn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 W ) 常用单位:千瓦( kw )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某灯泡上标有“PZ22OV-25”字样分别表示:普通照明,额定电压 220V ,额定功率 25W 的灯泡 。若知该灯“正常发光”可知:该灯额定电压为 220V ,额定功率 25W ,额定电流 I=P/U=0.11A 灯丝阻值R= U 2额/ P=2936 Ω 。 ⑵ 当 U实 =U额时,P实=P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灯正常发光)  当 U实<U额 时,P实<P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灯光暗淡)  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根据 P=U2/R 得 当 U实 > U额 P实 > P额 长期使用影响用电器寿命(灯发光强烈)第二课时一、复习内容(一)测量:Ⅰ、 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 电路 图: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 电压3 2 4 6 8 3 2 6 5 4 ‰第三课时一、复习过程学习本章要求能常识性地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1.噪声: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声的利用: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②回声:回声定位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第二章 光现象四、知识梳理 光源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特点、光速 实例及应用 色光 颜料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面镜成像 定义规律现象 基本知识 凸透镜 对光的作用 成像规律及应用透镜 凹透镜 基本知识红外线 对光的作用紫外线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108米/秒。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 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 3×10 5 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颜色光 现 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看不见的光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 I额=P额/U额 或 I额=U额/R 选择量程。Ⅱ 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器材:电能表 秒表 原理:P=W/t(二)、电热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 第三课时第八章 电与磁三、知识梳理 磁体的性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磁化 磁场和磁场的方向 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螺线管(电磁铁)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和匝数的关系电磁继电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影响受力方向的原理 因素电动机 结构能量转换 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电磁效应现象 能量转换 原理发电机 结构 能量转化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一、磁现象: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 S )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N )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两物体相互吸引要考虑六种情况,两物体相互排斥要考虑四种情况。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磁场电磁场电 与 磁电磁效应现象电 与 磁 N SN SN N S SNS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 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 ,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③典型磁感线: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E、磁感线不相交。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6、分类:Ι、地磁场: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第二课时一、复习内容电流的磁场: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 1820 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1.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③应用:电磁铁(1) 定义――电磁铁是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2) 构造――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 (3) 特点――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即,2. 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3. ②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来控制。4. ③电磁铁的极性位置,可由电流方向来控制。D、应用:电磁继电器、电话电磁继电器:实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1) 结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件是电磁铁、衔铁、弹簧和触点。(2) 原理――如图所示,是一个利用电磁继电器来操纵电动机的电路。其中电源 E1、电磁铁线圈、开关 S1 组成的控制电路;而电源 E2、电动机 M、开关 S2 和触点、开关 S 组成工作电路。当 S1 闭合时,电磁铁线圈中有电流通过,电磁铁将衔铁吸下,触点开关接通,电动机便转动起来;当断开 S1时,电磁铁中失去电流,电磁铁失去磁性,弹簧使衔铁上升,触点开关断开,电动机停止运转。5.(3) 作用――使用继电器不仅可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而且能帮助人们实现遥控和生产自动化。电话:组成:话筒、听筒。基本工作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二、技巧指导6. 【右手螺旋定则的应用】7. 应用右手螺旋定则的时候,要明确定则中的拇指和弯曲的四指分别表示什么。对于螺线管的绕制方向,要求会看图,能根据图分析电流的方向。当图形是画在纸上的,由于手不能直接握住螺线管,就给判定带来了困难。此时可按下述的方法进行判断:8. ①为了便于想象,可以手握一支钢笔或纸筒来与图形对照。9. ②标出螺线管能看到的一面导线的电流方向;伸开右掌,掌心握住表示螺线管的钢笔或纸筒,让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一致。10. ③此时拇指的指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方向。第三课时一、 复习过程(一)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1.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12.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当线圈平面与磁感应线不垂直时,磁场力会使线圈转动;当线圈平面与磁感应线垂直时,也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但不会转动,这一位置叫做平衡位置。3、 直流电动机――用直流电源供电的电动机。(1) 原理――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基本原理制成的。(2) 构造――直流电动机模型主要由磁铁(定子)、线圈(转子)、换向器和电刷四部分组成,其中,最简单的换向器是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半环,它的作用是当通电线圈由于惯性刚转过平衡位置时,立刻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以保持线圈的持续转动。(3) 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可由电流大小来控制;转动方向可由电流方向和磁极的位置来控制。(二) 电磁感应(磁生电):1. 现象――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在 1831 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2. 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1) 电路必须是闭合电路;(2) 必须有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13.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3. 发电机:(1) 原理――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2) 构造――交流发电机主要由磁铁(定子)、线圈(转子)、滑环和电刷。4. 方向不变的电流叫做直流电。14. 大小和方向作周期性改变的电流叫做交流电。15. 交流电的周期――电流发生一个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其单位就是时间的单位秒(s)。16. 交流电的频率――电流每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其单位是赫兹,符号是 Hz。频率和周期的数值互为倒数。第九章 信息的传递三、知识梳理 构造 原理连接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 网络通信 产生 速度传播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方式:无线电、微波、卫星通信等 利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1、电话的结构: 贝尔发明了电话 电话组成:话筒、听筒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电话线:传递信号电话工作的流程图为:2、电话交换机:结 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4、电磁波的产生: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5、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 c表示:c=3×108m/s (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长:用 λ 表示,单位是 m ②频率:1 秒钟变化的次数,用 f 表示,单位 Hz (1MHz=1000kHz=1000000Hz) 它们的关系: c=λf听筒话筒模拟电话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电磁波信 息 的 传 递电话变化电流 声音 6、电磁波的分类:长波、中波、短波、微波7、无线电广播: 大致过程: 声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发射→接收机→声信号但有两个问题:①信号弱;②频率低,传递性差解决方法:①放大;②加一载波,接收后再去掉8、电视的发射和接收:传播过程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但多了图像信号,必须把图像转换为电信号,与声音一起发射9、移动电话:即有发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可以看做是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组合)10、微波通信: 微波:波长在 10m~1mm 之间,频率在 30MHz~300000MHz 之间的电磁波。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缺点:传播近似直线,不能沿地球表面传播,在地面的传播距离短。改进方式:需要大量的中继站,约 50km 一个。结论:不能用月球做中继站,但可以用卫星做中继站。11、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中继站的微波通信方式。同步卫星的优点:覆盖范围广,只要三个卫星就可以让信号覆盖全球。12、光纤通信:利用频率更高的光波进行信息传递。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但普通的光不可以:发散性,不单一激光:频率单一、方向集中,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光导纤维:13、网络通信: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每个邮件地址的域名都会告诉你相应的信息,如:“Xiaodong@server.com.cn”表示该电子邮箱属于 Xiaodong   ,邮箱服务器名叫 server.com.cn     ,其中“cn”是  China     的简写,表示该服务器在  中国    注册.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3)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5)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6)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难点:密度的概念。三、知识梳理 a、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b、特点: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c、单位:kg、g、mgd、测量: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1、质量概念 a、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b、特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c、 公式:ρ=m/vd、单位:kg /m3 、 g /cm3 e、物理意义: a、构造: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b、使用:a、测固体质量b、测液体质量c、特殊测量a、测固体密度b、测液体密度 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 2、质量计算3、体积计算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二、复习内容1、物质:(1)组成:分子、原子(2)原子结构:原子核、和外电子(3)固、液、气宏观及微观特点2、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 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 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 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质量的测量】(1)直接测量质量:对于干燥的、颗粒状的且没有腐蚀性的固体,可直接测量。如:铁、铜、木、蜡块等。(2)间接测量质量:对于潮湿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等)、粉末状的固体粉末以及有腐蚀性的物体,应借助容器或有关器皿进行间接称量。具体步骤:① 先测量 m器 。② 再测量 m总。③ 求 m待。测量次序能倒过来吗?原因:如果先将液体倒入容器测 m 总,再将液体倒出测容器质量梳,由于容器中必然会有残余液滴即液体质量的一小部分留在容器内,所以这样测量误差较大。【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质 量 和 密 度应用3、测密度实验2、密度1、天平2、测质量 Vmρ=Vmρ=ρmV=ρmV=ρ甲ρ乙mV‰‰ 1、 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 、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 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 、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 、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3、体积测体积——量筒(量杯)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⑶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B: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 可完全浸入;ρ物<ρ液 漂浮.(悬锤法、针压法);C:测质量算体积。第二课时二、复习内容1、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 变形(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m 3 ,常用单位 g/cm 3 。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 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读作 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 1.0×103千克。(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 不变,m 与 V 成正比;即m1m2=V1V2物体的密度 ρ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ρ 与体积成反比。即V1V2=ρ2ρ1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ρ 与质量成正比。m1m2=ρ1ρ2(5)、图象: 左图所示:ρ甲>ρ乙(6)、密度表揭示了大部分常用物质的密度。① 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小 1000 倍左右。②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等因素变化。③ 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化。例如:水凝固成冰。 ④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情况。例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⑤ 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例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体铜、铁、铝等密度。2、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别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环境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从 O℃升到 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要变大,由 4℃升到 100℃,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 4℃的水密度最大。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如一块冰化成水后,密度由 O.9×1 护 kg/m3变成 1.O×103kg/m3,但质量不发生变化,所以体积要变小。3、密度的计算和应用利用密度知识解答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未知量时,最好列方程组求解,并注意单位的统一。第三课时一、复习重点测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及用特殊方法测量密度二、复习内容1、密度有四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2、物质的密度可以用实验测定。原理:ρ=m/V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1)测固体的密度㈠、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1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v=v2−v1(该方法称之为排液法)。③用公式ρ=mv计算出物质密度。④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㈡、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 1A 所示,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v1,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沉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位置v2,如图 1B 所示,则v=v2−v1,③用公式ρ=mv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2)测液体的密度㈠ 原理:ρ=m/V㈡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④锝出液体的密度 ρ=(m1-m2)/ V 3、密度的应用: vts=tsv=vst=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 S 时间 t 没关系tSv vst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ρ=m/v)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 算出它的质量。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 V=m/ρ 算出它的体积。⑷判断空心、实心问题(三种比较法)。⑸测量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列方程求解)。⑹要学会查密度表及其意义,并要记住常见物质的密度。⑺根据需要,可对不同密度的材料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出所需的密度。三、复习过程提问:测量密度根据什么原理?—— 提问:会选用以下那些器材测量密度? 天平——质量,弹簧称——重力,量筒和水——体积,密度计——密度第十一章 运动和力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及过程1、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2、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 km/h 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 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 1 秒中运动 1.2m 合 4.32km/h 速度图象:Ⅱ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1、v2、v 则 v 2>v>v1 B、速 度 E、常识:人步行速度 1.2m/s ,自行车速度 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 8 m/s 3、长度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μm) ,纳米 (nm) 。(3)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 2.5m、课桌高 0.7m、篮球直径 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 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手掌宽度 1dm 、墨水瓶高度 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测量:(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 (h) ,分钟 (min) 5、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 N。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N。(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33、应用:① 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 1 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 2 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 3 的位置看到日环食。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 C=3×10 8 m/s =3×10 5 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3×10 8 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2/3 第二课时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30°角,则反射角是 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 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80°。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三、复习过程 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类:⑴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 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 i 是入射角,r 是反射角,∠r=∠i。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例题 1 08)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第三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二、基础练习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镜能使光线发散。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3、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第三课时一、基础练习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1、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3、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⑴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⑵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静止匀速运动运动状态不变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改变摩擦力静摩擦动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 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章 力与机械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不计空气的作用,乒乓球从桌面弹起后,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计阻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方向是竖直向下。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与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间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二、复习内容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2、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3、重力:最常见的一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4、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重力弹力摩擦力 OF1l1l2F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⑶ 课本 P56 图 12、3-2 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L1=F2L2。动力臂>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的杠杆。二、复习引入为了撬起很大的石头,小明通常会像如图 12—4—1 所示那 样:把长棒的一端插在大石头的底下,再在长棒的下面垫一个小石头,然后 用力压长棒的另一端,使长棒绕着小石头转动,将大石头撬起.这个长棒就 是我们本节要研究的杠杆.小孩玩的跷跷板、各类剪刀、起瓶盖起子等都是 杠杆.根据经验小明知道:越在直棒的后端用力,用的力越小.要巧妙的使 用杠杆,就要知道杠杆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l=F2L2。三、复习内容1、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 表示。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表示。画力臂方法:⑴ 找支点 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实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2、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a)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b)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c)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 × 动力臂=阻力 × 阻力臂 。写成公式 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l1l2F2F1F1l1F2l2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4、应用:名称结 构特 征特 点 应用举例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天平,定滑轮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第三课时一、基础练习1、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 的杠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滑轮能省一半力。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若一动滑轮和所挂的重物的总重是 500 牛,则所用的拉力 F 大小是 250 牛。二、复习内容1、滑轮:(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速度 vF) = 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速度 vG)(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①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 vF)=2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3) 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 F=1/n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F=1/n(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F(或 vF)=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 SG(或 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物+G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省力情况:几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提起重物所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注:一般说绳子自由端如果向上拉动,数绳子股数时算上此绳数,如果自由端向下拉动,数绳子股数时,不算此绳数。设计滑轮组一般先依拉力,阻力关系或依拉力移动距离与重物移动距离确定绕滑轮组的绳子股数n=G物+G动滑F拉再按绳子股数,拉力方向推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个数。动滑轮个数:N动=n2(n 为偶数时) N动=n− 12(n 为奇数时)第十三章 压强和浮力三、知识梳理         压力压力和压强        压强固体压强  压强的公式:P=FS        改变压强的方法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定义 产生原因 定义浮力 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方向 适用范围 F浮>G物 上浮 漂浮 物体浮沉条件 F浮<G物 下沉 F浮=G物 悬浮浮力 密度计 应用 潜水艇 轮船 气球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压力是指垂直压力物体表面的力。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作用面和作用点:接触面表面3、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4、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S,其中 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P 表示压强。国际标准单位帕斯卡,简称“帕”。1 帕=1 牛/米2。 FFFFF5、增加和减少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在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二、复习内容1、固体的压力和压强: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 F = 物体的重力 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⑷重为 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⑸重力与压力的区别:(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2)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形变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施加压力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被压物体。(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压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由于物体支撑面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压力也有不同的方向。、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 P73 图 13、1-3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将图甲图小桌上的砝码去掉,将看到的现象是:泡沫塑料压下深度减小。该现象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压强: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 Pa ); F :牛顿( N ) S :米 2 ( m 2 )。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 F (一般 F=G=mg)和受力面积 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 p=ρgh  ⑷ 压强单位 Pa 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 . 5 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 5 ×10 4 Pa 。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 . 5 ×10 4 N ⑸灵活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1)利用p=F/S计算固体压强的关键是确定受力面积,解题时,要抓住“受力”二字,分析物体表面到底有多大面积受到压力作用,而不能取任意的一个面积代入。(2)解题的思路:①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求出压力F;②确认受力面积 S;③再根据公式p=F/S求出压力对受力面的压强,要特别注意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⑹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 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规律: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ph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 。其中:P 表示压强,单位帕,ρ 表示液体的密度,g 取 9.8 牛 / 千克。在粗略计算中可取 10 牛/千克。H 表示深度,强调是自由液面到所研究点的竖直高度。3、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4、大气压强:验证大气压存在的验:马德堡半球实验5、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的值: 105Pa6、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二、复习内容1、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3)液体压强的规律: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4)压强公式: ⑴ 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P78 图 13、2-5)液柱体积 V=Sh ;质量 m=ρV=ρSh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⑶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 : Pa ; g : N/kg ; h : 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F=G F<G F>G(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 p=ρgh ; ㈡其次确定压力 F=pS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 F 用 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2、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3、大气压强(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 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的实验测定:(4)托里拆利实验。 hhh①实验过程:在长约 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 760mm。②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③结论:大气压 p0=760mmHg=76cmHg=1.01×10 5 Pa (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④说明:⑴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⑵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 10.3 m ⑶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⑷若外界大气压为 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5)标准大气压: 支持 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 叫标准大气压。1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 5 Pa 2 标准大气压=2.02×10 5 Pa ,可支持水柱高约 20.6m4、大气压的特点:(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课本 164 图 11-9)能发现什么规律?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5、测量大气压的工具:(1)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2)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3)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7、沸点与压强:(1)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2)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8、体积与压强:(1)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2)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第三课时一、基础练习1、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 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 ρ 液 V 排 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3、物体的浮沉条件:下沉 F 浮 < G ρ 液<ρ 物 悬浮 F 浮 = G ρ 液 =ρ 物 上浮 F 浮 > G ρ 液 >ρ 物 漂浮 F 浮 = G ρ 液 >ρ 物4、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可以把它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轮船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二、复习内容 GF浮GF浮F浮Gmρ液(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升力的形成: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为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上方的空气要比下方的空气行走较长的距离。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的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这一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或举力。(二)浮力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4、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 液<ρ 物 ρ 液 =ρ 物 ρ 液 >ρ 物 ρ 液 >ρ 物(3)说明: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 ρ 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 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3ρ液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 ρ液 =ρ物 ;V排=V物漂浮 ρ液 <ρ物;V排<V物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 F浮 与 G 或比较 ρ液与 ρ物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 G,浸在密度为 ρ 的液体中,示数为 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5、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7、浮力的利用:(1)轮船: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 由排水量 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 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 G=m g 。(2)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3)气球和飞艇: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4)密度计: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I、计算浮力方法:①读数差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④ F浮=G排 或 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II、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①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 ②密度的概念③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④浮力的概念⑤阿基米德原理 ⑥物体浮沉条件III、综合题的解题步骤①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②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 ③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④进行数学运算。IV、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①物重 G 与视重 G″ ② 物重 G 与物体排开的液重 G′③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 ④上浮、漂浮、悬浮。⑤物体的密度 ρ物与液体的密度 ρ液。⑥物体的体积 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 v排、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 v露。第十四章 功和机械能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2)知道什么是机械功以及怎样量度机械功的大小。会理解和计算机械功功率. (3)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4)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了解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凹面镜三、复习过程(1)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 称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4、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 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第四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本节也是光现象,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是选学内容。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 NN’ 是界面,右侧是玻璃,BO 是入射光线,OC 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四、复习过程(1)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四、知识梳理N’BONAC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三、知识梳理 m 机 动能 V 重力势能 m械 势能 h 弹性势能——形变程度能 转化:动能 势能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公式:W=FS3、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二、复习内容1、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即物体受力没有移动;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物体凭惯性运动。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 10m 远,足球飞出 10m 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把一个鸡蛋举高 1m ,做的功大约是 0.5 J 。 PWt=ηW有用W总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 F 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 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2、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力的大小(F)移动距离(s)做功多少(W)手提升 G G h Gh动滑轮提升 GG/2 2h Gh结论 1、W=Fs ;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2)说明: (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 Gh ) (3)应用:斜面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②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 :沿斜面方向的推力; L :斜面长; G :物重; h :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 f ,则:FL=fL+Gh;这样 F 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 Gh 。3、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 = Fv根据功率的导出式:P=Fv 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 F,必须减小 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mW 、马力换算:1kW=10 3 W 1mW=10 6 W 1 马力 =735W 某小轿车功率 66kW,它表示:小轿车1 s 内做功 66000J (5)比较功率大小方 法 a、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在时间相同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相同时,比较做功时间长短,在做相同多的功,用时越短,功率越大 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公式:W 有用= Gh (提升重物)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 额= W 总- W 有用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 总=W 有用+ W 额=FS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式: 二、复习内容1、机械效率:(1)有用功: 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 ηW 有用W总 =ηGhFL=ηGhFS=GhFh=GF=ηGhFS=GhF2h=G2F=ηGhFS=GhFnh=GnF=ηW 有用W总 =GhFS==ηW总 斜面:W有用= Gh(2)额外功: 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 L(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② 公式: 斜 面: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 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 60%表 示有用功占总功的 60%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通常是减少额外功,如搞好润滑,减轻机械自重;在无法减小额外功的情况下,采用增大有用功来提高机械效率。例如,在用滑轮组提高重物(不计摩擦)时:为提高机械效率,在机械结构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增加提升物重的办法来实现。(5)机械效率的测量: 原 理: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 G、钩码提升的高度 h、拉力 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③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④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2、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第三课时一、基础练习1、动能是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决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由物重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等因素有关。3、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一个物体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都会改变,但总机械能不变。实际上动能和势能在转化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虽然总的能量仍然守恒,但机械能减少了。二、复习内容1、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势能重力势能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物体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势能就越大弹性势能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物体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动能转化转化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2)知识结构:(1) 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 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快做功的多少?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知识结构:(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第十五章 热和能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 3、扩散现象说明:A 分子之间有间隙。B 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4、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 5、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6、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7、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8、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二、复习内容1、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 10 -10 m 来度量。(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②扩散现象说明:A 分子之间有间隙。B 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③课本 P120 图 15、1-3 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②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③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2、内能的初步概念:(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3、内能的改变:(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③解释事例:P125 图 15、2-5 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 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图 2-11 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 区别:△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 1℃ 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 等 无关。3、水的比热容为 4.2×103J(kg·℃) 表示:1kg 的水温度升高(降低) 11℃ 吸收(放出)的热量 为 4.2×10 3 J 4、比热容计算公式:Q吸=C m(t-t0),Q放=C m(t0-t)二、复习内容1、比热容:⑴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 1℃ 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⑷水的比热容为 4.2×103J(kg·℃) 表示:1kg 的水温度升高(降低) 11℃ 吸收(放出)的热量为 4.2×10 3 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 m(t-t0),Q放=C m(t0-t)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第三课时一、基础练习1、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2、1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3、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4、热机: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内燃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二、复习内容1、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2、热值(1)定义:1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2)单位:J/kg(3)关于热值的理解:① 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 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 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 1kg 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② 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3)公式:Q=mq(q 为热值)。 实际中,常利用 Q吸=Q放即 cm(t-t0)=ηqm′联合解题。(4)煤气的热值是 3.9×10 7 J/m 3 ,它表示:1m 3 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3.9×10 7 J 。 (5)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6)炉子的效率:① 定义: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② 公式:η=Q有效/ Q总= cm(t-t0)/ qm′3、内能的利用(1)内能的利用方式:⑴ 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⑵ 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2)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4)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5)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公式:η=W有用/ Q总= 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 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 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6)汽 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4、能量 守恒定律:能量即不 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 生,它只是从汽油机 柴油机不同点构造:顶部有一个火花塞。顶部有一个喷油嘴。吸气冲程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吸入空气点燃方式点燃式 压燃式效率 低 高应用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相同点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 2 次,曲轴和飞轮转动 2 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 1 次。 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种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第十六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2)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3)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学生形成对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各方面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奠定了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亲身讨论、探究过程中感受、关注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从情感参与角度对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形成稳定的态度、价值观。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了能源危机等问题,以引起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三、知识梳理 化石能源 生物质能 一次能源 分类 二次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常规能源 能源 新能源 核裂变 : 核能发电 核能的利用 核聚变 能源与环境 能源危机四、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1、能源的分类可以有很多种。①按照能源在自然界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形成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人为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如:焦碳、煤气、汽油、煤油、电等。②一次能源中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得到的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一次性消耗,就不可在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③按照一次能源使用的状况,可以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种。‰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能源,新近才开始利用,叫做新能源.(按照能源来源可以分为四类:①太阳能②原子核能③地热能④潮汐能,前 3 种实质上都属于原子核能。)④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是指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非清洁能源是指对环境有污染或污染很大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2、核能(1).核裂变: 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裂变反应,简称裂变.原子核裂变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和中子.(2)链式反应: 铀核裂变时,同时放出 2~3 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他铀核裂变,有可使裂变反应不断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做链式反应.链式反应,如不加控制,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设备叫做核电站.核能发电原理:核电站主要由原子反应堆、热交换器、冷却系统、汽轮发电机组成的.反应堆工作时,核燃料裂变释放出的核能转变为热能,使反应堆的温度升高.为了控制反应堆的温度,使它能正常工作,需要用水、液体金属钠或空气等流体作冷却剂,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不断地带走热能.这就是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它同时可以用来输出热能.利用反应堆工作时释放出的热能使水汽化以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就是核电站.(4)核能发电的前景:核电站消耗的“燃料”很少.一座一百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消耗 30 吨浓缩铀,而同样功率的火力发电站,每年却要消耗 250 万吨煤.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核能将成为 21 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核电站的建设必须采用可靠的保护措施,以保证电站的安全运行,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5).核聚变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并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称为核聚变反应,简称聚变.聚变又称为热核反应.目前已实现的人工聚变是氢弹的爆炸,它利用重核裂变时发生的爆炸造成极高温度,从而使其间的轻原子核发生剧烈而不可控制的聚变反应.氢弹是利用迅速而剧烈的、不可控制的热核反应原理设计制造的炸弹,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使聚变反应能迅速而剧烈地发生,当然人也无法控制它的进程。3、太阳能(1)温度高: 表面温度 6000℃,内核温度 1.5×107℃.(2)能量大: 每三天向地球辐射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蕴藏的所有化石燃料能量的总和,约是全世界全年消耗总能量的 1.5 倍优点:分布广,获取方便,不会造成污染,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4、能源革命与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第二,必须足够便宜,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多数人可以使用;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 复习过程(1)透镜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 典型光路(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 , 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放、缩虚、实u>2f 倒立 缩小 实像f<v<2f照相机f<u<2f倒立 放大 实像 v>2f幻灯机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放大镜1、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成的,能用光屏显现出来,叫做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上面的原理制作的。 第二课时(4)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第三课时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一课时‰‰‰二、基础练习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摄氏度;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摄氏度。 3.常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1℃;医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 35℃到 42℃;最小刻度是 0.1℃摄氏度。 4.温度计要能正确使用,使用前首先要搞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它测水的温度时,要注意:(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水中,观察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 5.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反之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6.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对晶体来说熔化和凝固都有固定的温度,称为熔点和凝固点。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而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8.沸腾与蒸发的不同点是: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它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9.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的就越快。10.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常温下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液化。 1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三、复习过程(1)、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 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 ,沸水的温度为 100 度 ,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 3 摄氏度 或负 3 摄 氏度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③ 分类及比较: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量程 -20℃~110℃ -30℃ ~ 50℃ 35℃ ~ 42℃ 分度值 1℃ 1℃ 0.1℃所 用液 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 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二)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1).熔化: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2. 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3.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 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5.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6.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 80.50C。当温度为 790C 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 810C 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 80.50C 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7. 熔化吸热的应用: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 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 00C 的冰比 00C 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2).凝固:1. 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2. 凝固规律:①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3. 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4. 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在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二、复习过程(3).汽化: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沸腾和蒸发的区别:1. 沸腾: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⑷有关沸点知识: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1820C 时,氧 为气态。-1840C 时,氧为液态。-2190C 时,氧为固态。-1830C 氧是液态、气态 或气液共存都可以。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 1000C 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 800C 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 780C,高于 780C 时为气态)2. 蒸发:⑴蒸发现象:① 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 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一杯 400C 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 400C。(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4).液化: 1. 液化现象:①水开后,壶嘴看见 “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2. 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⑴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  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⑵压缩体积液化:  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 1000C 的水蒸气比 1000C 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0C 的水蒸气液化成 1000C 的水要放热)第三课时一、复习引入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一切物质都可发生状态变化。二、复习过程(5).升华:升华现象: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6).凝华:凝华现象:①霜和雪的形成  (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凝华放热:略附录: 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第五章 电路和电流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1、电流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子移动方向与它‰正好相反。‰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