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6]《外国教育史》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6 10:07:32浏览次数:39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初等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外国教育史【0286】 B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学生 5 个题目作答(每小题 20 分)1.“苏格拉底法”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答:“苏格拉底法”也称“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对话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包括三个步骤:(1)讽刺即连续的诘问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认识中的错误;(2)归纳下定义,使学生掌握明确的定义;(3)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可视为启发式教学法和发现法的萌芽。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2. 新教育运动教育观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答:新教育运动就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也称新学校运动。进入 20 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瑞典)、德可乐利(比利时)和蒙台梭利(意大利)等人。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 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19 年,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共 30 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921 年,来自 40 个国家的 100 多人在法国的加莱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代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 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 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新教育的 7 项原则:第一,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第二,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第三,教育应使儿童的天赋兴趣自由施展;第四,鼓励儿童自制;第五,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第六,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第七,要求儿童尊重他人,并保持个人尊严。这是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欧洲历史上又一场教育革新运动,历时半个多世纪,影响全欧,波及世界。这场教育革新运动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具有和谐发展观和全人类价值观,为20 世纪欧洲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 斯宾塞的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答:斯宾塞提倡科学教育,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完满的生活”等同于“幸福的生活”,二者都依赖于“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他断定,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衡量知识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 由此,他按照重要程度把人类生活的主要活动分为五大类:(1)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相应 的学科设置—生理学、解剖学,学科目标及意义(了解生命和健康的规律)(2)间接自我保 全的活动;(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谋生的手段、发展生产、文明 生活)(3)养育子女的活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父母的职责、了解儿童身心发展)(4)维持生活及政治关系的活动(历史)(调节自我行为、履行公民职责)(5)工作之余的 休闲活动(文学、艺术)(提高欣赏能力,完满的闲暇生活)斯宾塞提出的一个以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今天学习和研究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科学知识价值论。科学知识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指导价值。其二,科学知识具有训练价值。二、注重科学的课程论。斯宾塞建立了一套以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第一部分是开设生理学、解剖学。第二部分是除了读、写、算以外,开设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第三部分是开设心理学和教育学。第四部分是开设历史课程。第五部分是审美文化,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诗歌以及建筑艺术等课程。三、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一)自然教学原则。斯宾塞要求教师按照自然方法进行教育。(二)快乐原则。斯宾塞认为,教学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儿童在“愉快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三)自我教育原则。斯宾塞主张,“愉快的教育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认- 1 - 为这是“两个最关重要的”原则,前者是“培养心智成长的艺术的重要信条”,后者“包含了心智成长的科学的主要概括”。总之,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反映了这个时期科技的进步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体现 .了时代的潮流,代表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对近代科学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 杜威教育思想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杜威的教育思想如下: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 ,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5. 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答:赞科夫强调的是着眼于使学生“最理想的一般发展”下的教学与发展互相促进的模式,既反对把教学凌驾于发展之上,也反对把教学与发展等同起来,这一点正是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核心和实质所在。赞科夫所说的“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也有别于智力发展。它既包括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指的是整个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发展”的含义:当谈到一般发展的时候,人们所指的乃是人的发展问题的心理和教育学方面。“一般发展”的概念并不取代“全面发展”的概念,也不跟它等量齐观(全面发展是指问题的社会方面或者广泛的社会和教育学方面角度来理解发展)。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数学、语言、音乐等某一方面才能的发展),又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的定义:一般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同时包括身体的发展。-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