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课程考试[0913]《体能训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8 09:07:10浏览次数:41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体育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体能训练【0913】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除第一题为必做题外,其余选作一题)一、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一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周计划、月计划。(从选定项目的技术特点,结合基本训练条件及体能训练的要素三方面来回答)。(必做)(60 分)答:我选定学习散打这一项目。一、耐力训练 1、长跑:要求为 400 米跑道,男子每次 20 圈,平均速度为每圈不得低于 2 分 20 秒。乘学生不在学校期间,可在学校塑胶跑道上完成。 2、负重越野:自己背负不低于 30 公斤的背囊,背负饮用水、帐篷、餐具等(女子为 20 公斤),在不低于海拔 2000 米的小路、山脊行走,时间为一整天或两天,每周或两周一次,可在双休日驱车到山区完成。 3、如果时间和其他条件不允许,也可用游泳、自行车等代替长跑,运动量相当。 二、力量训练 1、大腿力量训练:大腿与地面平行,做"鸭步”状行走,30 米一组,5 组一次,中间不休息。 2、小腿力量训练:踮脚跳,大腿不用力,30 米一组,5 组一次,中间不休息。 3、上肢力量训练:俯卧撑 8 个一组,做 5 组;引体向上 6 个一组,做 5 组。 4、腰腹力量训练:仰卧起坐带转体,15 或 20 次一组,做 3 组。 三、平衡训练 1、单脚平衡: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动作多次。 2、动态平衡:选择一离地窄坎,像走平衡木样行走;或单脚跳格子。 四、柔韧训练 1、 单杠悬垂,拉伸肢体。 2、 2、压腿,下腰。3、拉伸身体两侧肌肉。 力量、平衡和柔韧训练每周不少于 3 次,并接在长跑之后完成。 在俱乐部组织的每次行动之前,长跑每周不得少于 4 次。在行动前 10 天减少运动量,以免行动中肌肉疲劳。二、简述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的关系以及进行耐力素质训练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0分)答:耐力是指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它是人体健康和良好体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影响生活质量和众多竞技项目尤其是耐力性项目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影响耐力的生理学因素(一)有氧耐力1、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水平 氧运输系统由呼吸、血液和循环 3 部分组成,主要完成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功能,是决定有氧耐力的核心因素。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水平即最大氧运输能力主要取决于血液的载氧能力(与血红蛋白含量高低有关)和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表现为最大心输出量)。2、骨骼肌的氧利用- 1 - 生理学研究表明,肌肉组织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有关。目前认为,心输出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中心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则是决定有氧耐力的外周机制。一般认为,无氧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整体反映运动时骨骼肌的氧利用能力,如无氧阈的最大吸氧量越高,比值肌肉氧利用能力越强。3、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研究表明,耐力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其活动更加适应耐力运动的需要,这正是耐力运动员能够坚持长时间坚持运动的生理学原因之一。4、能量供应耐力性运动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于肌糖原和脂肪的有氧氧化。二者对耐力性运动成绩有很大影响。5、年龄与性别6、能量利用效率能量利用效率是指单位耗氧量条件下的机体做功能力。(二)无氧耐力1、骨骼肌的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无氧耐力的主要能源来自于肌糖原的无氧酵解,后者主要受肌纤维百分构成和糖酵解酶催化活性的影响。2、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研究表明,经常从事无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体机的耐酸能力,从而提高无氧耐力。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据表明无氧耐力训练能够提高机体的酸碱缓冲能力。3、神经系统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对运动及的驱动和不同集群活动的协同作用是影响无氧耐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酸性物质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上述功能,从而影响运动过程中运动单位的激活和中枢控制的协调性。耐力训练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一)耐力训练的生理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有氧耐力训练生理负荷的制定通常是以刺激心脏做功、增强泵血功能和提高外周肌肉氧利用能力为依据的。而改善无氧耐力最适宜的生理负荷强度通常以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血乳酸浓度为判别依据。- 2 - (二)耐力训练期间的营养营养是维持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因此,食物中应注意加强糖类物质的补充(热量比例约为总热量摄入的70%),相应增加维生素 B、维生素 C 和各种矿物质的摄入,食物中还应含有适量(热量比例约为总热量摄入的 30%)的脂肪以缩小食物体积和减轻消化道负担。(三)呼吸肌疲劳与耐力运动成绩呼吸肌是肺呼吸运动的动力泵,大量研究发现,呼吸肌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疲劳,表现为呼吸肌缩力下降,收缩速度减慢,也会影响运动成绩。(四)高原训练与耐力高原训练是一项直接和间接利用高原缺氧对机体氧运输和代谢等功能的影响来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早期的高原训练主要把运动员置身于高原缺氧环境之中进行训练,后来发展了些新的高原训练观念和方法,如在平原地区进行的各种仿高原训练和高住低训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发现,高原训练能有效增加血液红细胞数量、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和提高骨骼肌无氧代谢能力。(五)主要耐力训练方法的生理学特点1、持续训练法它的特点是练习时间长且不间断、运动强度适中而运动负荷相对较大。根据训练中练习强度保持情况,可分为匀速训练法和变速训练法两种。2、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间歇休息,在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开始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如果练习强度在有氧代谢范围内,主要用于发展有氧耐力;如果练习强度超过有氧代谢,则主要用来发展无氧耐力。3、重复训练法是一种反复多次进行同一练习的运动训练方法,也在每次练习之间安排休息间歇。但与间歇训练法不同的是,它要求运动员在间歇休息期间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后再开始新的练习。多数情况下,重复训练法主要用于发展无氧耐力。-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