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286]《外国教育史》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24 14:08:41浏览次数:41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初等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外国教育史【028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学生 5 个题目作答(每小题 20 分)1. “苏格拉底法”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2.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3. 道尔顿制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4.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5.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并结合基础教育论述现实意义。1 答苏格拉底法的基本内容,通过提问、反驳、帮助对方认识及获得知识的过程;分别解释讥讽、助产术、归纳术、定义的概念。其意义在于引导和诱导的教学方法。2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 ,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面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卢梭的“性善论”虽然并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罪犯,则必然诉之严酷惩戒,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卢梭“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识教育,卢梭主张学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识。他说:陷入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是摧残心智的。儿童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情。”不过,卢梭对于 12 岁以后的理性开始发达的青年,则设想了许多门类的学科,要他们进行学习,粗略地划分起来,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春期应学习社会科学知识。过去说寓言、历史、古典语文是不必学的,如今应该学了。因为学寓言,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取教益;学历史可洞古知今,学古典语可理解语言艺术的规律。这就说明,卢梭虽然反对腐朽的古典主义的教学内容,却不反对学习古典的知识,两者并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纸堆,使他们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后者要求知晓古代文化,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得失,从而博古通今和古为今用。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他甚至认为,仪器、模型等设备扰乱儿童的学习,都该弃而不用,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他说过:“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3 答道尔顿制及其基本理论 道尔顿制教学法,亦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于 20 世纪 20 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此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 道尔顿所依据的原则: 自由──实行道尔顿制的学校,教师依照学生的能力指定作业,而不强迫学生学习相同的功课。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没有上课时间表的束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各自学习适当的教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自- 1 - 己决定学习进度的快慢。 合作──在道尔顿制学校中,没有年级的限界,把各年级的学生打成一片,使他们彼此之间有交互合作的机会。 计划──在道尔顿制学校中,学生要拟订学习的计划,支配学习的时间。在每月开始时,每一学生接受各科的指定作业,然后他们就要支配学习的时间,务使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各科所指定的作业。 4 答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5 答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贯穿其教育理论的主线,并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容① 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包含着他对教育目的论和方法论的许多独创见解,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这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成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第四,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五,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第六,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这可以说是他对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的内涵最全面的阐释和概括,也是他所管理的帕夫雷什中学教导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② 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他指出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③ 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具体观点如下:第一,他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的地位。他认为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第二,他对智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第三,他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它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十分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第四,他对美育的重视正是以他对情感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基础的。他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他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第五,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与相辅相成的。(2)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教育实践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批判地吸取前人遗产和总结苏联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个性全面发展问题的成果。这是他对发展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路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他的著作和论文还被译成中、德、法、日、西班牙以及东欧各国文字,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他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对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改革,使它成为一所模范教育机构。这一思想把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学习)与改造世界的自我表现(实践)和谐结合起来,把德、智、体、美、劳诸育结合起来,并强调德育的主导作用。其指出要形成学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满足每个学生在诸育方面的内在需要,保证其天赋才能和创造性的充分表现。并特别强调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引起自尊、自信、自豪感的意义,认为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情感动力”。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对其他国家乃至今天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