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243]《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2 14:09:30浏览次数:70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中学历史教学评价【1243】 A 卷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辨析题(任选两题完成,每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 历史教学评价只要会评价课堂教学就行了。答:这种观点错误,教育目标达成度的确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是整个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评价也不单单是为决策提供信息或依据的过程,为决策提供信息或依据已超出了教育评价过程本身,而涉及了它的目的或功能等等。这表明教育评价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对其本质的揭示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2. 在日常中学历史教学中,不需要进行表现性评价。答:这种观点不对,表现性评价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可以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虽然表现性评价存在有主观性、信度较低、评价费时费力等缺点,但是在淡化分数的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高中阶段,采用表现性评价作为对客观测验的补充是极其必要的。由于表现性评价更加尊重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广泛性,它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多方位地表现自己,因此,从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它应成为当前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评价方法。二、设计题(任选一题完成,计 30 分)2.为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设计一道具有探究性的课后作业,需列出参考答案或评分量规。答:浮雕是历史的画卷,碑文是历史的陈诉。下列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部分浮雕图 材料二: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栖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l)浮雕 l 反映了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年以来”的哪一历史场景? (2 分) (2)写出浮雕 2 反映的“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名称.这一事件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5 分)  (3)浮雕 3 反映了“南昌起义”这一历史场景,请你说说它的历史意义。(3 分) (4)浮雕 4 反映的是自 l840 年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它胜利的伟大意义还有哪些?(5 分)参考答案(l)胜利渡长汉(渡江战役》。 (2)五四运动。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镇和约上签字。 (3)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 (4)杭日战争。抗战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1 - 三、案例分析题(任选一题完成,计 30 分)1. 从设计试题的要素视角,分析以下试题: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降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 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编自武力主编《中华入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答:立体综合: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这两种材料组织方式的基础上,材料间交叉联系。一是强调对材料的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它是由时间、空间,特定的人物或阶级的人物、群众,变化发展过程和前因、后果构成。历史是过去的现灾,历史是通过人们对当时现实的记录,或历史遗存的发现体现出来的,今人只有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阅读或对历史遗存的认识去了解历史。所以材料解析题就是要求应试者能理解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内容,或对历史遗存的认识。二是强调知识和观点的运用。要求中学文科生必须掌握中学教材提供的历史知识网络,即结合所学知识,初步运用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去理解或说明历史现象。三是强调从分析研究历史材料中自己得出结论。在结合材料解析题的第二个特点的前提下,要求应试者得出自已己观点正确、态度鲜明的结论,而且容许考生可以作层次更深的发挥。四是强调更全面测试历史学科的能力。从材料题的测试功能而言,这一题型可以测试应试者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闻释和文字表达四个方面的能力,这是任何其他题型不能取代的。五是强调试题设问必须依据材料。即限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向,限定某一材料内容与各材料之间内容的相互关系,限定测试能力的方向。关于材料题命题的“分寸”与“尺度”,命题人作了如下描述:“一般地说,这种题型只以课本知识为依托而非蓝本,是一种若即若离、貌离神合的关系。材料题的命题,涉及的知识范围不宜过大,避免头绪纷、易放难收。就取材说,一要文字阅读上基本无障碍,二要分量适度。就设问说,一是设问的数量和角度适当,以 2 到 5 个为宜.以利互相衔接,过多易引起思维活动断裂;二要有明显的能力层次,最好由浅入- 2 - 深、由低到高,以利发挥潜力。就参考答案说,一要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摘引原文短句,但不宜大段照抄;二要粗细适度,太细易死,太粗易乱,因为每一小问的赋分不多,所以弹性也不能过大。就评分说力求客观、准确的关键,在于正确草握采意给分。实践证明,材料解析题的推出真正把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落到了实处,这表现在:一是使考生把已知和未知、史和论、学和用结合起来,促进了知识活化;二是思维活动扩大,有利于显示和区分能力层次;三是把考生的平时学习成果和高考临场发挥结合起来,削弱了对课本和教师的依赖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考生自身的水平。-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