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5]《微生物免疫》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6 10:07:26浏览次数:24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药学 课程名称【编号】:微生物免疫【1165】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1.试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25 分) 2.试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25 分)3.试述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25 分) 4.致敏 Tc 细胞如何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25 分)5.试述真菌的培养特性。(25 分)6.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5 分)二、大作业要求大作业共需要完成四道题:第 1-2 题必做题,每题 25 分,满分 50 分;第 3-4 题选作一题,满分 25 分;第 5-6 题选作一题,满分 25 分。 第 1 题答:(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2)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2 类。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 第 2 题答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溶菌、溶细胞作用。② 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裂解产物 C3b、C4b 是重要的调理素。这些成分一端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在细菌和吞噬细胞之间起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吞噬。此为补体的调理作用,又如 IgM 的调理作用也是通过激活补体而间接发挥的。③ 免疫粘附作用。C3b 和 C4b 具有免疫粘附作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 C3b 或 C4b 粘附于具有 C3b受体(CR1)的红细胞、血小板等表面,并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④ 炎症介质作用。如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C3a、C5a、C567 还是一种有效的趋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称趋化作用。C3a、C5a、等还具有过敏毒素作用。⑤ 中和、溶解病毒作用。当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与下,可显著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第 3 题答:免疫应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除了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系统协同完成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胞因子发挥辅助效应。 (1) 致敏阶段(sensitizationstage)又称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进入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2)反应阶段(reactionstage)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T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一部分 T、B 淋巴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变为记忆性细胞(Tm 和 Bm)。(3)效应阶段(effectstage)此阶段是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 CTL 与 TD 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的过程,这些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作用清除抗原物质。 第 6 题答: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 。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1) 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 DNA 或 RNA,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1 -
(2) 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3) 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4)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 20面体 12 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