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 形考任务3案例分析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2 08:07:39浏览次数:30
案例:美国“9.11”事件的焦点—世贸大厦,它的所在地以前是纽约市著名的电子一条街,有着几百家店铺。1962 年,纽约市再这里开始了世贸大厦的征地行动,但遭到了几百家店铺业主的反对,政府与业主的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最终业主们输了。因为大法官最终裁定该地建设的世贸大厦符合公共利益,认为该商业区毗邻华尔街和纽约港,该地段是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行政,世贸大厦的修建将吸引全世界对美国的投资,会给纽约乃至美国带来更大的繁荣,而几百家店铺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公共利益需要明晰化,需要一个理由充分的解释,如此方能合理推进城市建设和改造,取得公众最大限度的认同。案例分析: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灾难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灾难事件对于个体的灾难心理影响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共发性特点,共同的灾难经历和惨痛的现实环境极易产生群体心理的共鸣,恶劣心境会互相“传染”,导致整个受灾群体的情绪进入到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之中。对于9.11 事件后出现的消极或积极的群体反应,人们倾向于使用价值保护理论和恐惧管理理论来进行解释。近年来,我国的重大自然灾难频发,暴力恐怖事件呈上升态势,有关灾难和暴恐威胁的谣言也不断出现。在积极应对这些重大事件及其威胁时,国家和民众对于灾后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而从上文对美国 9.11 事件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到,灾难心理的对象涉及个体和社会,视角包括消极面和积极面,内容涵盖流行病学调查、影响因素与理论解释等 。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未来灾难心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第一,在关注灾后个体身心反应的同时关注群体行为。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灾难后个体的心理反应比如 PTSD、焦虑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子,而对于群体的行为反应,如亲社会行为、报复行为、群体事件的关注较少;而有关灾难后的群体心理研究,可为建设灾难后心理行为的预警系统提供重要帮助。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个体的身心受创及其影响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方向去看待灾难对于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的影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将灾难对人类的心理影响机制阐述清楚,从而为促进公共心理服务与国家政策制订提供全面参考。第二,探明灾难带来的消极与积极反应的不同心理机制。以往国内的研究大多关注灾后的消极心理反应,包括 PTSD、抑郁症、焦虑症等身心障碍,而探讨积极心理反应的还很少。事实上,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危机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创伤,还有与创伤抗争之后的成长。国外一些研究已证实,创伤后成长的提升机制与创伤后消极反应的缓解机制并不相同。换言之,我们无法用缓解与避免创伤后消极反应的因素去解释唤醒与促进成长的背后原因。事实上,在经历灾难后,除了受创严重的群体之外,大多数人会随时间流逝而心理康复 ,并可能“化悲痛为力量”。未来的研究需要探明消极反应和积极反应背后的不同机制,以利于针对不同心理需求与目标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第三,研究设计将即刻的横断研究和长期的追踪研究相结合。9.11 事件发生至今已有十余年了,但美国的研究者一直在持续关注该事件对个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影响。究其原因 ,是因为灾难对于社会、个体的影响不仅仅是即刻的,而且还是长久的。在我国,对灾后心理创伤的研究大都是零散开展的,尚缺乏对我国受灾个体或群体心理的系统追踪研究。因此, 未来的研究需采用长期追踪研究范式,克服一次性短暂研究的弊端,以便客观有效地考察创伤反应的发展过程,描述灾难之后心理创伤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探索心理创伤的高发期和关键期,探明影响长时程内灾后心理反应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为灾后心理干预的最佳时间和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