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
发布时间:2023-05-26 09:05:41浏览次数:23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农村城镇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工业现代化而出现的一场巨大变革。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包括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背后所隐含的速度上的盲目性,规模、结构上的不合理性等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小城镇发展所面对的理论、制度、现实发展上的矛盾尤为突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应采取不同策略,科学规划,有效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突破。一、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意义(一)城镇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是“乡头城尾”.是城市和农村联结的“枢纽”。小城镇直接接受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时通过小城镇,又辐射带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形势发展和中国国情。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对城镇化的方针做出了新的表述:“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二)小城镇还是解决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唯一选择。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病”,主要表现是人口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大气污染,城市公共设施超负荷运转、交通阻塞;城市功能不完善、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不良等问题。造成“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是工业文明的负效应,直接原因是人口膨胀过快,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农村病”,进而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大中城市后而引发的“城市病”,同时对于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生产都会起到极大作
用。(三)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对大多数小城镇来讲,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得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没有乡镇企业的聚集集中,就不可能出现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工业,不会出现大量的第三产业来为工业和职工生活服务。不会出现大量农民变为城镇居民,于是小城镇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反之,小城镇建设形成良好的环境,又可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上水平、上台阶。小城镇在规划时,一定要考虑长远,要把居住区、商贸区、文化区、工业区统筹规划,使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二、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与世界相反。20 多年以来,伴随着迅速的工业化过程,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小城镇在发展中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到 2002 年我国工业化率已经达到 43%,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迅速的工业化相比显得落后,城市化率只有 38%,两者相差 5 个百分点。同时,与世界在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大小上恰好相反,即世界发展比较中是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而我国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这一个矛盾,即产生理论上的矛盾。(二)小城镇发展面对制度上的矛盾。一是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二是就业制度。长期以来,城镇的就业对农民是严格限制的,不管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招工招干的首要条件是你必须具有城镇户口。即使在今天,广大农村剩余劳力最多也只能到各民营经济和外资、
私有企业"打工"。三是土地制度。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潜在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抑制。(三)城镇化发展面对现实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改革进入“后转轨时期”后,由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体制转轨等原因析出大约 2000 万元员,城市的失业率以及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就业工程十分艰巨。同时,新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加入竞争,加大就业压力。城镇的容纳能力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四)我国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由于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一一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农民自发的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农村经济越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越提高,这种自发性就表现得越强烈。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总体指导原则不尽明确,缺少宏观协调规划,加之受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的影响,这种自发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地方发展成为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有效实施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策略(一)实施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是宏观布局要合理,解决宏观结构性浪费问题。二是搞好规划建设,解决自然资源和建设资源的浪费问题。三是乡镇企业园区要集中发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四搞好小城镇的绿化、美化、净化,解决人文环境问题。(二)加快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速度。一是创新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农村城镇化中"农转非"的第一道制度"门槛应重视加以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放宽对农民进城及人口跨地区落户的限制。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管理户籍的制度,其对加强户籍管理更有效。二是创新农地制度。应抓住时机,推
动农地制度创新。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方面强化集体所有权概念,另一方面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只要凭土地使用权证和承包合同,可依法出让、出租、转包、人股、抵押等流转活动。总之,农村城镇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材工业化、现代化而出现的一场巨大变革。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其城镇化道路也不尽相同,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由于各地区域性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走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城镇发展之路,即经过各地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改进,小城镇建筑必将像家庭承包制一样成为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突破。参考文献:〔1〕海霞乡村城市化道路问题和对策,城市问题 20099 (2)〔2〕陈子玉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思考,城市研究 2010(10)〔3〕陈秉钊发展小城镇与城市化的战略思考,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