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发布时间:2023-04-29 10:04:43浏览次数:10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党对总布局的人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快速工业化的要求,建立起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五大再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
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前,与公有制一统天下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按劳分配,但在实践中常常背离按劳分配原则而带有相当程度的平均主义色彩。进入新时期后,在分配领域首先强调的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机构相适应,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三、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①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①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②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③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④ 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
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