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和类型

发布时间:2023-05-07 11:05:18浏览次数:122
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和类型地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自从 1903 年我国地理科独立设课以来,地理教育目标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与影响着地理课程的编制、地理教学的过程。近十几年来,地理课程改革已成为各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地理课程目标作为地理课程改革和开发的基点,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价值。1 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objecves)与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培养目标)(goals)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见图 2.1)。课程目标承启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并具体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另外,课程目标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能够在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计,反映国家、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期望,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原则性强的特点,对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教育目的毕竟是宏观地指出教育的方向,要想把教育目的进一步落实,还必须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它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也就是说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没有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就要落空。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它可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是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中的预期的教育价值。地理课程目标属于学科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对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功能和价值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含义。首先,地理课程目标处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地理课程目标成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成为地理教师制定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纲领。其次,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内容组织与优化的主要依据,是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重要向导。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判断“哪些地理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哪些地理科学方法最有价值”都要把地理课程目标作为主要依据。 第三,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地理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性地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过程。因此,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将直接决定地理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最后,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评价的主要标尺。地理课程评价就是用一种标准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而地理课程目标为这种判断提供主要准则,课程目标的可测性将直接决定能否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评价。2 地理课程目标的类型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经验,一般把课程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和表现性取向三种类型。对于地理学科来讲,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影响最大,使用也最为广泛,这在新课程标准中已得到充分体现。2.1 行为目标(behavioralobjecves)20 世纪初,博比特、查特斯等人开始研究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其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效率,使教育行为更科学。20 世纪 40 年代,课程学家泰勒系统地总结了课程编制过程,并把制定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的首要环节。之后,布卢姆、加涅、梅里尔等人提出了各自的设想,都主张应把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 年)指出,在课程目标确定后,要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目标。泰勒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①把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但却没有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变化;②列举课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但却没有具体说明希望学生如何处理这些要素;③采用过于概括化的方式来陈述目标,但没有具体指出这种行为所能采用的领域。泰勒认为,陈述目标的最有效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也就是说,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就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可见,泰勒的课程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由于“内容”是所有课程工作者最为关注的方面,而“行为”则往往是被忽视的方面。所以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也正因为此,人们把泰勒称为“行为目标之父”。 【活动】阅读案例 2-1,完成下列活动:  1.请总结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较以往有哪些方面突破和进步?2.请评析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3.结合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请推测行为取向目标的表述应包括几个要素?简单地说,行为取向的地理课程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地理学习结果。但这一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地理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地理教师的行为,即行为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地理课程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即行为目标的标准是结果。一个好的行为目标的标准:说明通过地理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规定符合要求的地理作业标准。一般来说,行为取向的地理课程目标共包括四个基本要素:①行为主体(学生),一般在地理课程目标表述中将行为主体隐去;②行为动词(内容)。传统的陈述使用的动词:了解、理解、掌握、欣赏、知道等,行为目标陈述使用的动词:识别、描述、列举、说出、解释、绘出、填出、说明、比较、分析、归纳、判断、计算等;③行为水平,即要求的做到什么程度;④发生条件,即说明行为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多数课程目标以行为取向的目标陈述为主。如“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征”,其完整表述应为“学生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征”,在这个目标中就包含行为取向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见图 2.2)。 行为取向目标的层次化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表述之后,要对目标类别化、层次化,即把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目标、认知的层次一一对应起来,以确定目标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预期教学将要达到的水平。例如,上海某校关于培养阅读能力的分层递进目标:①能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②能读得比较流畅,不读破句;③能在朗读时读出感情;④能脱离书本,比较正确地复述出故事大意;⑤能在复述故事时,运用原文中的好词、好句;⑥能对原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评论;⑦能对文章中某一片断进行书面分析和评论。低年级学生从第一级目标开始,一学期内达到三级,鼓励超过;中年级学生从三级目标开始,一学期内达到五级;高年级则从五级目标开始,一学期内达到七级。2.2 生成性目标(evolvingpurposes)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美国学者杜威,它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一个试验性的草图。努力实现这个目的的行动才能检测它的价值”。它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目标非但不是对教育经验的预先具体化,反而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英国学者斯滕豪斯则是从另一角度看待问题的。他认为,学校教育是由四个不同的过程构成的:①技能的掌握;②知识的获得;③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④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在前两项中还能用事先预定的行为陈述目标的话,那么对后两项来说肯定行不通。所以,在他看来,课程必须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是研究者,而不是顺从者。为此,他提出了一种过程模式,对泰勒的行为模式目标进行补充。“生成”“过程”可能都是些意思模糊的术语,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就是要处于这种状态,因为用操作性的方式来界定它们,就会破坏生成性目标的本来意图。地理课程编制者不能替学生来决定“哪些地理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酸雨的危害与防治”的生成性目标从行为目标设计的角度,这节课应该通过图片和录像,让学生体会到酸雨的危害,并从中了解并掌握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如何产生的?我国和世界酸雨的分布?酸雨应如何防治?等。但生成性目标并不仅仅关注地理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浅层理解,更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切身感受或直观体验。为达此目的,地理教师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进行开展学习活动。“酸雨的危害与防治”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活动目标:观察录像片断,激发学生思考酸雨与普通的雨水有何不同;通过录像或实地考察认识到酸雨现象的存在和危害;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第二阶段,解决问题。活动目标:激发研究酸雨问题的兴趣,形成团结合作精神;养成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对酸雨的成因、分布和防治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观察实践中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三阶段,交流研究成果。活动目标:在交流研讨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能够感受与他人讨论、交流的乐趣。实际上,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地理教育情境之中随着地理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地理学习结果。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目的是演进中的教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教育过程某些具体阶段或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它们的终极状态。” 2.3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objecves)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它是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表现性目标描述了一种教育“遭遇”:它识别儿童将在其中工作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他们将完成的任务;但它不指定他们从遭遇、环境、问题或任务中学习了什么。一个表现性目标既向老师也向学生提供了一份请帖,邀请他们探索、追随或集中争论他们特别感兴趣或对他们特别重要的问题。一种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 艾斯纳提出了表现性目标的例证:解释《失乐园》的意义;审视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艾斯纳强调这 些目标应该注意的是,它们不指定学生在参加这些教育活动后能做什么,而是识别学生将遭遇的形式。从这一遭遇中教师与学生都获得对评价有用的资料。在这种背景中,评价的模式与美学评论相同,即这种是鉴赏一个产品,检验其质量与重要性,而不指导艺术家画某种形式的画。评价的题材是已经做过的工作。艾斯纳基于自己从事的艺术教育领域,批判了行为目标的僵化,提出以表现性目标作补充。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鼓励学生把握机会探索、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取向的课程目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不是用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替代行为目标,它们各自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适合。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而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地理课程内容。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关注地理知识的课程内容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和主体性。【活动】 结合上述所学的地理课程目标的类型,完成下列活动:1.请评析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有哪些优长和不足?2.比较上述三种取向目标的异同,并思考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对待这三种取向的目标?3.以“大气的热力状况”为例,分析运用哪种目标模式比较合适,并进行具体设计。3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三个因素: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以及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地理课程目标(见表 2-1)只有充分体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切实可行的。3.1 对学生的研究学生是地理课程的实施对象,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制定地理课程目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员发展。因此,地理课程的编制者必须要注重有 关对学生的种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信息的成功获得需要许多过程发挥作用,如感知、选择性注意、加工速度,以及在环境的各个方面搜寻和利用信息的有效策略。事实上,即使是成人,在某一特定时刻也只能加工数量有限的信息。如果超过这个数量,后面的信息挤进去了,前面的信息就被遗忘了,根本无法得到深加工。所以,要是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不仅不利于他们吸收信息,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养成不加思考机械记忆的习惯,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也有研究结果表明,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看,初中低年级(11-12 岁)的学生还处在从儿童期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虽有发展,但思维中占有很大成分的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进行青年初期,心理上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在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水平和达成度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上这对学生研究的成果。3.2 对社会的研究社会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和需要是多方面的。泰勒曾经把社会分为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和公民等七个方面。他认为这种分类有利于把整个社会生活分析成一些便于控制的方面,保证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虽说他的具体分类未必适合我国国情,但这种分类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因为笼统地说学校课程适应社会需求,对地理课程编制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 地理课程目标的确立,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说,地理课程目标不能完全依赖于对当前社会的研究,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今天我们制定的地理课程目标,很可能在 10 年甚至是 20 年之后还在发挥作用或者刚刚显现出来。例如,20 世纪 80 年代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协调人地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等,对今天的中青年人(当时的高中学生)仍有重要影响。3.3 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地理科学是学校地理课程内容的最主要的支柱。地理学科专家的建议是地理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从世界范围看,中学地理教科书多是由地理学科专家和地理教育专家编写的。地理学科的功能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密切注意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明确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 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有两个:第一,地理学科的特殊教育功能,主要是培养地理科学的专业人才;第二,地理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主要是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实际上后者更具普遍性的意义。所以,地理科学专家在制定地理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地理学科对那些以后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有什么用?”地理基础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1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