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8 08:05:42浏览次数:40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影响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行为。它不仅涉及货币形式的资本转移,还涵盖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及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转移和输出,更与企业国际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投资者除需关注政局和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外,更多还要考察投资对象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后者主要涉及经济增长、资本收益率及金融市场条件等。一、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特点(一)能源资源开发领域随着外经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非投资由国家行为逐步向国家指导下的企业行为转变。投资主体也由国家包揽,转而呈现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对非投资中坚力量。在对非投资的历史沿革中,由国营改制而形成的国有企业,其角色由体制改革前的政府行为的载体(援外项目的承担者),开始向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行为转变。如同在国内一样,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强有力挑战。这表明,在非洲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民营和私营企业同样有其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还有着它们自身的优势。由于它们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能够较快地适应非洲市场较小规模的投资需求。鉴此本着注重实效的原则,政府同样也应该积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和私营企业去非洲投资兴业。(二)在投资主体的选择上,以实力强,管理科学,出口产品有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为重点;在投资方式上,以企业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和原材料零配件等实物投入为主,从事散件组装及)生产为重点;在行业的选择上,考虑到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具体隋况,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家电、纺 织、服装、机械装配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建厂,以便更多地雇佣非洲当地的劳动力;在地区选择上,以政局稳定,投资环境好,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可以说,以低端技术和产品切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外在表现。(三)在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双方投资合作的方式和途径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双边投资的法律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二、中国对非洲投资问题剖析(一)客观因素l、大多数非洲国家资源长期遭到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在独立后,经济上的困难使大多数非洲国家对石油、矿产、农、林、渔业等资源的开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和粗放发展的状况,投资配套条件差,致使中国在非投资成本增大。2、非洲国家的经济仍受前宗主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左右,其资源仍为这些国家所控制,如欧美的大公司仍垄断着该地区石油等战略资源,使中国面临严峻的竞争。特别是近来美国调整对非洲的经济政策,这无疑增加了中国在非投资的难度。3、一些非洲国家近年来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及连年自然灾害,再加上西方国家对非洲的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等原因,致使非洲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外债负担严重,支付能力低,给中国对非投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4、非洲多数国家市场狭小、购买力低且各国间贸易壁垒仍然存在,这些因素也都给中国对非投资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主观因素l、对投资领域与目标市场的可行性论证不够深入。提供的项目以无偿援助性、贸易性和加工性为主,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分散性和短期行为,多数项目的投资规模偏小,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因而效益不够明显。2、现在的境外投资统计系统不包括中国境外金融机构及港澳地区对境外的投资。商务部、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外汇管理局、海关都有基于各自业务的统计,数字不尽一致。有必要建立新的境外投资统计系统,以期在统计口径、方法上与国际统计惯例接轨嘲。3、来自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90 年代以前,中国的对非投资主体主要是国营企业,即由国家出资,国有企业承担援建项目。进入 90 年代之后,随着民营和私营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它们开始走出国门,并以其产权制度变革作为基础,经营方式从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产品经营逐渐向品牌经营,甚至资本经营转变。民营与私营企业挟其经营体制上的优势,与国有企业在非洲市场一比高低,中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成为中国开拓非洲市场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在产业导向、投资规模、经济布局等方面国家调控力度有限,项目的投资主体缺乏跨国投资经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致使中国企业在市场开拓时压价竞标和削价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和信誉损失。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国家在宏观管理上力度不够。因此,深化经济和外经贸体制改革,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与关键。事实上,这也是国内市场状况在国外市场上的部分反映。在现有情况下对涉非国有中资企业完备审批手续,进一步加强监管,是完全必 要的,它涉及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商务部所确立的监管模式如不再进行外汇风险审查 ;300 万美元对外投资项目报当地有关部门审批即可;允许各种所有制的企业购汇开展境外投资,企业免交汇回利润保证金等项措施已经在 10 多个省市进行试点,这无疑为国有企业的境外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事实上,现存的中国对非投资主体所呈现出的国有、民营和私营三分天下格局,既是一种客观情况,也是符合目前对非经贸工作需要的。鉴此,积极引导并正确规范中国在非投资的企业行为 ,做好在非洲投资的总体规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国有中资企业以其资金、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齐备的人力资源能力,适宜在非洲进行农业和资源矿产类投资与开发,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取决于其今后 5 年国民经济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情况。作为被国际社会广泛看好的重要经济体,中国可望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第四引擎”。基于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 ,以及非洲对投资的需求和投资条件的改善,中国对非投资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当前,应当认真制定中国与非洲重点国家及区域性经贸合作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断研究中非经贸合作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动向,及时诃整相关政策,为中非双方企业开展经贸互利合作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推动更多中国企业到非洲地区开展投资业务和中国新商品进入非洲国家市场 。同时重视从非洲国家的商品进口,逐步缓解中非贸易不平衡现象。三、非洲投资的注意事项(一)政治及政策风险非洲目前仍然是一个总体投资风险较高的地区,有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存在武装冲突,政府机关 的效率低下,腐败极易发生。在经济政策上,缺乏持续的稳定性,通货膨胀率极高,比如津巴布韦,其通货膨胀率达到 10050%。除此之外,部分非洲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投资的行为存在误解或者说是恶意指责,个别国家对我国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劳资纠纷问题较为严重,这将给中国企业非洲投资带来消极的影响。(二)中国企业在非投资的经营风险近几年,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石油铁矿等能源领域,而能源行业的丰厚利润回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在政治经济上对于非洲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非常敏感。中国投资于非洲的这些能源企业主要是采用 BOT 模式,投资数额大,周期性长,企业本身在投资决策时没有充分预估,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不完备,也是导致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损失。除此之外,中非经贸活动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也给非洲当地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使得保护民族工业,抵制外国产品在非洲普遍存在,一些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的廉价商品正在侵入非洲,破环非洲经济发展,因此,大规模的针对中国商品的事件出现过多次。参考文献〔1〕“中国企业在西亚非洲投资状况”调研组.中国企业在西亚非洲直接投资状况考察(J].西亚非洲.2010(9).〔2〕商务部西亚非洲司.中国驻中西非和东南非经商参赞会议汇编[M].2011:10.〔3〕对外贸易合作部关于加强境外企业管理事项的通知,2010 外经贸政发第 229.
文档格式: doc,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