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三
发布时间:2024-05-11 21:05:19浏览次数:3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三90.认知方式的差异:(1)认知差异是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91.智力差异与教育:(1)个体差异:是通过个人与同龄团体稳定的平均的智商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2)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92.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人之智方式没有优劣之分;(2)小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3)通过智力测验能反映出所测项目的现有水平,但不是人的全部;(4)学生的智力各不相同,表现也有早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93.气质差异与教育:(1)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气质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3)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①因势利导;②教育符合学生气质特点;③学习安排,因人而异;④正确认识自己。94.小学生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①注意发展的特点;②知觉发展的特点;③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④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95.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1)认知发展的机制:①图式;②同化和顺应;③平衡。(2)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 岁;②前运算阶段:2-7 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96.不同个体的智力差异: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意识智能、自然智能。97.智力发展离散程度:女性智力发展均衡,男性离散度大;男性善于抽象思维,女性善于形象思维。98.《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生健康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领域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99.小学生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1)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2)预防传染病的环节;(3)小学生中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100.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1)1-3 年级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内容:①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教育事故;②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故;③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④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2)4-6 年级的安全教育重点内容:①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②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③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④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⑤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3)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①制度化、规范化要求;②经常化、长期化要求;③家庭化、社会化要求。10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1)由对学习过程、学习形式、及学习活动的外部特征感兴趣,逐步发展到对学习内容的内在感兴趣;(2)由于不分划、不稳定的学习兴趣到初步分化的学习兴趣;(3)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4)游戏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后这种作用逐步减低。102.促进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的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表扬;(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5)发挥家长作用;(6)分层渐进;(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103.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指导:(1)预习的作用;(2)听课方法的指导;(3)复习方法的指导;(4)对作业方法的指导。104.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赞扬;(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105.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1)制定学习计划;(2)科学运筹时间;(3)学会阅读;(4)学会观察;(5)学会记忆;(6)学会独立思考;(7)建立学科学习程序;(8)选择学习环境;(9)课堂学法;(10)指导学生解决问题。106.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 U 型曲线(2)学习动机的培养:①学习动机培养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②设置目标;③设置榜样;④培养学习兴趣;⑤激发学习需要;⑥注意归隐倾向。(3)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107.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108.小学道德发展的特点:①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知的能力;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③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109.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11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 岁)②权
威阶段(6~8 岁);③可逆性阶段(8~10 岁);④公正阶段(10~12 岁)111.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 种道德水平、6 个阶段):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杜威和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观点:①道德发展的核心是认知;②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主要运用道德两难法,这也是论证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112.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阶段。113.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2)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3)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是知—情—意—行。(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5)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6)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的过程。(7)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114.小学德育原则: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性原则;③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⑥知行统一原则;⑦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⑧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原则。115.小学德育的途径:①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②课外、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少先队活动;⑤班主任工作;⑥班会、校会、周会、晨会。116.小学德育的方法:①说服教育法;②榜样示范法;③指导实践法;④陶冶教育法;⑤品德评价法;⑥利用群体约定;⑦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117.小学德育的目标:①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与道德评价能力;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118.小学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119.小学德育的意义:①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条件与保障;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120.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①面向全体;②坚持学生主体;③个别对的;④坚持发展为主;⑤尊重学生;⑥整体性发展原则121.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④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⑤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⑥开展小组辅导;⑦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122.常用心理辅导方法:①强化法;②代币奖励法;③行为塑造法;④示范法;⑤暂时隔离法;⑥自我控制法;⑦惩罚法。12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①多动症;②焦虑症;③学习困难综合症;④强迫症;⑤厌学症。124.心理评估方法:①会谈法(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②观察法(项目验核法、评定量表、轶事记录);③自述法;④调查法;⑤心理测验法。125.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标准):①自我安全感;②对自己能力做出适度评价;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有限发挥个性;⑩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126.班级及其地位和作用:班级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环境。127.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7 世纪第一次在其《大教学论》当中对班级管理制是进行了系统论证,19 世纪得到普遍应用。我国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结构的特点:不是孤立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班级结构具有多元性;构成班级的元素是互动的。128.班级的教育意义:①培养集体意识、思想品德;②培养交往能力;③满足学生多种需要;④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129.班集体的特征:社会群体、共同活动体系、人际关系系统、社会心理共同体。130.班集体的构成要素:共同目标、组织结构、共同准则、心理氛围。131.班集体发展阶段:形成、合作、巩固成熟。132.班集体建设的条件:目标机制(确定班级目标);领导机制(建立班干队伍);约束机制(建立规则秩序);运行机制(组织多样活动);凝聚机制(培养舆论班风);管理机制(实行民主管理)。13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社会化;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促进个性和谐发展。134.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135.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136.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①加强管理引导;②营造氛围,创造机会,满足需求;③发挥核心人物作用;④因群处理;⑤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137.班级管理及其模式:(1)班级管理的概念:根据、采用、带领、进行、实现的活动;(2)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3)对象是各种资源:人、事、物、时空、环境;(4)手段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5)实现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班级管理。138.班级管理的功能: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个性化功能。139.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①教师角色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过度;②教师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③教师管理的过渡: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④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加和提高。140.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141.班级管理的任务:直接任务、根本任务、具体任务。142.班级管理的内容:教学管理、活动管理、德育管理、体卫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情感管理、财物管理、信息管理。143.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144.班级的个体化功能:①提供归属等机会,满足需求;②提供多领域发展条件;③发现缺陷,及时诊断;④为矫正提供支持性环境。145.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146.班级管理原则:①方向性原则;②全面管理原则;③自主参与原则;④教管结合原则;⑤全员激励原则;⑥平行管理原则。147.班级管理理论:①集体教育理论(马卡连柯); ②自我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 ③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治(陶行知)。148.班规:班级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具有科学性、稳定性、群众性和严肃性的特点。149.班规的制定:①明确必要性;②头脑风暴;③归纳概括;④逐条表决;⑤醒目张贴;⑥不断完善。150.班规的执行:①全体学生熟悉;②教师以身作则;③家长熟悉;④处理坚决且一致;⑤多奖少罚;⑥课上犯错课后处理。151.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个性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152.班级文化的构成:显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隐性的(观念文化和心理文化)153.班级文化的培育与发展:①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形成班级的观念文化;②建立健全班规,发展制度文化;③优化物质环境,赋予物质环境文化内涵;④引导学生行为,树立班级形象。154.班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冲击性和紧迫性的特点。155.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①人际分歧;②财物丢失;③家庭变故;④暴力冲突;⑤顶撞教师;⑥恶作剧;⑦意外伤害;⑧校外伤害;⑨自然灾害。156.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①学生因素;②教师的教育失策;③环境因素。157.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①沉着冷静;②机智果断;③公平民主;④善于总结。158.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①善于观察,注重预感;②搜集事实,分析隐藏因素;③采取行动,保持弹性。159.班级活动的原则:教育性、实践性、针对性、多样性。160.设计要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阶段特性、联系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自主精神。161.建立现代管理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162.班主任在学校中的地位:骨干、排头兵。163.小学班主任的作用:①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②学校工作的实施者;③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④心理健康的主力军;⑤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力量。删除修改164.班主任的职责: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活动、关注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资源。165.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做好个别教育工作;④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⑤做好学生素质的评定;⑥做好班主任计划与总结。删除修改166.少先队诞生于 1924 年;1953 年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67.少先队的基本特征:儿童性、群众性、教育性、自主性、政治性。168.少先队性质: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服务性与自主性的统一。169.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德育、科学、劳动、体美。170.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队会、阵地活动、礼仪活动、社会实践、夏令营。
171.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少先队活动基本原则: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172.少先队辅导员的作用、职责:引领者、服务者、组织者、营造者、维护者。删除修改173.辅导员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实践素质。174.小学各科教学目标的设计:(1)目标设计的要求:①考虑全面,富有层次;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③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2)表述明确,具备弹性:①目标具体;②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可能性。(3)切实可行,便于实施:最近发展区内;重难点突出。(4)表现性目标的陈述:主要用于复杂的智力性活动或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