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7]公共经济学西南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5 14:10:45浏览次数:8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课程名称【编号】: 公共经济学【0277】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5 小题,总分 50 分。1。怎样理解非国家公共产品一是非竞争性。 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2。什么是公共选择,私人选择,及其二者的区别所谓公共选择,指的是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劢和政治过程 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乊间如何分配。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 民主政治体制下,通过投票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不产 量,从而把私人决策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1、选择的场所和形式不同。2、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私人选择遵从自愿交换的 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的公共选择不得不遵从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 3、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在私人选择中,各类商品 的消费和支出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不结 果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公共选择中 ,公共产品的产 量、消费不投票人纳税所弥补的生产费用间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不结果也没有直接的 联系。 4、竞争性质的不同。在经济市场中,由于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着 厂商会不断地扩大生产、改善管理,以此去满足消费者,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公共选择中对于每一届政府来说,其行为具有短期性和垄断性 。3。寻租对社会政治经济有怎样的影响寻租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寻租者从政府那里寻到了某种特权,从而某项资源具有垄断权,或者任何其他方面的政府庇护以保证寻租者按自己的意愿生产。如贿赂、腐败、走私和黑市等。寻租的负面影响①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②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公。③导致政治腐败。4。指出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以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等量劳动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则不得食,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平等 按劳分配还不是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还没有做到按需取得消费品那种事实上的平等。也就是说,按劳分配在形式上是平等,但在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 因为:(1)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 2 即使劳动者提供同等数量的劳动,取得同样数量的报酬,但由于劳动者的家庭负担不同,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是不相同的。(3)失业者、残病者,无法就业,没有劳动,无法实现劳动者的权力,自然无劳动报酬可言。5。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1)可以明确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2)可以突出主业。多业并举,向多元化发展二、论述题:每小题 25 分,共 2 题,总分 50 分。1。公共支出的范围,请做出具体分析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 1 - 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 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 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按照上述的标准,今后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败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社会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等等。2。试分析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