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民间文学大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8 15:07:22浏览次数:52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课程名称【编号】:民间文学【000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考生在答题时,请从下面的四道题中选择三道题,其中一、二题必答,三、四题选择一道作答。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楚,语言流畅,看懂题意后再作答。)一、名词解释题(每题 2 分,共计 20 分)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2、民间曲艺民间曲艺是人民口头说唱文学的总称,因此又叫民间说唱。曲艺和劳动人民关系最密切。它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劳动人民最喜欢它,曲艺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表演的艺术,又是表演的艺术。曲艺的道具、乐器简单,只需一块醒木、两块竹板、几件弦乐器和一面小鼓而已。因此曲艺适合深入乡村街道,为广大的基层群众服务。3、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4、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5、梅葛“梅葛”是彝族的一部长篇史诗,是彝族人民口耳相传的文化经典,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口承文化的瑰丽珍品和典型代表。“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意为“唱述过去的事”,因以唱述为特点,“梅葛”又是调子的名称。- 1 -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梅葛”概括了彝族古代历史发展、彝族先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轮廓,展示了古代彝族先民的恋爱、婚事、丧葬等奇异的风俗习惯,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6、互渗律互渗即相互作用和影响,浅显地说,像日常所谓“情景交融”或中国古典哲学术语“天人合一”。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在认识问题时,很容易产生神秘化倾向,因为它很重视精神领会、切己体验和放弃彻底思考。如《传习录》曾记载王阳明有次游玩时,曾指着岩中花树对友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种“心外无物”的观念深入发展下去,容易走向神秘论和导致疏懒的学风,而它进入民间后,和迷信思维合拍也自是在情理之中。7、时政歌时政歌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任务、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8、变异性由于试验条件与试验误差的影响,使各次测定值有所不同,测定值的此种性质,称为变异性。9、幽默笑话幽默笑话是指以一句短语或一个小故事让说话者和听者之间觉得好笑,或是产生幽默感另外一个行动(动作)型的笑话是以动作影响人的视觉及观感,而感到好笑。10、木偶戏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二、简答题(每题 5 分,共计 40 分)1、民间长诗的艺术性。答: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 四、语言美是诗歌的跳动的音符 五、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 六、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 2 -
2、中国四大传说的艺术结构特点。答:“四大传说”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内涵的多重性、思想的人民性、风骨的民族性五个方面。一般来说,这些特征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共有,但它们在“四大传说”中却表现的特别强烈和突出,有其他作品所不及处。3、民间故事的艺术主题。答: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世俗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4、什么是 AT 分类法?答 : AT 分 类 法 是 国 际 上 通 用 的 故 事 情 节 类 型 分 析 法 。 1910 年 , 芬 兰 的 阿 尔 奈(Aarne,Anitti A.)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 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由五大部分组成: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5、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答: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统一的整体。民间文学的产生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家文学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民间文学还为作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家创作时运用的体裁,许多都是直接脱胎于远古时代的歌谣和民间传说等。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第一,二者创作(形成)过程不同。第二,民间文学的流传比作家文学有较强的地域性。第三,传承方式与传承结果不同。总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依托,统一而不可分割。6、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答: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 3 -
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7、史诗的叙事特性。答:1.以某个英雄为中心,通常是在军事、民族或宗教的重要人物,甚至是半人半神;2.庞大的背景设定,广阔无边的地理环境,包含的许多国家,世界或宇宙;3.英勇的战斗或勇敢的行为;4.故事中出现神、天使、魔鬼等神灵;5.持久的旅程,而且通常充满异国情调;6.诗人保有客观性;7.传统史诗的题材多为大众所知的传统故事,使观众能立即进入故事情节而不至于感到迷惑。8、歇后语中的人物形象类型答: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因为这种人物形象不因表意鲜明,而且适于作为大众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阐述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答:由于两种体裁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既可以作神话,也可以作民间传说来看待,也就是说民间传说与神话之间具有模糊地带。有不少的民间传说来自神话,这就免不了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同时神话和民间传说都具有解释的叙事功能。当然这两种体裁从创作到流传的诸多环节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 4 -
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结果。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这类神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奇化的结果,因此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二者作用不同:在原始初民那里,神话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在部落遇到血亲复仇,领地纷争时,神话可以起到调解的作用;民间传说则依托着真实的存在而富于遐想,它更多表现出的是文学的审美愉悦性。2、结合中国的儒道释思想,谈谈您对宗教的理解。四、材料分析题(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民间传说之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小说与电影,受到民众的喜爱。从解释学角度,对《孟姜女》之改编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答:以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为例。孟姜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的将士杞梁战死,杞梁之妻不接受齐国侯在郊外吊唁,其中可以看出杞梁之妻是一个比较有理性、守礼法之人,但是并未对她的悲伤加以描写。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但是过了两百年左右,到了战国中期,《檀弓》一书中就用“哭之哀”三个字对她的悲伤加以渲染。战国以后,西汉前期,孟姜女的故事中心在于表现她的哀歌痛哭。到了西汉后期,故事的中心又从悲歌转变为“崩城”。第一个叙述崩城故事的人事刘向,他的《说苑》和《列女传》都对此有相关描述。东汉末年,蔡邕在《琴操》中说“杞梁妻叹”这一琴曲是杞梁妻本人所作。西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杞梁妻哭倒的城是杞都城,但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却认为是莒城。总而言之,东汉末期至六朝末,四百余年的时间中,“崩城”一直是孟姜女故事的中心。到了唐末,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诗僧贯休《杞梁妻》一诗中将杞梁说成是秦朝人,而且被派往长城脚下修筑长城,最后劳累致死,尸骨被筑入城墙。杞梁妻前往长城寻找丈夫,一哭二城崩,二号而其夫骸骨出。至此,杞梁妻故事中心从“哭夫崩城”转变为“旷妇怀征夫”。到了南宋,孙奭的《孟子疏》中首次提到杞梁妻名唤孟姜。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由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可以发现:民间文学的变,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的差异而产生的,众多异文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流传中产生的。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风- 5 -
俗习惯千差万别,民间文学的传播者只有对人物、背景、故事等做出适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各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时代的流转,人们的生活方式会由于改朝换代、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改变,审美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差异, 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自然会被掺杂入上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而发生变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中加入了时代的元素,顺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丰满,流传至今。-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