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发布时间:2024-01-17 09:01:16浏览次数:31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FAQ(三)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一、请问蒙田的散文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什么贡献?答:1、开创近代散文的新文体“随笔”。2、对全世界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其名声可与彼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并列。二、请问《十日谈》的主题是什么?答:反对禁欲主义,宣传人文主义。同情女性,歌颂爱情是第一主题;抨击教会,揭露僧侣是第二主题。三、结合实例说明《十日谈》的艺术特色。答:1、首先指它的“框形结构”。1)第一指它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连贯性。先写十个青年男女为了逃避佛罗伦萨的瘟疫结伴去郊居暂住,再写居住的环境,再写十个人一天的活动,上午玩,中午休息,下午才讲故事,讲故事前先选当天的“王”,由他(她)指定当天故事的主题及讲故事者的次序,再开始讲故事当天晚上,再选次日的“王”,于是第二天的故事开始。这三男七女住了十四天,讲了十天故事,第十五天一齐回城,一百个故事就用这样的方法联结起来,这就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连贯性。2)第二指它的十天故事主题的分类一一分明。这是由当天的“王”规定的,第一天不限主题,第二天的主题是“逢凶化吉”,第三天是“如愿以偿”,第四天是“结局不幸的恋爱”,第五天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第六天是“急中生智”,第七天是妻子欺骗丈夫的故事,第八天是男女相互捉弄的故事,第九天不限主题,第十天是恋爱方面或其他方面可歌可泣的行为。三男七女的大故事下面套一百个故事,一百个故事各有主题统帅,所以小说的“框形结构”很有特色。2、第二个艺术特色是纯粹讲故事。
“人家怎样说,我就怎样写下来”(跋)。“只是平铺直叙,不敢有丝毫卖弄”(第四天故事开首语),故事要“完整”(第四天故事开首语)。3、第三个特色是每篇有“题要”和“引子”。“题要”是先写出故事梗概,作者说读者可先看“题要”,如果不合口味,可以跳过去看下面另一个故事。讲故事人讲故事前又有“开场白”,或议论一个问题,或点明故事主题,这些都是引子,把故事引进来。讲故事而篇篇有“题要”,有“引子”,这又形成《十日谈》的一个特色。4、第四个艺术特色是短小精悍。一百个故事中最短者千字左右(第一天故事九),万字以下的约八十七篇。也不是越短的越好,一两千字的,两三千字的,占了不少篇幅,往往不象小说,无什么情节,只是一些机智的对话、笑话。有 50 个左右的故事是写得又紧凑又有喜剧性主次人物又栩栩如生的,这 50 个故事大都在五千字上下,称得上短小精悍,长故事多半是写外国的、历史的、民间传说的,多半是每一天第十个故事,最长者一万五千字(第八天故事七),而那 50 个故事都是写佛罗伦萨的现实生活。5、第五个艺术特色是用意大利文写成,用散文写成。它冲破了拉丁文的束缚,冲破了韵文的束缚。“这些故事我是用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的,而且写的还是散文。”(第四天故事开头)。《十日谈》具有跨国的巨大影响,到 18 世纪,至少有意、法、英、德 20 种以上的仿作。它除了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仿作太多,束缚住西方短篇小说四五百年的发展,直到 19 世纪浪漫主义短篇小说起来才摆脱之。四、简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成就。答:1、剧情集中。2、喜剧性:首先情节有喜剧性,其次角色有喜剧性。3、对女主角的塑造十分成功。五、莎翁戏剧与中国戏曲之间有何异同点?
答:1、共同点1)多写“情”字;2)多为“直叙式”结构;3)都是诗剧;4)都充分利用舞台的假定性,如两面旗象征不同军队,插块牌子就是一座山;5)都用角色台词说明时空转换;6)“重头戏”与“过场戏”结合,“有戏则长,无戏则短”;7)都有角色“旁白”(中国戏曲是“打背拱”);8)都有歌舞与开打场面;9)都取材于史书;10)都由次要角色出场用诗介绍剧情,也由次要角色用诗收场。2、不同点1)莎剧的诗基本上不入乐,中国戏曲的诗必入乐。莎剧既有“有韵诗”也有大量“无韵诗”,中国戏曲的诗全是“有韵诗”。莎剧的诗格律宽,中国戏曲诗格律严。莎剧的散文台词多出自下层脚色之口,不占主位,中国戏曲的散文台词即“白”,与曲相比,只占客位,故曰“宾白”。2)中国戏曲的台词(唱词)创造舞台的功能比莎剧更加突出。3)莎剧是冲突的艺术、危机的艺术,重在写“冲突”,写“危机”,这与中国戏曲尤其是明清传奇只是慢慢写来,从情节过渡到冲突,先平淡后紧张,逐步发展的安排是不同的。4)在借鉴前人素材方面,中国戏曲家注重的是人物加工,尤其重在刻划人物的心理,亦即充分发挥“曲”的艺术表现力。而莎翁重在增加线索、角色、戏剧性场面等。5)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中国小说是中国戏曲之母。中国小说不仅为中国戏曲提供了素材,而且提供了编剧法。莎翁极少向小说学习编剧法,因为西方自有丰富的编剧法。
六、试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之间的异同。答:1、都有极强控诉力量哈说丹麦是所监狱,世界是所大监狱。窦娥临刑前也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都诅咒到了。其控诉力量不减哈之台词。2、谴责改嫁哈谴责母亲改嫁给小叔子,是儿子谴责母亲,这谴责是对的。窦娥谴责蔡婆婆要改嫁给张驴儿之父,“婆婆也,你岂不知羞!”是媳妇谴责婆婆,这谴责也是对的。3、错中错克劳狄斯想毒死哈,却毒死了王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却毒死了父亲。第四,鬼魂出现,都是受害者之鬼,都是要求亲人为自己复仇。窦娥之鬼请父亲窦天章为她复仇,老王之鬼命儿子哈为他复仇。二剧有本质不同,但艺术构思有相似之处,这异中之同是大可研究的。七、《堂·吉诃德》有哪些艺术上的贡献?答小说的艺术贡献在于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人物和开创了近代长篇小说的新形式,作者之所以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功,和作者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分不开。1、继承了骑士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是许多骑士小说都有的,只不过作者作了反写,骑士小说里的英雄几乎战无不胜,主人公却几乎每战必败。骑士小说里的英雄往往有灵丹妙药,主人公所炮制的神油喝下去却呕吐得不亦乐乎。骑士小说里的英雄都有神奇的骏马,主人公那匹马却瘦得可怜。骑士的意中人都是美人,主人公的意中人却是胸口长黑毛的杀猪村姑。骑士失恋时就折磨自己,以表示对美人的忠诚,主人公失恋时就脱光裤子在山上倒竖蜻蜓。这“反写”便是创新。2、借鉴了荷马、维吉尔,使反写具有逼真性。作者说荷马与维吉尔很擅于塑造人物,“他们描写的不是真人真事,而是想像的当然必然的事物”
(中译本上册 201 页),又说“凭空捏造越逼真越好,越有或然性和可能性就越有趣味。要作品完美全靠逼真摹仿”(中译本上册 433 页)。古希腊罗马的经典作家教会作者写虚构人物的秘诀想像要逼真。主人公斗风车、斗狮子是凭空捏造的,现实生活不可能发生的,但作者写来十分逼真,这就使人物有了真实感。3、借鉴了古希腊戏剧和民间戏剧。小说把古希腊喜剧的滑稽与悲剧的严肃因素揉合在一起,作者说:“在一出精心结构的戏里,诙谐的部分使观众娱乐,严肃的部分给他教益。”(中译本上册 439 页)。作者还指出,在民间喜剧中,“扮演傻瓜的决不是傻瓜”,而是“最聪明的角色”(中译本下册 29 页)。由于作者受民间喜剧的启发,大胆地把古希腊对立的戏剧形式合二为一,跳出小说的范畴,向妹妹艺术借鉴塑造人物的经验,所以能塑造出主人公这个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的形象。4、借鉴了《圣经》。作者盛赞《圣经》写人物的本领(中译本上册 4 4 5 页)。《圣经》中的耶稣是最大的悲剧形象,他要救世人,反被钉十字架,兵士们打他,路人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戏弄他,和他同钉十字架的两个强盗讥笑他。作者写主人公的悲剧时,有可能受到《圣经》塑造耶稣的启发。第五,借鉴了传统文学的对比法,用“第二号人物”桑科对比主人公,从外形上、坐骑上、语言上、气质上、心理上、性格上均为此。由于作者擅于继承传统,又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去,使成功地找到了表现性格的形式,塑造出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典型人物来。八、《堂·吉诃德》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答:1、“一条绳子”“一条绳子”结构的老祖宗是《奥德赛》,骑士小说沿袭其传统。作者把所有故事都挂在主人公身上,就是“一条绳子”结构,2、在长篇中穿插短篇。在长篇中穿插短篇也是古典长篇小说的传统,古罗马阿普列尤斯(公元 125——二世纪末)的《金驴记》就穿插了五个故事。小说穿插了 7 个故事,就是长篇中穿插短篇的结构。
3、塞万提斯的创新1)从下册第 44 章开始,作者同时写了堂·吉诃德和桑科·潘沙两条线索,若干章写主人公,若干章写侍从。桑科当“海岛”总督那几章十分独立,只写他不写主人公,使陪衬人物上升为独立人物,只用书信把二人加以联系。这就打破了“一条绳子”结构,变单线结构为双线结构,这就是创新。2)作者越写到后来,越有意识抛弃了“穿插”的写法,使小说变得集中。他说在第二部里“不论故事牵搭得上,牵搭不上,一概不再穿插,只写应有的事。”这就是创新。九、《堂·吉诃德》与《西游记》在艺术创作上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答:1、相似处:1)在结构上,二者都是“路上小说”,都是“一条绳子”结构,唐僧师徒四人及一匹白马是上西天取经,堂·吉诃德与侍从桑科·潘沙三次出门是周游世界去打抱不平,两部小说都是写人物沿途的经历,都以堂·吉诃德、唐僧为主人公,把许多故事挂在他俩人身上,也都强调师徒主仆感情的融洽。唐僧给了徒弟们不少教训,堂·吉诃德也给了桑科不少教训。唐僧爱徒弟,堂·吉诃德也爱桑科,徒弟们有时会捉弄嘲笑师父,但心中是敬他的,桑科对堂·吉诃德亦如此。堂吉诃德代表理想主义,唐僧亦然。桑科讲实际猪八戒亦然。2)二者都有宗教色彩,《堂·吉诃德》宣扬基督教,《西游》是道佛合流。3)情节构思也有一致性,都是一路降魔斩怪。4)在具体情节上也有惊人的相似性,唐僧叫猪八戒去巡山,猪八戒有气,先睡一觉,然后演习回去如何骗师父,先把三块石头当唐僧、沙僧、行者,又编好台词,自以为万无一失。《堂·吉诃德》写主人公叫桑科进城送信给心上人杜尔西尼亚,桑科也不愿去,也想法骗主人公,也自编台词,也先行表演一番。你看,二人都懒,都不愿干差使,都有怨气,都要欺骗师父(主人),都是自问自答,作出欺骗的决定,都把欺骗过程表演一番,都要达到欺骗目的,不仅情节相似,连人物神态、口吻都十分相似。2、不同点:1)《堂·吉诃德》写的是主人公主观上的“魔怪”,《西游》写的是客观上的“魔怪”。
2)在塑造性格方面,塞万提斯是把美德集中到一个人物堂·吉诃德身上,吴承恩是把美德分开到两个人物身上。3)《堂· 吉诃德》是喜剧加悲剧,主人公主要是悲剧人物,《西游记》纯粹是喜剧,堂·吉诃德忧郁而死而唐僧得成正果。《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了不起的真正的“大团圆”小说。因为美好的结局是由师徒四人奋斗得来的。堂·吉诃德说:天国是要努力进入的,经过努力的人便得着了,《西游记》验证了他的话,结尾十分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