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兽医公共卫生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2 10:07:18浏览次数:54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动物医学 课程名称【编号】:兽医公共卫生学【1013】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简述题(选作 2 题,12.5 分/题,共 25 分)1.人兽共患病的分类及主要代表?答:(1)按病原体的种类分类:病毒病:接触性传染的病毒病、虫媒性传染的病毒病、朊病毒病等;细菌病:革兰氏阴性细菌病、革兰氏阳性细菌病、放线菌目细菌病、螺旋体病等 衣原体病:如鹦鹉热;立克次体病:如 Q 热;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真菌病:如念珠菌病、皮肤真菌病、曲霉菌病等;寄生虫病:如原虫病(弓形虫病)、蠕虫病(包括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等。 ( 2)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 :以动物为主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主要是动物,通常在动物之间传播,偶尔感染人类。人感染后往往成为病原体传播的生物学终端,失去继续传播的机会。如棘球蚴病、旋毛虫病、马脑炎等。 以人为主的(人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储存宿主是人,通常在人间传播,偶尔感染动物。动物感染后往往成为病原体传播的生物学终端,失去继续传播的机会。如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结核病等。 人兽并重的(互源性)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都是其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在自然条件下,病原体可以在人间、动物间及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染,人和动物互为传染源。如炭疽、日本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真性人兽共患病:类疾病必须以动物和人分别作为病原体的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缺一不可,又称真性周生性人兽共患病。如猪带绦虫病及猪囊尾蚴病,牛带绦虫病及牛囊尾蚴病等。 (3)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类:直接人兽共患病:指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通过媒介物或媒介昆虫机械性传递)而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本身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增殖,也没有经过必要的发育阶段。主要感染途径是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这类人兽共患病主要包括全部细菌病,大部分病毒病,部分原虫病,少部分线虫病等。如狂犬病、炭疽、结核病、布鲁菌病、钧端螺旋体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等。 周生性(循环性)人兽共患病: 指病原体为完成其生活史需要有两种或多种脊椎动物宿主,但不需要无脊椎动物参与的人兽共患病。其中又分为真性和非真性两种,前者病原体的生活史必- 1 - 须有人类的参与才能完成,如猪带绦虫病(人)和牛带绦虫病(人)及其囊尾蚴病(猪、牛、人);后者病原体的生活史不一定有人类的参与也能完成,人类的参与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棘球绦虫病(犬、狼等)及其棘球蚴病(羊、牛、骆驼等为主,人偶尔感染)。 媒介性(中介性)人兽共患病:指病原体的生活史必须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人兽共患病。无脊推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在其体内完成必要的发育阶段或增殖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传播给另一易感脊椎动物,病原体在其体内继续发育,完成其整个发育过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登革热、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利什曼原虫病等。 腐生性(腐物性)人兽共患病:指病原体的生活史需要至少有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性滋生物或基质(有机腐物、土壤、植物等)才能完成感染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在非动物基质上繁殖或进行一定阶段的发育,然后才能传染给脊椎动物宿生。如肝片吸虫病、钩虫病等。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答: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 以及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形式。(1)时空结构 (2)数量关系结构 (3)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形成与结构 结构功能统一律: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状和功能,一定的结构是一定性状和功能的内在基础,而一定性状和功能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3.兽医公共卫生学?答: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食品安全性、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作用在于:(1)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活环境不受污染中发挥作用;(2)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3)通过动物防疫与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4)通过动物医学试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4.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答:(1)外界环境的改变(以间接影响为主):- 2 - 外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以间接为主,主要是通过宿主生理功能的改变影响微生物菌群失调,定植状态异常,以及微生物生理状态的改变。其中食物和药物为最主要的外界因素。(2)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如胃、结肠切除;胃酸减少;肠蠕动减少或增强;胆汁减少;肠道分泌液减少等均使正常菌群的定植与数量受到影响。(3)免疫抑制疗法同位素辐射和激素疗法等可能引起免疫抑制,造成微生态失调。(4)抗生素的使用在影响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中,抗生素的影响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对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平衡的破坏;B 促进耐药性菌株的增加:细菌耐药性是受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 因子)支配的,抗性因子多为细菌中的质粒 (plasmid,小型环状染色体存在形式) 编码,质粒编码的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宿主菌的繁殖同步地遗传给后代,这种抗性基因也可在同类细菌中传递。在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和选择下(如饲料中加入抗生素或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消化道生境中的耐药性细菌逐渐增加,甚至大部分肠道菌都可能获得耐药性,这样不仅破坏微生态平衡,而且也可能引发严重的流行病和公共卫生问题。C 增加易感生境的敏感性,促进定位转移:例如,人和动物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增加了呼吸道生境的敏感性,促进了肠道菌向呼吸道的定位转移,引起肺部感染。(5)感染自身感染与内源性感染既是微生态失调的原因,也是微生态失调的结果。二、论述题(选作 3 题,25 分/题,共 75 分,)1.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评价指标及卫生学意义? 答: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细菌菌相、菌落总数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寄生虫等。(1)细菌菌相动物性食品的细菌菌相是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之为优势菌种(属、株)。食品在细菌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程度和特征,主要取决于菌相,特别是优势菌种。- 3 - (2)菌落总数与细菌总数a.菌落总数 即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样品处理、培养基及其 pH、培养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使适应这些条件的每一个活菌细胞必须而且只能生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这种计数结果称为该食品的菌落总数。菌落总数的单位为个/g(个/ml,个/cm2)。b.细菌总数 将食品经过适当处理(溶解和稀释),在显微镜下对细菌细胞数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也包括尚未消失的死菌,这种计数结果称为细菌总数。通常以 1g 或 lml 或 lcm2 样品中的 cfu (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来表示。 (3)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 37℃、24h 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我国和许多国家食品的大肠菌群数均以每 100ml(g)检样中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简称 MPN)表示。 (4)致病菌此处所说的致病菌主要是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11 种。我国规定,在食品中不得检出致病菌。(5)寄生虫目前,从食品卫生角度来讲,在食品中不得检出寄生虫虫体和虫卵。食品中细菌数量主要有两方面的食品卫生意义:一方面,食品中含有细菌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食品被污染的程度,对食品卫生质量的评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可根据细菌数量的多少,来预测食品的贮存程度和时间。2.人兽共患病的一般防治措施?- 4 - 答: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为传染源,传播媒介与途径、易感动物和人。其一般性预防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从上述条件入手,杜绝其可能流行的基本条件,防止外来疫病传入,控制、净化、消灭已有的疫病。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完善相关法规 (2)加强出入境和国内动物的检疫(3)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及扑灭(4)搞好动物的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5)消毒杀虫,灭鼠,阻断传播媒介(6)搞好人民卫生素质(7)多学科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4.食源性感染的主要特征?答: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3、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 5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