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镇集体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29 21:08:39浏览次数:3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 开 题 报 告题 目 浅析乡镇集体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专 业 会计学 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22 年 4 月 2 日浅析乡镇集体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通过以会计信息失真的英译“distort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在外国电子资源 Elsevier 数据库中的搜索和查询,没有找到相关的论文和期刊。可见,在国外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中并没有会计信息失真的提法。虽然在国外并没有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但是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状况的现象却是一直存在着的。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大规模研究开始于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爆发的股市危机。当时,由于法制上的不健全,美国的上市公司没有被强制要求做出信息披露,甚至可以不出年报。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者只能盲目投资,而许多上市公司乘机骗取投资者的钱财。这种混乱局面最终导致整个股市的危机。对此,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提供统一规定的会计信息,从此会计信息步入公众化及决策有用性时代。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的研究,在国外文献中的提法多为财务报表舞弊和盈余管理。前者指故意编制传播虚假财务报表,欺骗、误导报表使用者的行为;后者则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是通过对
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涵盖的各种交易和事项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他们本身的缺陷、遗漏和不完备的利用,以获得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信息报告结果。财务报表舞弊则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公然违反和歪曲使用。尽管盈余管理本身并不违反法律、法规,但它造成了与财务报表舞弊相似的影响,也具有危害作用。对于会计信息舞弊,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舞弊的行为与动机方面,强调财务报表舞弊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系统,不可能被完全消除。其治理对策主要是强化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近几年来,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许多国家对于企业会计问题的重视。我们知道,各国最初的准则基本上都是为满足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需求而制定的。由于这些准则不一定符合乡镇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因而不利于促进乡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总体来说,国外的会计界对财务报表舞弊和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深入和透彻。国外关于财务报表舞弊和盈余管理的文献有很多,而且研究方法既有规范的研究方法,也有实证的研究方法。国外会计界的研究内容也涉及了包括动因、识别、防范和对策等许多方面。相对于我国来说,在对会计报表舞弊和盈余管理的研究上,国外的会计界已经研究的比较成熟,在理论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且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深入。相应地,从国内现有资料来看,国外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更多的是一些翻译件。因此,我们认为国内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的对象和数据多以美国为主,缺乏对其他国家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实用性和说服力。(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政府等管理机构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已发表的相关期刊资料分析发现,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方向来分析和把握:第一,会计信息失真发展历史方向。新中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历史并不长。从会计史的角度看,我们可根据国家历史中的典型阶段作如下划分:(1) 1958 年的会计信息失真。当时全国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提出“赶超英美”的口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将许多单位的会计机构撤销或合并,大批会计人员下放劳动,使会计工作无章可循,造成了具有普遍性的严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2)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的会计信息失真。“文化大革命阶段”强调一切服从于政治,出现了否定会计工作的“三年不算帐,钱也跑不到国外”的口号。会计工作出现停滞、瘫痪,会计信息只能凭空捏造,只报喜不报忧,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不计成本。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相当严重。(3)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会计信息失真。在制度的转型时期,由于国有企业性质的演变(变为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经营者权利的日益增大及旧的监督体系、手段的削弱,新的监督机制、手段的尚未建立健全,再加上会计人员地位等原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4)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失真。自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以来,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和复杂,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且愈演愈
烈。近年来,证券市场频频出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财政部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审计署对有出具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质量检查,也发现了许多审计报告严重失实。第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方向。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很多学者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作出了分析和研究。由于篇幅的限制,仅对学术界比较权威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学者主要包括:葛家澍、黄世忠、徐晔、何虹、吴水澎、陈汉文、吴联生、杜兴强、刘峰、谭劲松、刘立国、陈淑芳、仇俊林等。他们对于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观点笔者通过汇总,集中表述如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学科本身存在缺陷;会计政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不足;会计信息有效主体的缺失;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市场机制缺陷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不明晰;会计造假人员心理动机的分析;从具体的企业类型来分析成因等。第三,会计信息失真对策方向。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一样,我国学者在会计信息失真对策的研究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个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进行了阐述,学科不仅涉及会计学、审计学,而且涉及统计学、数学、制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各个学者主要的观点汇总如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人员诚信和道德规范教育;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和刑事处罚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当循序渐进;加强政府审计;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框架等。
二、论文提纲引言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和特点(一) 会计信息失真概念辨析(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成因分析(三) 会计学上的缺陷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三、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一)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层面上的对策(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治理(三)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学上的对策四、结束语参考文献三、参考文献1、蒋志刚:《会计信息失真的判断标准与原因剖析》,财经界,2007,2、王华:《广东审计》,《广东审计》编辑部,1997 年第 2 期,3、李华:《探讨会计信息失真》,中国财经报出版社,1999 年 5 月 6 日,4、刘必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财经界,2007,5、陈琪:《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视角分析》,商业会计,2007
6、陈志萍:《会计信息》,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7、孟凡利,周经昌:《会计信息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年版,8、葛家澎:《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经济技术出版社,1998 年版,9、财政部:《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二号,2002 年,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年 2 月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