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人类与环境

发布时间:2025-02-13 09:02:14浏览次数:8
  人类与环境  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一个由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综合系统。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在地球形成演化的过程中,密度较小的物质逐渐上浮,而密度较高的物质,逐渐下沉,向地心聚集。构成了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三个基本圈带。生物的长期繁衍形成了生物圈。  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和岩石圈、生物圈。  1. 大气圈  厚度大气组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天气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外层800KM 散逸运动 过渡层 热层电离层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中间层55-85KM(了解)平流层20-55KM水汽、杂质含量极少;臭氧量多气温随高度増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对流层低纬 17-18KM中纬 10-12KM高纬 8-9KM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高度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0.6℃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低纬对流旺盛,高纬受热少,对流运动极弱。水汽杂质多且空气对流运动强烈,故天气复杂多变。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最为密切。   2. 水圈   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和地下。    3. 土壤岩石圈     4. 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1.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物质、生产者、多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的一份子,好比一个球队是由球员组成的。  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    2.食物链(网)  生物与生物间因食物和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重点掌握)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包括四部分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大气圈、水圈、有机圈、无机圈  D.大气圈、水圈、土壤圈、食物圈  E.生产圈、消费圈、分解圈、非生命圈『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对生态系统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  B.是生物圈内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C.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  D.构成生物群落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  E.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 性、开放性、自调控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  关于生态平衡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B.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平衡  C.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相对的平衡  D.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E.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平衡『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生态平衡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相对的平衡。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生态的平衡。    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体的缺氧适应、热适应、屏障系统等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的最好例证。    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紫外线、可见光、气温, hormesis 效应  环境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别、评价和充分利用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有利因素,避免或控制不利因素,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     人类不是被动地依赖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是能够发挥其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主动地依赖于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人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反应的基因称之为  A.应答基因  B.环境应答基因  C.等位基因  D.受体基因  E.信号传导基因『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反应的基因即环境应答基因。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关系  B.环境决定和制约人类的关系  C.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D.互为因果的关系   E.无特异关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人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暴露特征与反应  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没有环境的暴露,也就没有相应的效应。  暴露的途径、强度和时间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  1. 暴露途径   许多环境污染物经呼吸道、经口、经皮肤暴露途径进入人体。通常有害物质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  ( 1 )影响总暴露量 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   ( 2 )影响吸收率 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   ( 3 )改变作用靶 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的机制也不同。   2. 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通常指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的量(内剂量)。与机体出现有害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该物质到达机体靶器官或靶组织中的量(效应剂量)。工作实践中通常采用环境外暴露量来反映人体的接触剂量。(外剂量)  量反应 氟化物摄入过多所致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质反应 氟斑牙的发生、中毒死亡的发生率。  3. 暴露时间   绝大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  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要素。  除了暴露时间以外,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还有化学物质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  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1. 人群健康效应谱  体内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病理性的代偿,机体功能失调,严重中毒。    2. 易感人群  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  3.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非遗传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遗传因素包括性别、种族 、 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等有关。  影响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是  A.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  B.吸收量、排出量和蓄积量  C.进入途径、排出方式和作用时间  D.吸收量、排除方式和作用时间  E.生物半减期、排出方式和作用时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影响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包括:摄入量、生物半 减期和作用时间。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  A.生物将环境中不断摄取的低浓度的化学物质,在体内逐渐聚集,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B.某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浓缩,在生物体内含量增加  C.污染物在生物体作用下发生转化  D.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随时间加长,含量增多  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将环境中不断摄取的低浓度的化学物质,在体内逐渐聚集,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人群对环境反应产生的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分布规律是  A.两头大,中间小  B.两头小,中间大  C.最强效应的比例大  D.最弱效应的比例大  E.最强和最弱效应的比例几乎相等『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人群对环境反应产生的健康效应谱,最强的危害、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  环境污染与健康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慢性危害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 1 )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等。   ( 2 )工业废气、废水或事故性泄漏等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2.慢性危害 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逐渐积累,物质或功能蓄积是产生慢性危害的根本原因。  ( 1 )非特异性危害:生理功能、免疫功能下降;   ( 2 )引起慢性疾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 3 )持续性蓄积危害:一类是铅、镉、汞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另一类是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 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致癌、致畸危害  1.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  20 世纪以来,愈来愈多职业和环境暴露的致癌物被确定,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的联系诸多研究者 所证实。因此,肿瘤是一种环境相关性疾病的认识被国内外学者所接受。  IARC 对 989 种化学物根据致癌性分为 4 类,对人可能不致癌(4 类)只有 1 种。类别 物剂举例对人类致癌的( 1 类) (通常根据对人类致癌的强证据)石棉、芥子气、烟草、伽玛射线很可能对人类致癌的( 2A 类) (通常根据对动物致癌的强证据)柴油机废气、太阳灯、紫外线辐射、甲醛可能对人类致癌的( 2B 类) (通常根据来自人的可取证据,但不排除有其他解释)咖啡、苯乙烯、汽油机废气、电焊烟尘、低频磁场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 3 类) (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有限)苏丹红、咖啡因、二甲苯、糖精、安定、有机铅及化合物  (1)空气污染与肺癌:长期暴露 NOx、SO2和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机动车尾气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2)水污染与肿瘤: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  2.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放射性污染诱发出生胎儿小头畸形,先天性水俣病、反应停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DCs 是指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目前认为 EDCs 与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某些癌症(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的发生发展有关。如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双酚类化合物、重金属等。  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为  A.低浓度长期作用  B.对机体危害的复杂性  C.作用广泛性和途径多样性  D.污染物的多变性和综合作用  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A、B、C、D 所述内容都是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所以,答案是 E。  下列哪项非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  A.DDT  B.多氯联苯  C.氮氧化物  D.铅  E.镉『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氮氧化物对人体主要是刺激作用。  不属于环境污染特异性损害的是  A.致癌作用  B.致敏作用  C.致畸作用  D.急性中毒  E.降低人群免疫力『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降低人群免疫力是环境污染的非特异性损害作用。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