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中国文化概论》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6 13:11:33浏览次数:46
0118《中国文化概论》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中国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介绍分析,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心和思考,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1)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2)题型说明 题型一: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题型二:简答题 (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题型三: 综合论述题 (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复习重点内容绪论**文化的本质人化和化人文化并不是某个物体或实体,它不是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单独存在的“实在物”,也不是作为一些人的专业或职业的某个固定活动领域、某种特定的活动方式。文化是在人的一切思想、情感、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包含并显现出来的特征、属性和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其中包含并1 ⑶ 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即司马谈所说的“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⑷ 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归规范。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上面⑶⑷在汉代被概括为“三纲五常”,维护三纲五常,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特征。⑸ 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倡圣王之治,即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后来这一思想被概括为“内圣外王”。⑹ 助人君明教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隐遁。以上这些综合在一起,就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独具的学派特征。**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1、性善说(人性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又有进一步发展。孟子主要探讨“仁”的可能性。孟子将仁义并称,明显提高了义的重要性;孟子讲的心与性,是指善心和善性。尽心、知性是保持和发展善心、善性。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人心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叫良知、良能。孟子的心性修养论:修养先天善端的方法是,注重自我内在修养,注重主观能动性,“修身”、“养性”;寡欲、思诚;养“浩然之气”。评价:孟子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强调以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立命,“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人格价值及其所负载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但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意识的作用,专于内心追求。2、仁政说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说。人人有善端,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不忍之心,“乍见孺子入井”,国君亦有,推而广之,用到行政措施中去,关心百姓疾苦,那么天下就归顺之,此即“仁政”。10 仁政说的核心是“民贵君轻”论。它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把“民”放在国家和国君之上,是社会第一位的,因为无民,便无国家,无君。仁政的措施 在政治上,重视人的价值,施行“王道”,反对滥用刑罚,这当然还是一种以德为主的道德政治。在军事上,反对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主张以德服人。他认为仁政与暴政的分野,在于是“以德服人”还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在经济上,主张“薄其赋税”和“制民之产”。所谓“薄其赋税”就是统治者征收赋税要适当,不要横征暴敛。所谓“制民之产”,就是让民有恒产,具体办法是实行井田制。在教育上,主张道德教育,以明人伦物理。“谨(注重)庠序(古代的乡学)之教,申(申明,强调)之以孝悌之义”。3、义利之辨孟子认为“利”是社会混乱的总根源,讲利必害义。评价:积极方面,培养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事业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表现了民族气节,也造就了国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化心理。消极方面,压抑了个人的要求和欲望,使生存追求与道德完善呈不平衡发展。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最重要的发展就是把孔子的“仁”学引向内心,更注意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向内用力,从而使儒学表现出强烈的内倾性。第六章 中国古代图腾文化**掌握凤凰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观念和象征意义,了解由图腾观念决定的生命一体化倾向在先秦11 文学中的表现。作为一种物象,凤凰的象征意义有以下几种:(1)上古时期,凤是先民的图腾,是由玄鸟演化而来。(2)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出现表示天下太平,或作盛世的象征。(3)品格俊杰、志向高远的象征。第七章 中国传统宗教**重点掌握道教的文化渊源。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相当密切。(1)古代民间巫术。巫是神与人的中介者,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是古代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以为疾病是有鬼附体,需要用巫术加以驱除,由此有符咒驱鬼的法术。(2)原始宗教、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原始时期盛行的自然崇拜和后来形成的鬼神崇拜,成为道教滋生的温床。(3)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主要是《老子》、《庄子》,其次是《列子》和《文子》等书。这些道家学派的学术著作,从东汉后期起,逐渐被神学化,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开始依托于《老子》的学说。(4)汉代阴阳五行化的儒家经学。道教一开始就以儒学的辅助者出现,大量吸收汉代经学思想,早期道教神学都把维护礼教作为头等教戒。(5)佛教对道教也有渗透。寇谦之以后,道教模仿佛教礼仪,建立起祈祷、礼拜、诵经、斋醮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掌握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从六朝至明清,许多作品深受道教的影响。如六朝出现的许多志怪小说,其中不少作品是12 专为道教而作的,《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洞冥记》;有些作品则与道教的思想内容十分密切,如《搜神记》、《后搜神记》等。唐代的传奇小说源于六朝志怪小说,但又有些不同,更倾向于世俗化,内容题材更多样丰富。但是唐代传奇小说仍没有摆脱道教的影响,神鬼怪异的作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它们或者直接运用道教题材,渲染道教神话,或以世俗故事宣传道教思想。例如《古镜记》,小说写一面古代宝镜制妖、显灵、治病的故事,完全与六朝志怪如出一辙,充满着浓厚的道教气味和神怪色彩。又如《枕中记》虽不属于神怪小说之列,但神仙幻化色彩也极为浓厚。“黄粱梦”这一典故,就出于该小说。在众多的元杂剧中,虽然宣传道教思想和道士生活的作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是上品,但它们数量多,在民间流传极广,明清以来.是我国小说兴旺时期,作为道教宣传晶的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也相继出现。其他优秀古典小说,虽然基本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社会世俗风情为题材,但仍留有道教的痕迹。《聊斋志异》与道教鬼神观念有一定联系。《西游记》虽以佛教为题材,但也有较浓的神怪气氛,其中孙悟空形象有明显的道教印记。《东游记》是叙述八仙得道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八仙姓名: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皆出自这部作品。《封神演义》有明显的崇道抑佛倾向,佛教两尊大菩萨普贤、文殊在书中成了元始天尊的弟子;观音菩萨通过改头换面,变为慈航道人,成了元始天尊的玉虚宫十二弟子之一;燃灯佛被拉人道教,称为燃灯道人。作为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神仙魔法与道教教派之间的争斗成了小说的主轴。**佛教四大菩萨与四大名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向民间普及,逐渐形成了汉化佛教所特有的四大菩萨信仰和四大名山。其中文殊菩萨,胜地是五台山;普贤菩萨,胜地为峨眉山;观世音菩萨,胜地为普陀山,地藏菩萨,圣地为安徽九华山。**宋明理学13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合流的产物,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产生于北宋,创始人是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内容包括哲学论和道德论两部分。**掌握佛家理想人格的合理内涵和消极意义(1)空:面对大千世界,心如枯井。一切的一切,在佛教徒们看来,只不过是一场梦幻,根本不存在,即使人自身,依然是幻景中的假象,这种一切皆空的思想是对人生诸种烦恼与痛苦解脱的基点。般若学所要证明的,也正是现实的虚空,因而不值得眷恋。(2)无: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人生无常,诸法唯识,五蕴皆空,惟有真如佛性。既然一切都只不过是因缘的凑合,人们便无从向未来进取。佛教所要解决的正是生活中的矛盾痛苦,使人脱离各种各样的困扰,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清净平和,并且把这种欲在心中的“扼杀”视为发现佛性,了然佛心。(3)合理内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放纵欲望,要合理克制物欲。在逆境中要充满希望,不能绝望。树立豁达人生观。(4)消极意义:佛教所宣扬的空与无,所倡导的追求真如佛性,都带有宗教幻想性。**苏轼《琴诗》表达的佛禅思想观念。《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是苏轼所作的一首“禅言诗”。此诗表层内容是:美妙的琴声不是出于琴弦,也不是出于手指,而是出自人心。诗的深层内容:借儿童式的发问蕴含禅思:“识心见性”。禅宗讲求即心即佛,识心见性。意即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的心性就是佛,要想成佛,不需向身外求,只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一切修行的目的与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认识自性。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4 第八章 中国古代政治、教育与文化**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机构。重点掌握官学的几种形式。掌握国子监的定义。国子监是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其前身叫国子寺,北朝北齐始立,隶属于太常。隋文帝初年正式设立国子寺为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共五学,隋唐以后,基本沿袭此制。1、 宋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并称宋朝四大书院。2、 掌握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知识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核心精神就是要求注意到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2.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经常温习故业,在“温故”的过程中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可以称之为创新第二,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孔子提出温故知新,还涉及到学思之间的关系。要求做到“学而时习之”、学思并重、学思结合,认为学习以后,必须时时温习和练习,才能把所学的东西纯熟巩固;学习还必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来历代教育家阐发了孔子“时习”、“温故”、“学而15 思”的观点,要求教学注重学习过程中复习、练习,在温习中获取新的理解和体会,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3.由博返约博是广博,约是精约。由博返约就是在博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之后归纳起来,得其要领,取其精萃。我国古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博学,又强调用一贯之道去统领驾驭广博的知识。4.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说教之中必含有学,学之中必含有教,教与学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5.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指导他们有所领悟,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受历代教育家所重视。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显著变化1、传统价值观念的变革“重义理轻艺事”的偏见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对工艺技巧重视不够,有时甚至是持否定态度的,所谓“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等等,几千年来充盈于耳目,而“玩物丧志”、“奇技淫巧”的说法本身就充满了贬义。清初杨光先就有“宁可使中夏无好历,不可使中夏有洋人”的言论,直到清末,顽固派仍然坚持上述价值观,系统地排斥西方科技,把空洞的礼义廉耻看得比国家富强还重:“人若不明大义,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社稷。”当中国处于列强包围之中,这种价值观是极其有害的。与小农经济的社会现实相一致的是“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对于“利”的内涵,先秦各家的16 具体解释多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包括物质利益。中国士大夫追求的是“义”,“利”只有符合“义”时才可接受,这是儒家十分强调的。然而儒家虽崇尚“义”,但并没有无视“利”,儒教能经久不衰,也证明它不是太悖人情的。孔子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就是将人们对于利禄的渴求导向了仕途而杜绝了其他途径(如经商),使仕途成了获利的惟一趋向。仕途科举满足了利欲熏心和秉性清廉的两种心理,它把读书、升官与发财三者结合起来了。言义而又得利,士大夫何乐而不为?“贵义贱利”同时还引出对应的道德观“黜奢崇俭”,各家学说都反对奢侈性消费,可以说“贵义贱利”与“黜奢崇俭”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财富与伦理的准则。应当说明,我们不是要否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传统美德,只是强调走向极端的“贵义轻利”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个人执着于这些偏激的价值观无妨,但于整个民族,则极其危险。观念的形成与存在,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现实为基础,并且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明中叶开始的变革,动摇了传统价值观所依托的社会现实,开始影响这些传统的价值观。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则改变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到清代中晚期这种空泛而日益脱离社会现实的价值观开始了彻底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变得讲究实际了。2、传统文化中惟我独尊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被打破,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平等观念开始影响中国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闭目塞听的社会。人们的视线被禁锢于九州之内;对于中国以外世界的认识,基本是茫无所知。本来,早在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曾带来不少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但是,到了 18 世纪,清政府对外推行封闭政策,人为地隔绝中外交往,以致原来传人的西方知识,不但没有得到扩大,反而逐渐为时代所淹没。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人们对17 世界的了解,无知到了惊人的地步。清朝当局长期“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更深层次的根源则是惟我独尊的天朝上国意识。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中国不仅被看成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国家,而且被认为是其他国家的母本和文明之源;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包括西方世界及其人民,则被视为“蛮夷小邦”、“化外之民”,是不知“人伦”、“未开化”的低贱“夷狄”。在这种日见虚妄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支配下,根本不可能有平等的对外交往,更谈不上学习、引进和借鉴外国文化。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屈辱的城下之盟,打破了“天朝上国”的幻境,社会心理由传统的唯我独尊一下子跌人了极度的自卑,从而打破了长期固居自闭的以华夏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体系,转变了传统文化中的夷夏观念,中国人开始艰难而痛苦地自我反省,找出差距,寻求救国救民的自强制夷之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平等观念开始走进中国人的思想。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传统宗法意识的破坏,是现代民主意识的先声,它动摇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3、从西方长技中看到了科学的力量,科学的观念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眼光,认为是“奇技淫巧”而不予理睬。当时一般人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中国社会完全处于闭塞状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再也无法以天朝上国自傲,一些有识之士在事实面前开始承认西方拥有胜过中国的“长技”。他们认为,要有效抵制西方侵略,必须学习西方长技,“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从而艰难地迈出了学习西方科技的第一步。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进步人士认为,英人在战争中能节节取胜,主要是靠船坚炮利。为了战胜敌人,当时学习的西方长技,主要是仿效西洋,造船制炮。到了 19 世纪 50 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认识到西方的长技不仅是船坚炮利,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完整的近代科学体系作为船坚炮利的基18 础,随之掀起了学习引进西方科学知识、翻译西书的浪潮。—些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纷纷和传教士合作,翻译出版了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质矿物学等基础科学著作,而进洋学堂,乃至于出洋留学,一时成为风尚。这不仅把近代科学体系引入了中国,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近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观念带人了中国思想文化,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4、工商业的重要性被人们门重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封建社会,农业是全国人民的衣食之源,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就形成了牢固的农本主义思想,反映到历代封建政府的政策上,就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多大改变。鸦片战争,英国打败中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分析,可以认为是以工商为主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以农为本的封建农业文明的胜利。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人土开始了新的思索。他们虽然尚未摆脱农本主义思想的束缚,但已感到不能忽视商业和工业,甚至提出了“本末兼富”、“农商并重”的新观念。开始意识到要抵抗西方侵略,需要发展近代工商业。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农本思想的一个大突破,标志着农本主义已经动摇,中国社会开始逐渐脱离农业文明,而走上了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艰难历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商品经济开始发展,新式民族工矿业开始建立,正当的对外贸易受到鼓励,而严格的海禁则不攻自破,华民出洋的限制逐渐放宽了。5、新学兴,传统的考据之学渐衰科举取仕是明清统治者控制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利器,功名利禄使天下读书人尽入毂中;而大兴文字狱则迫使读书人远离政治,禁锢思想,对国事不闻不问,而埋头于故纸堆,于是考据训诂之风盛极一时。道光以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尤其是鸦片战争失败,给了士大夫以极大震惊,痛感前此盛极千时的考据学,脱离实际,于国事毫无裨益;而清政府提倡的程朱理学,空谈19 显现出来的“人”(人的生存发展状态、能力、方式和水平等)本身。文化,实质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整个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装备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完善。人类就是这样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生存发展的方式、过程、状态和结果本身,用一个整体性的抽象概念描述出来,给它命一个动词式的名字,就是“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化的创造、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的人。比如玉石,天然的玉石不具有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雕琢,注入了人的技能及观念,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技术和观念,在此过程中,人与玉石的关系就凝结着人的价值取向,都是文化现象,都属文化的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凡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这就是《易·贲卦·象传》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掌握现代文化学界采用的文化四层次说。1、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极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程度和结果,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文化的特征是具有可感性,即它是有形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和表现。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2 性理,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同样严重脱离实际。于是转而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经邦济世,学以致用,既反对繁琐考证,也反对空谈心性,而以学问必施之于政事,有益于世界为依归。为了经邦济世,他们主要致力于国计民生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的探讨,以期求得解决办法。他们著书立说,都有一个明显的出发点,即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国家振兴。与乾嘉时代的古典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学风相比较,道咸时期的学风公开提倡功利主义,注重学问的现实意义。所以王国维在评论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所谓新,就新在经世致用。鸦片战争时期经世学风的兴起,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有紧密联系。他们从挽救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出发,提出了各种改良主张。鸦片战争前,以“兴利除弊”为要旨,鸦片战争后,他们除继续关心事关民生国计的重大政事以外,更加注意富国强兵和抵抗西方侵略,其重点由改革弊政转向了图强御侮。三、重点习题一、多项选择题1.以地域划分文化类型的是( )A.仰韶文化 B.吴越文化 C.红山文化 D.庙堂文化2.墨子学说主要内容包括( )A.兼相爱 B.交相利 C.法不阿贵 D.尚贤尚同3.属于道家人格修养方式的有( )A.识心见性 B.涤除玄览 C.心斋坐忘 D.少私寡欲4.北宋理学代表人物有( )A.周敦颐 B.朱熹 C.程颐 D.张载20 5.下列属于古代官学形式的是( ) A.太学 B.国子学 C.府州县学 D.书院二、简答题 1、文化“四层次说”的内容,举例说明。2、道教的文化渊源。3、凤凰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4、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的主要观点。三、综合论述题1、荀子“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的联系和区别。2、谈谈你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认识和理解。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4、以“四大名著”为例分析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四、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答案仅供参考)一、多项选择题1.ABC 2.ABD 3.BCD 4.ACD 5.ABC二、简答题(以下答案要点需展开说明)1.文化“四层次说”的内容,举例说明。答题要点:(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21 (4)行为文化。各要点须展开说明。2.道教的文化渊源。答题要点:(1)古代民间巫术。(2)原始宗教、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3)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4)汉代阴阳五行化的儒家经学。(5)佛教对道教也有渗透。各要点须展开说明。3.凤凰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答题要点:(1)上古时期,凤是先民的图腾,是由玄鸟演化而来。(2)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出现表示天下太平,或作盛世的象征。(3)品格俊杰、志向高远的象征。各要点须展开说明。4.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的主要观点。答题要点:(1)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西周末年的思想家“疑天”传统 。(2)“天道自然”的观点。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3)“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22 (4)“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唐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刘禹锡提出。各要点须展开说明答题指导:在回答简答题时,首先要审题准确,要针对题目涉及的对象和问题来回答而不能偏题;其次,答题要完整而简要,要求举例的一定要举出适当的例子。不需要长篇大论,但要求回答要完整。我们在上面的重点知识里已经对这些简答题做过解释,大家可以结合以上内容来答题。在具体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要点突出、条例清楚。三、综合论述题(以下答案要点需展开说明)1.荀子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的联系和区别。答题要点:(1)性恶强调“性伪”之分,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性善强调天赋四端,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2)性恶否认天赋道德观点,性善承认天赋道德。(3)性恶以人类物质生活为研究人性出发点,认为社会纷乱乃由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结果;性善以先天道德观念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认为社会纷乱乃由于道德观念的丧失。(4)性恶重外在学习教化,性善重内在修身养性。(5)荀、孟也有相同点,无论性善、性恶,都是抽象人性,都是先天具有的,而不是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孟子的“善”与荀子的“恶”都是超历史的。各要点须展开说明2.谈谈你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认识和理解。答题要点:(1)基本含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23 (2)思想文化方面,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体现“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3)民族方面,吸收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4)思想作风方面,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各要点须展开说明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1)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别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2)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墨子主张以“兼”易“别”,正是希望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框限。(3)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各要点须展开说明4.以“四大名著”为例分析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1)题材内容:典型的是作为道教宣传品的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也相继出现。其它四大名著中涉及的道教内容。(2)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公孙胜、《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各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进行详细的说明答题指导:综合论述题一部分考查的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的派别或者是观念对整个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等等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表现。在作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这些影响或表现的要点有条理地回答出来,然后要举具体的实例,对这些影响或者是表现进行深入的论证和阐述。在具体回答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要点突出、条例清楚。另一部分考查的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具体作品的分析。在作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所列出的文本的意思,然后对作品中所体24 现的文化思想进行深入阐述。在具体回答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要点突出、条例清楚。25 结构的表层。2、制度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为了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准则、条例的总和,是人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济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法律制度、宗教社团以及教育、艺术组织等。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但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社会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活,是起劝戒和约束作用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3、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长期絪蕴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总和。具体说来,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社会心理是指人们非系统化、不定型、处于自发状态的思想意识,具体表现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感、风俗、习惯、信念、思想倾向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化、系统化、具有较严密的逻辑体系的自觉思想意识,具体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是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的思想意识。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精神文化的特征是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行为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生活之中,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汉书 ·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礼记·王制》:“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都是对人类文化行为的确认。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的各个层次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表里,不能割裂。只是为了考察文化提供不同的切入点,才分层论析。**掌握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东方文化的主体和典型代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3 杰出贡献。就中国文化本身来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出多种类型。以民族来划分,有汉、蒙、回等 56 个民族文化。以区域来划分,①有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大溪及三星堆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等。②春秋战国以后形成的有,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③近年有人提出中国文化构造的八大板块:中原京派文化,江浙海派文化,闽粤岭南文化,江汉楚文化,四川巴蜀文化,陕甘华夏古文化,东北三省关东文化,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以文化元素划分,有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礼仪文化,巫术文化,图腾文化,节日文化,科举文化,军事文化,史学文化等。以宗教信仰划分,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学文化,玄学文化等。以社会阶层来划分,有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农民文化等。从产生的经济环境来划分,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从地理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来看,有大陆性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从文化的社会表现形态来看,有雅文化、俗文化;显性文化、隐性文化;庙堂文化、山林文化。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天乐土”的生活观念(1)是伴随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典型的农耕文化心态,在古代重农尚农社会中,起到了稳定农业和农民的积极作用。(2)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伴随而产生的安天乐土观念,也是社会闭塞、稳滞的文化诱因。这种生活观念容易导致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知足长乐。在现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4 有束缚人思想的消极因素。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原始宗教中包含的崇拜观念(1)自然崇拜。如日月崇拜,天地崇拜,火崇拜。(2)生殖崇拜。女性雕塑,原始陶器上的花卉汶、鱼纹、蛙纹等。(3)祖先崇拜。黄帝、炎帝,祖宗祭祀。(4)图腾崇拜。龙、凤。**掌握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墨子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掌握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墨子“兼以易别”的学说,表现出墨家与儒家仁爱观念的某些异同。就儒墨两家立论的基点来看,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他们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但是,儒墨两家在“爱人”学说上,仍有重大的区别。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别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而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有差等、有区别的爱。墨子主张以“兼”易“别”,正是希望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框限。就此而言,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其次来看“交相利”。墨家的价值观实质上并不在追求功利,而在于用“兼爱”取调整功利。他并不反对功利,也不追求私利,而是追逐功利,反对私利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5 反对“亏子而自利”、“亏父而自利”、“亏兄而自利”;反对“贪民之财”和“夺民之用”。因而要求人们在利与欲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掌握对经今古文学之争的评价第一,经学作为汉代帝国兴盛时期的文化现象,在治学过程中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和文字的训诂考证材料,为我们研究先秦政治、哲学、历史和语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双方在争论过程中互相辩难,因此,在客观上对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经学,尤其是被统治阶层所扶植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今文经学”,本质上是为论证统治政权的合理性服务的,如今文经学的代表作董仲舒《春秋繁露》、班固《白虎通义》等,都是为维护专制政权奠定哲学基础的。汉代经学是文化专制的产物,也是文化专制的体现。**掌握荀子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的联系和区别。(1)性恶强调“性伪”之分,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性善强调天赋四端,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2)性恶否认天赋道德观点,性善承认天赋道德。(3)性恶以人类物质生活为研究人性出发点,认为社会纷乱乃由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结果;性善以先天道德观念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认为社会纷乱乃由于道德观念的丧失。(4)性恶重外在学习教化,性善重内在修身养性。(5)荀、孟也有相同点,无论性善、性恶,都是抽象人性,都是先天具有的,而不是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孟子的“善”与荀子的“恶”都是超历史的。**掌握心学的代表人物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6 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儒家思想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人格理想经过后世儒生的加工提炼,更加为后世之人所接受和推崇,所以儒家思想以其现实精神和积极进取态度赢得了后人的欢迎,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1)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杜甫“”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即使是满怀悲愤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可以看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是“悲中寓豪”。古代知识分子在诗文中表达的“怀才不遇”的背后,恰恰从反面折射出他们的这种精神。《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明知不可而为之”。(2)“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汉代的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 有)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作也。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有志之士身处逆境时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温顺好礼,临危刚烈”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一种概括。在遭受挫折时,可以“卧薪7 尝胆”,矢志不渝;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屈,甚至杀身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都是对这种人格精神的光辉写照。(3)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自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被当“”积弊日久时,有识之士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改变法规。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明代东林党人澄清吏治、反对阉党的斗争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掌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文化内涵。(1)基本含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总之就是宽容和谐的精神。(2)思想文化方面,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体现“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今天则应当理解为以宏阔的民族气度兼容并蓄中西文化中的优秀成份;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民族中的消极成份、落后成份,从而实现“厚德载物”的现代转化。(3)民族方面,吸收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4)思想作风方面,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便是典型的理论提炼。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的主要观点。(1)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的主要观点:① 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西周末年的思想家“疑天”传统 。8 ②“天道自然”的观点。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③“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 ④“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唐代刘禹锡在《天论》中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观点。所谓“天人交相胜”,就是说天与人虽然都是物质存在,但是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所谓天人“还相用”,就是指天人能够相互作用。这种观点包含着天人关系的合理内核。(2)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重点把握道家人格的修养方式。 道家人格的修养方式:主要包括涤除玄览、心斋坐忘、少私寡欲。**掌握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会通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哲学派别,其观点之繁富,辩论之激烈,令人叹为观止;涌现过无数哲学新星,其个性之突出、神识之俊朗,令人目不暇接。而中国古代哲学自身发展的连续性与逻辑性,犹如奔腾不息的大河,源源不断。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变史,是一部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结晶。第五章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重点掌握儒家的共性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学的创始人。其后,不同时代,有众多儒家出现,儒学也出现众多的学派。《七略》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归纳起来,儒家有下面一些共性。⑴ 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⑵ 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早期儒家的经典为《五经》,即《诗经》、《书经》、《礼》(包括《周礼》和《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后来《论语》、《孟子》也被列为经典,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合称为《四书》。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