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340]《中国历史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22 09:07:49浏览次数:39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 旅游管理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历史文化【0340】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题目1. 简述汉字书体在中国演变的历史。答:汉字演变的历史可分为古文字(殷到秦)和今文字(汉至今)两个阶段。古文字的发展又分为大篆、小篆两个阶段。(1)大篆是古象形文字的统称,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2)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的一种新文字。今文字包括隶书、行书、草书和楷书。隶书起源于秦朝,流行于汉朝。楷书是从汉隶的快写和简化中萌生出来的的一种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的字体。楷书的真正成熟是在魏晋以后。楷书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后定型的字体,它的成熟定型,基本上结束了字体的更大变革。2.简述宗教通常具有哪些共同理念。答:宗教通常具有 4 个共同理念: 第一,创神论—宗教赖以存在的核心观念和理论支柱; 第二,灵魂不灭论—宗教赖以存在的重要观念; 第三,天堂地狱论—宗教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第四,善恶报应,是对活人和死人(灵魂)的行为和归宿的评价标准,是使神创论、灵魂不灭论、天堂地狱论发挥宗教功能的内在契机。3.分析阐述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有别于(西方)他族的显著特点。答: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具有 5 个独特特点: 第一,在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比较自由,许多人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第二,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都没有能够“独占鳌头”,并在较长时间内提升到“国教”的地位。第三,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组织,且每一种宗教都分成几大宗派。第四,在中国,王权与神权是统一的。第五, 在中国,作为最大宗教的儒教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务实性,各族信仰者数量最多。- 1 -
4.分析阐述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建筑)具有的显著特点及主要建筑类型。答: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建筑)具有 5 个显著特点:第一、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构件之间的结合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式样)。第二、在整体上,古代建筑(组群)采用不同形式的平面布局,并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若干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民居建筑和风景园林则采用“因天时,就地利”方式灵活布局。第三、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体现了等级差别。屋顶上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更增添了建筑物灵动轻快的美感。第四、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其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具有保护、装饰、标志、象征等多重功能与含义。色彩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制的,规定红、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其次为绿。第五、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设计建筑时,设计师们不仅重视建筑内部的主次、内外、厅堂楼阁廊榭之间的协调,而且十分注意对周围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环境空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陵寝、坛庙祠堂、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城防工事、桥梁水渠等。5.阐述 16 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说明中国文化对西方世界的积极影响。 答:16 世纪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一直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科技发展水平主要成就表现在 5 个方面:- 2 -
第一,农业种植技术是世界最先进的,农学成为当时中国科技的首门学科。 第二,中医药自成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国粹”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巨大。 第三,天文学和数学等基础学科自成理论体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四,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成绩巨大,但长期停滞于实用阶段,未形成理论体系。 第五,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革命性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表现在 4 个方面:第一,物质方面,自西汉以后,丝绸、瓷器一直影响着中亚、西欧人的生活。第二,思想方面,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 17-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过一定影响。第三,艺术方面,17-18 世纪欧洲尤其法国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洛可可时代(风尚)”明显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以模仿中国物品、园林式样为荣)。第四,科技方面,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欧洲历史进程有巨大影响。二、答题要求(1)以上 5 个题目均为必做题。(2)第 1 题 10 分,第 2 题 8 分,第 3 题 20 分,第 4 题 34 分,第 5 题 28 分。(3)参照教材(《中国历史文化》第 5 版,旅游教育出版社)和课件所讲授内容作答。(4)作答内容具体要点不全或分析有误,均要酌情扣分。-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