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4《古代书论选读》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5 21:11:46浏览次数:34
10634《古代书论选读》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对众多的文化影响深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古代书论选读》考试以主观题为主,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三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题型说明题型一:名词解释(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题型二:简答题 (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题型三: 论述题 (共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二、知识点1、《非草书》《非草书》是东汉灵帝时辞赋家赵壹所作的一篇赋文。《非草书》以长篇专论强烈非议当时刚新兴的草书艺术,一则否定草书的功用,再则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欲学者返于仓颉、史籀的正规文字,用心思于儒家经典之上最后虽终势不可回,草书仍然持续由隶草、章草以至今草、狂草一路发展。然从中亦反应出东汉草书艺术蓬勃发展的事实,足以弥补正史上记载的阙漏。《非草书》一文旨在责难当时因书废道的人,但其中某些内容却涉及到了对书法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文中,赵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评。第一,“非”草书的地位。赵壹认为,草书不古,它的产生并不是“天象所垂”、“河洛所吐”和“圣人所造”,而是出于秦末“军书交驰,羽檄纷飞”的实用需要,所谓“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因而,在儒家正统看来,“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读书人专注于习草,无疑是“背经而趋俗”,而非“弘道兴世”的正业。第二,“非”时人对草书的认识与习草的方法。赵壹认为,当时的习草者并没有从历史社会背景出发,去了解草书“趋急速”、“易为易知”的基本功能,他们只知沉迷于草,“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推崇张芝“匆匆,不暇草书”的习草态度,认为草书的书写应该具有“ 扶柱桎,诘屈 乙”的复杂技法,原本“易而速”的草书在他们手里反而变得“难而迟”了。另一方面,时人习草的方法也有问题。赵壹认为,学习草书,应该注意“心”与“手”的关系,一个成功的草书家必然要具有“超俗绝世”的才情和高超的书写技巧。而“心”“手”相比,前者尤为重要,“心”是一个人先天“气血”与“筋骨”的反映,心手相合,书写时才能展现出“游手”的特征。但是时人对此却并不明白,他们只顾刻意模仿,其结果只能像学西施和赵女的人那样,“只增其丑”,“失节匍匐。”第三,“非”草书的价值。在赵壹看来,士人的使命在于通达圣人的经典,如此而来,“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这才是士人的大业。而草书的不过是一门很小的技艺,它并不具有使士人“立身扬名”的功用,所谓“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因此,士人不应在草书上花费过多的力气,否则就会像“扪虱”一样让人觉得可惜与可笑。2、《九势》 2《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九势》中的“势”包括形势和笔势,即形体之势和运笔规则,主要指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笔,横鳞九种运笔规则。旨在指出一字之中点画的联系和安排必须遵循的一定的规律,笔画的组合顺从每个字的结构体势,每一笔的起收疾涩合乎一定的规范,点画之间不失去有机的统一,笔的出入要求取逆势,相反相成,由此造成一种浑厚含蓄、生动有力的笔势,和不可遏止的力感。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这些书论思想,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3、《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传为卫夫人(也有作王羲之)的《笔阵图》一文充分体现了书法走向自觉阶段后,书家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书写工具的重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的进步不仅体现着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更体现出古人对书写效果的重视,正因为越来越精良的书写工具的辅助,书法才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展现其艺术特性和魅力。其二、指出了点画形态美的标准和要求。在《笔阵图》中,作者用比况外物的方法说明了点画应该具备的力感与动势,它充分说明了作为今文字体的楷书在逐渐摆脱“随体诘诎”的象形特征后,其点画和结构作为日趋抽象的构形符号,所具有的包含意象和情性的艺术美。文字的笔画和构形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为书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展现自然美和精神美,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其三、将书法创作者和欣赏者加以了区分。《笔阵图》提出了“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的观点,书法的鉴赏与创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放在书法 美学领域,一个创作美学,或主体论美学;一个是接受美学,它们的区分标志着书法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其四、立意与创作的关系。《笔阵图》中,作者充分强调了创作主体的心意对创作的主导作用,其“意”包括酝酿创作的情思、谋篇布局、在笔法中体现各种笔意等方面,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一种鲜明表现。4、《采古来能书人名》《采古来能书人名》为南朝宋羊欣录名,齐王僧虔纪事。建元元年( 479),王僧虔根据羊欣所收集著录的书家(包括朝代、郡望、姓名),逐条进行陈述、记录,以进呈齐太祖。所以《法书要录》题“羊欣撰,王僧虔录”。在进呈此文的同一天,他还向齐太祖 3进献“民间所有”的书法 12 卷。《采古来能书人名》即王僧虔《答齐太祖论书启》中所说的“辄率短见,并述旧闻”的“别笺”。《采古来能书人名录》为我国书论中第一篇具有书法史性质的著作,共一卷。因文前有王僧虔上呈启,故后人常误以此篇是王僧虔撰。该篇所录书家上起秦李斯,下迄晋张弘共计 69 人。每位书家或略述生平,论其所长,或指出师承授受,兼及艺术造诣,在论述中,注重书者的个性品格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联系,在论及个别书家的同时,也兼述了书体的演变情况。此外,文中提出的“肥”与“瘦”、“骨势”与“媚趣”的观念,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5、《三十六法》《三十六法》一称《书法》、《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旧时与传为欧阳询的《八诀》合称为《欧阳率更书三十六法八诀》,是一篇专论楷书结构方法的书论。这篇书论旧传为欧阳询撰,最早见于元苏霖的《书法钩玄》,但清代戈守智等人以为注文中多有学欧者及苏东坡论书语,因此疑为宋元人伪托。《三十六法》共一卷,对楷书的结构规律进行了总结,其列举了楷书结字规律“排叠”、“避就”、“顶戴”、“穿插”等共计三十六条,每条规律下附有注文。注文先述技法要点,后举实例,有些条目还征引他说以助理解并结合用笔谈论结字方法。此文条目清晰,叙述明了,并附有实例加以佐证,虽为伪作,但也不失为古代书论中专论结字方法的佳作。6、《书谱》孙过庭《书谱》,内容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揭示出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是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孙过庭在《书谱》中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即在于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例如,他把能否在书作中充分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作为衡量书家、书作的最高标准,这一点在他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总体评骘与具体赏析中体现得很分明。他说:“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他认为,王羲之之所以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宗师,一是“会古通今”,二是“情深调合”。“情深调合”是对王氏书法艺术之高卓所在的总体评鉴,即感情深厚,笔调和谐于所书写的特定内容,也就是说王氏笔下在在传情。此外,《书谱》对书法的功用,地位、创作原理、各体特征、技法规律、个性风格、学书途径,批评鉴赏等方面,均有广泛的论述,从而使中国书学的理论框架初步构筑起来。(1)功用论。关于书法的功用、地位,《书谱》以前向无人论及。孙氏指出,书法能够“功宣礼乐,妙拟神仙。所谓“功宣礼乐”,是指书法的实用功能。所谓“妙拟神仙”,则指书法的艺术功能,即书家就象陶匠,冶匠能制作出式样无穷的精美器物那样,可以借助笔墨挥洒出各式美好的作品来,其玄妙可比于神仙出没的变幻不测。(2)创作论。这方面也是《书谱》的精华所在。孙过庭认为,仅掌握各体形态特征还限于实用书写的范畴,只有进而融入丰富的美感,使书写富有赏心会意的情趣(所谓“赏心之致”),书法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层面。他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稚,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里的“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稚”是对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的概括;“凛”与“温”、“鼓”与“和”,则是融入这些美感的不同手法。总之,在孙氏看来,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书家借助笔墨营造美感,使文字书写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表情达性的过程。此外,孙过庭还提到了书法创作的主客观条件、书家成功的途径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问题。(3)技法论。《书谱》虽然只是一篇“序”而非正文,但也涉及一些重要的技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关于“骨力”与“妍美”、行笔的“迟速”之道和关于书法艺 4术形态的审美追求与技法总则。其中孙氏提到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一语揭示了书法艺术形态的总则。所谓“违而不犯”是说互有差异却不相干扰,所谓“和而不同”是讲相互协和却不雷同,即有变化的协调。他的这一提法十分深刻而辩证,是对书法形态学及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理论贡献。(4)书体论。《书谱》对各种书体的基本特征、功用做了科学的辨析。(5)风格论。孙过庭注重书法风格的多样性。文中他举出九种性情偏执的人,其书作中表现的各种相应的不良习气。孙氏这里提出的“性情决定书风”的看法是正确而深刻的。推究起来,书法风格的不同追求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取向,而这审美取向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其独特的性情志趣有着必然的关系,这就是现代艺术理论中“风格即人”的道理。(6)学书论。《书谱》还为学书者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学书规律。例如,关于临习的“察拟”之道,关于“心手”关系的“精熟之道”,关于老年、少年学书的不同特点,关于“博涉”与“专工”的问题,关于书家思想修养与学书的关系等等。(7)鉴赏论。《书谱》最后一部分,集中谈书法批评、鉴赏。他认为从事书法批评鉴赏 ,必须以卓越的艺术实践与广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才会具备很高的鉴赏力。而评论不当,其实正是因为受到寡于见闻的限制,这是孙氏关于批评、鉴赏的基本观点。7、《法书要录》 《法书要录》为传世最早的书论专集。收载东汉至唐宪宗元和时各代名家书法理论文章和著名法书著录等,凡三十四种,皆具录原文。未见原书者,则存其目。《法书要录》共10 卷。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即关于二王的书论、关于南朝的书论和关于唐代传统派书论。此书采摭繁富,汉以来佚文绪论,多赖此得以流传。采辑态度亦极为精审。对信实的各家书论,皆录原文(失察者仅《笔阵图》和《题〈笔阵图〉后》两篇);对未见原作和自视为伪托者(如王羲之《教子敬笔论》等)则只存其目,下注不录。故此书对后人研究古代书法文献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法书要录》开启了古代书论专辑的先河,后代的《墨池编》、《书苑菁华》等均由其发展而来。8、《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是一部书法用笔论著,颜真卿著。该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传授笔法,分析古今书法之异同,对锺繇的“笔法十二意”详加阐说,逐条论证。张长史,即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楷法精深,尤擅狂草,逆笔涩势,连绵回绕,体态奇峭、奔放有“草圣”之誉。生性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叫奔走,挥毫狂草,故又号“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曼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鲁公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从张长史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时,又特往洛阳拜访张旭,继续求教。以后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曾追叙云:“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张芝),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是知张旭的书法造诣得到颜公如此的敬佩,所以想要把他继承下来,以广流传。此文就是基于这种基础上形成的。此书始叙请教笔法的经过:“长史时在裴儆宅憩止,已一年矣。众有师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进而介绍张公的观点:“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口今以授子,可须思妙。”继乃以问答式概述运笔的“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等十二法。其大意为:一、“横”者,“皆须纵横有象”;二、“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三、“均”者,“间不容光之谓”;四、“密”者,“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五、“锋”者,“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六、“力”者,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七、“转”者,“钩笔转用,折锋轻过,亦称转角为暗过之谓”;八、“决”者,“为擎,锐 5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九、“补”者,“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别点画旁救之谓”;十、“损”者,“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十一、“巧”者,“欲书先预想字形,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十二、“称”者:“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关于学书的关键,总结为五点:“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纸笔精佳”和“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若此“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至于运笔的奥妙,具体依据为:“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其范围包括“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长史的要求是“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而鲁公“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草自知可成矣”。作者在师生问答的叙述中,把先生关于学书之要领运笔之方法、要求、过程,和古今之异同,以及本人之心得融会贯通,或叙述论证,或解释说明,或描写比喻,缓缓道来,无不切入书法艺术成功轨迹之要的。全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学术价值却颇高。并对后世书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9、《续书谱》 《续书谱》,作者姜夔。《续书谱》是一本书论(书法讨论),为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10、《南北书派论》《南北书派论》是清代碑学形成的标志。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由于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清代中、后期书坛渐成碑学兴盛、帖学衰微的格局,从而影响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书法观念和创作。在这个转折时期,清代学者阮元以其显赫的政治和学术地位,对清代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称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全文论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古代南北书法的发展脉络,提出了南北两派书法风格的特点。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南北书法的发展情况,认为南北书法分派就像南北朝的经学有质实和轻浮之分一样,元明书家只宗帖学,不尚碑学,所以书法日趋鄙陋。此文为晚清尊碑风气进行了有力的理论鼓吹。三、练习题参考答案以及答题指导:(一)名词解释1、印印泥2、藏头护尾3、永字八法4、隶草5、沉着痛快6、万毫齐力7、银钩虿尾8、飞白(二)简答题 61、请简述传蔡邕《笔论》中的书学思想。2、请简述《笔阵图》的书法美学思想。(三)论述题1、请论述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 参考答案及指导(一)名词解释答题指导:名词解释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术语的掌握程度。大家要根据我们的考试指导首先明确重点概念和术语,对这些概念术语要有准确的把握。与分析题和论述题不同,名词解释题需要准确回答术语的定义,而不必展开论述,同时也不能随便发挥。概念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有较为严格的界定,大家要准确地进行回答。1、印印泥指印章印在封泥上,深入而有力,印出的字不走样。宋黄庭坚《论书》云:“王氏(王羲之)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锥画沙,印印泥又合称“画沙印泥”。2、藏头护尾书写点画的重要笔法。指点画两头藏锋,不露痕迹。藏头,指笔尖逆入纸面,藏锋而行;护尾,指全力收毫,回收锋尖。如此行笔,则笔力尽入字中。汉蔡邕《笔论·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3、永字八法是楷书笔画的书写法则,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其以“永”字的八笔顺序为例,阐述了楷书的基本笔画笔势。其分别是: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钩为趯,提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4、隶草 “隶草”一词出自赵壹《非草书》,其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即带有隶意的草书,章草书即是从隶草规范而来。5、沉着痛快此语用于书法最早出自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后为苏轼用来评价米芾书法,其云:“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以此形容米芾的用笔利落而沉厚。6、万毫齐力形容作书时,笔毫一齐着力。书写点画时,笔锋居于点画的中心线,即中锋用笔,其余笔毫紧附于笔锋而力着纸面。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论书·历下笔谈》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7、银钩虿尾比喻钩画的一种用笔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钩画;虿尾,指乙、也等字的末笔。书写这类笔画,先应驻锋蓄力而后挑出,可获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8、飞白又称“草篆”。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相传为 7汉代蔡邕所创。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泛称为“飞白”。(二)简答题答题指导: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一些主要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简答题的考查形式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上位概念所包含的下位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论点进行分析和回答。这种问题的回答要点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一定要围绕着论点进行阐述。简答题的作答要注意条例清楚,做好能够分出几个要点来,标出 1、2、3来进行作答,这样要点突出,条例清楚。1、请简述传蔡邕《笔论》中的书学思想。(1)首先,《笔论》强调:“书者,散也。”(2)其次,《笔论》认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即书写之前应该充分将书者的情感和性灵,调动和激发起来。以上仅为答题要点,须对要点简要展开叙述2、请简述《笔阵图》的书法美学思想。(1)对书写工具的重视。(2)指出了点画形态美的标准和要求。(3)将书法创作者和欣赏者加以了区分。(4)立意与创作的关系。以上仅为答题要点,须对要点简要展开叙述(三)论述题答题指导:论述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于重大的问题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的阐述能力。和简答题不同,论述题的题目一般是包含多个层次的,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更为深入的阐发。1、请论述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1)功用论(2)创作论(3)技法论(4)书体论(5)风格论(6)学书论(7)鉴赏论 以上仅为答题要点,须对要点展开论述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