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9022]《发展心理学》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1 14:09:52浏览次数:22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 发展心理学【9022】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注意:任选 2 题,在答题卷上作答,注意写清楚序号。每题 50 分。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答: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两个主要部分是:(1)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重要一环。( 2)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四个方面包括:(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2.关于心理发展研究的主要争论。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4.幼儿词汇发展特点。5.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朱智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 ?这在心理学界争论已久,在教育界及人们心目中也有不同看法。朱智贤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它们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朱智贤不仅提出这个论点,而且还坚持开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笔者对双生子的智力、性格的心理学研究,正是在朱智贤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结果完全证实了朱智贤的理论观点。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1 -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来起作用。朱智贤认为,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有关内部矛盾的具体提法,国内外心理学界众说纷纭,国内就有十几种之多。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朱智贤的提法这是因为他提出的内部矛盾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初步解决了需要理论、个体意识倾向理论、心理结构(原有水平)理论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心理是如何发展的?向哪儿发展?朱智贤认为,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从学习到心理发展,人类心理要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还提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教育要求的难度问题。朱智贤提出,只有那种高于主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如果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阐述心理发展的潜力的话,那么朱智贤的观点则指明了挖掘这种潜力的途径。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朱智贤还指出,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会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在中外发展心理学史上,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有不少,但像上述那样统一的、系统的、辩证的论述还是第一次。因此,正如《中国现代教育家传》中所说的:“它为建立中国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