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概论

发布时间:2025-07-20 08:07:58浏览次数:6
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间接测量必须找准中介媒质。心理测量的中介媒质:人的外显行为。外显行为:种类众多而且复杂多变。心理测量的间接测量难度更大。2.心理测量: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定量描述的活动。3.心理测量的心理影响性心理影响性:无论主观愿望是什么,只要实施测量,就会给被测量者的心理发展带来影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积极的心理影响:教育测量:准确评价,激励学习;经历测量也是学习,有助于提高。人格测验:了解人格,促使人格健康发展,促使行为被人悦纳。能力倾向测验:了解特长,选择和分配合适工作,人、岗和谐匹配。消极的心理影响:误用和滥用,使用质量低劣的测验。夸大教育考试的作用:为应试而学习,忽视综合素质发展。频繁施行教育考试,学生疲于应付,身心受摧残。不科学解释智力测验:盲目乐观,迷失方向或自暴自弃,丧失动力。不合理使用人格测验:伤害自尊,甚至导致人格分裂 。使用质量低劣测验: 对被试做出错误的描述,引发严重后果。结论:编制、选择和使用测验都要非常慎重。4.测量的误差:测量所得值与欲测品质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值。5.测量误差形成的原因心理品质的特殊性内隐、抽象,造成对目标认识不清晰,导致误差不稳定,波动起伏,导致误差;受测者未掌握正确作答技能,致使作答不能代表真实水平; 受测者故意掩饰。致使评价出现误差。 使用质量不高的测量工具人的外显行为与人的心理品质只具备相关关系;所测外显行为不是欲测心理品质的代表性行为;测验项目只“刺激”出了欲测心理品质的一部分行为;外显行为不清晰、不稳定。施测过程和施测环境安排控制不好施测过程没有统一要求;测试指导语没有统一版本;作答起始时间和长短不统一;测试时的内外环境令被试不能集中精力;测试过程失控、纪律混乱,舞弊 。主试的不良品质主试对所测心理品质的理解有误主试实施的程序有误;评分标准掌握不准确 6.常模参照测验:以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来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测验。标准参照测验:以个体水平是否达到测验领域某一固定标准来评价个体发展水平的测验。7.测验的编制(一)确定测验目的--回答三个问题测验的对象是谁? 明确:测验对象的社会身份、身心特点、 分布的范围与数量。测何种心理品质?明确:测能力、人格?能力属哪个层次?人格哪个侧面?探明品质结构 测验结果作何用?明确用于:招聘、晋职升级决策?诊断、评价?了解品质还是做合格决策?(二)设计测验编制方案、 制定测验编制计划目标:设计一个科学、详细、可行的测验编制方案科学:方案从目标到内容、方法都要符合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原理。可行:科学意义上的可行、主客观条件意义上的可行。测验编制方案的内容:测验的方法,测验的类型,题型及其分布,题量及其分布,分数系统,量评 价法,测验质量总体目标,编制流程设计和要求 (三)题目编写测验题目:基本元素,主体材料。题目类型:客观题、主观题。题型性质和功能:各有不同,有互补倾向。编写要求:发挥题型功能,测出欲测心理品质。题干编写:内容科学、语言精练。作答要求编写:语言准确无歧义、信号强烈醒目。客观题:正确项唯一正确,迷惑项有适度迷惑力。主观题:保证答案科学性、评分标准的客观性。题量分布:题型分布、品质或内容分布、题目难度分布。 (四)测试分析测试分析目的:评估和筛选试题评估筛选指标: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分析决策:留用、修改留用、修改再测、淘汰 定性指标:题目的科学性、所测心理品质的相符性、答案的正确性、表述的准确性等等。定量指标:题目定性质量优劣的量化指标,有各自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各自的质量优劣标准 测试对象:代表性的样本,有足够容量,与正式测试相同的动机水平,在似真环境中进行。(五)组卷组卷要求:1、保证入选试题高质量。2、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各种题量分布选调试题。3、试题顺序:题型顺序、难度顺序、心理品质层次顺序。目的:有效控制测验的系统误差。(六)信、效度调查试卷整体质量调查:信度和效度。信度:只需测验自身数据效度:还需要测验外部的一些相关凭证调查目标:信效度证据足够且都达到一定标准。(七)编制测验分数系统原始分数:以测验内容为参照背景,不方便比较。分数转换:1、获取以被试群体为参照背景的分数。2、获取以某种客观标准为参照背景的分数。报告分数:方便比较、理解和解释 。 (八)编写测验使用手册: 指导正确使用手册内容(10 项):1、测验目的与性质说明;2、适用对象说明;3、测验内容结构、题型结构介绍;4、测验编制方法介绍; 5、测验施测方法说明;6、评分方法与标准说明;7、测试对象范围、数量、来源、抽样方法说明;8、测验信、效度报告;9、分数系统编制方法及分数解释方法介绍;10、测验使用人员资质要求说明 。(九)编制测验备份测验备份:正式测验的平行复份。平行复份不同处:表面文字内容相同处:所测心理品质,内容结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信度,效度 测验备份目的:应付突发事件,特殊研究需要,取得更可靠结果测验备份的编制:与正式测验有完全相同的过程和标准。 第二章 测量信度与随机误差控制1.信度: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测验,或者使用两个不同项目的等值测验,抑或在其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所得分数的一致性。2.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原理3.信度系数及其估计方法小结信度估计方法 误差方差来源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同时测试)复本信度(延时测试)分半信度 Kuder-Richardson和 Alpha 系数评分者信度时间间隔题目内容时间间隔与题目内容题目内容题目内容与心理行为特质的同质性评分者间差异4.影响测量信度的因素被试因素,主试因素,测试情景,测量工具本身,测试时间间隔5.控制随机误差,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尽量保证测验题目内容的同质性,控制试题的难度分布,努力提高试题的区分度,测验使用者必须按规范的施测程序进行测试,严格控制评分误差,尽量控制测试场所因素导致的误差第三章 测量效度与系统误差控制1.效度:测量工具测量了他所希望测量的心理特质或行为特征的效果和程度。2.效度与信度的关系:信度研究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问题,效度研究的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问题。测量的信度只受到随机误差或非系统测量误差的影响,而测量效度会同时受到随机误差和系统测量误差的影响。一个测量工具可能是非常稳定(信度高),但却是无效的,因为他与测量的目标之间产生了系统性的偏差;当然,一个完全不稳定的测量工具也不可能是有效的。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3.为什么效度重要4.效标:独立于测量工具并可以从实践中获得的被试的行为特征表现,用于验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5.选择效标注意什么效标本身的信度及其有效性6.影响测量工具有效性的因素测量的心理特质本身的特点:有些心理特质至今研究不够深入,概念界定还不清晰。有些心理特质本身不太稳定。测量工具的建构过程:建构过程应遵循严谨的态度才能建构出优良的测量工具,避免出现系统偏差。测量工具本身的信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效度验证时的被试群体:相同的一个测量工具,可能会因为测量对象特性的不同而测量到不同的心理特质结构。作为用相关系数表示的效度系数,希望参与效度验证的被试群体越异质越好。效标的选取:效标本身的信度及其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其他因素:测验形式、测验长度、测试过程的组织、评价者的经验、记分方式、访谈中主试的经验等。第四章 测验题目的性能与题目编制1.难度:题目的难易程度。2.难度计算方法3.难度分布及其控制 (一)测验试题难度分布对测验分数的影响 1、难度对测验分数分布形态的影响测验题目过难时,测验分数呈负偏态分布;测验题目过易时,测验分数呈正偏态分布;当测验题目趋近中等难度,测验分数基本可呈正态分布。2、难度对测验分数离散程度的影响测验过难或过易,会使测验分数相对地集中低分端或高分端,这样被试的差异较小,即测验分数的离散程度很小,只有当测验趋近中等难度时,测验分数分布范围较广,离散程度就会大。(二)合理难度及合理难度分布 对于常模参照性测验而言,测验目的是为了区分被试、最大限度地将被试得分“拉开距离”。对所有被试而言,合理项目难度为 0.5,分布范围应在 0.3 到 0.7 之间。对于目标参照性测验而言,其合理难度分布是:对于恰好合格被试而言难度为 0.5 左右窄全距分布,也即测验在合格与合格被试处有较高的区分能力。(三)合理难度及合理难度分布的控制 (1)对题目难度的控制主要从考核的知识点及其能力层次等方面进行控制。考核单一知识点的题目相对考核较多同类知识点的题目要容易。考核能力层次相对要低(如识记和记忆)的题目,其难度相对低,而对于考核能力层次高(如理解、综合应用)的题目,其难度相对会高。因而可以通过控制题目考核的知识点及其能力层次来达到控制试题难度。(2)对试卷难度分布的控制控制试卷难度分布是在控制试题难度的前提下进行,它主要是通过控制不同难度题目的比例从而达到所需的难度分布。如果测验是选拔性测验,则难、易题目所占比例应充分考虑选拔的比例;如果是常模参照测验,则中等难度题比例要多,而偏难偏易的题比例要少;如果是目标参照测验,不同难度题的比例应结合“目标”(如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本身来确定。4.区分度:题目对被试特质差异的区分能力。5.区分度的计算方法6.影响题目区分度的因素(1)题目难度。(2)被试群体的同质性。(3)全卷各题所测心理品质的一致性。(4)题目本身的文字与内容的质量也会影响题目的区分度。7.题目功能差异:不同群体对同一题目的答对概率(或得分率)不同,即不同群体在同一题目上得分存在差异。第五章 常模参照测验的设计与编制1.常模:根据标准化样本在测验上的测试结果,在经过一定的统计技术处理之后,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结果评价参照系统。2.发展性常模(优缺点)心理年龄常模年级当量常模发展顺序量表常模第六章 标准参照测验的设计与编制1.标准参照测验: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而缜密编制的测验,并且,被试在测验中所得结果,也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直接进行解释的2.如何理解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的关系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