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写作感受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8-30 08:08:32浏览次数:53
浅谈学生写作感受能力的培养学生姓名: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摘 要:写作中的感受力表现为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对自然界和谐优美的声音、色彩、景象,人与人的关系,情感的交流等生活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力是 学生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在作文中,如果真正有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的作文就不会重复别人,就不会枯燥无味,我们就会写出自己的文章。本文从…关键词:学生;感受能力;感觉;作用1. 引言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在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部分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这里的“所感”指的就是感受。《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关于写作能力训练的第 3 项就是:“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要比写出“观察的结果”难得多。如果只能写出“观察的结果”,而写不出什么自己的感受,那就不能说是具备了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因此,切实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 感受能力的内涵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不断地与周围事物和他人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接的关系,每天都在不由自主地观看、倾听和触摸外物,而由这种种渠道得到的体验和受到的影响,便是感受。感受是学生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感受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没有了感受,就不会有写作。我们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生活要学会多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去深思,在深思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思想方法,真正做到善思。写作中的感受力表现为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对自然界和谐优美的声音、色彩、景象,人与人的关系,情感的交流等生活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力是学生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在作文中,如果真正有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的作文就不会重复别人,就不会枯燥无味,我们就会写出自己的文章。首先,感受是作文的开端。福楼拜说过:“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说好”就是说,写好作文,第一步是感受;其次才是想,即构思作文结构;最后是说即把作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对周围的人、事、物、景没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就不会有写作文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出好的作文。原因之一就是感受力的高低不同。即便是命题作文,也是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唤起感受的。其次,感受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应,表现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感受,离开了客观事物,自己就无从感受、无从下笔。不少学生没有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对周围发生的新鲜事或缺乏敏感,或熟视无睹,因而每到作文时就感叹“没有生活”、“没什么好写的”。即便写了,也是干巴巴的,空洞无物。究其原因,这与学生对生活观察、捕捉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事物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并从这一起点抓起,从这一基本功练起,也就成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步。1 3. 感受能力在写作中的作用感受能力是人们从事写作活动的先决条件。具体说来,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不仅能准确获取所接触事物的特征,积累更多的素材,而且还能创造性地根据事物不同特征组成新的完整形象,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付之于笔端。古往今来,作家或诗人们的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无不是在具备了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而升发出来的。郑板桥有诗云:“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静夜、明月、鲜花,如斯美景,仿佛若少了李白的“花间一壶酒”,而不能“举杯邀明月”的话,便是辜负了大自然的造化。这是板桥对静夜、明月鲜花三种景致交融所产生的优美意境的感受,于是他便用诗人独特的感觉将捕捉到的意象,用诗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的意境,并将自己独有的情思溶注其中。东坡居士有“客散酒醒黄昏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之句。客已走了,夜已深了,诗人也由醉态转为清醒,而这时,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来讲是不会引起人们赏花情趣的即使有,也可能因为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兴味索然。但对于诗人来说,这样一种氛围,反而更激起了赏花的意趣,并兴致勃勃地手持红烛仔细品味。感受力确非一般。当然,写作过程中也需要有理解、想象和情感的溶注,但上述三种要素必须以人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作为基础。这是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通过对外部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况且,这种敏税的感受能力和自我深层世界的潜意识,并不是闭上眼睛苦思冥想得来的,而是在同外部大千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完成的。这正如阻挡水流的岩石和海滩,作用于或是说改造着水流,但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改造。宋代伟大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便是他“东穷闽粤西蜀汉,马蹄几历天下半”的生活结晶,其间自然包含了他对生活的种种感受,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4. 学生写作感受能力的培养策略4.1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只有积极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感到作文时写不出东西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生活缺乏理解,缺乏热情,对周围许多生动的人和事不了解,不熟悉,置身事外,漠然处之;二是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不强,不会体察生活,不善于在观察中思考。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有一天,我批改完后作业后,发现班上的谭博文同学没有交,我很恼火,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了他,说他老是改不了拖欠作业的坏习惯。后来,班长向我反映了他的作业交到英语本了。我才后悔自己太冲动,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谭博文同学道歉。对于此事,或许学生没有多太注意,我就启发学生:你们对老师的做法有何看法,能否写进自己的日记里?结果我发现学生当天的日记大部分记下了这件事,而且写得很具体,并对老师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通过这一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2 对生活的间接感受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这样的生活体验是直接而又强烈的,但毕竟是有限的。小学生的感受生活,更多的则是间接的生活体验。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 图书馆、阅览室、电影、电视、网络等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我们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的去感悟。杜甫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见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密切。作为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世界,感受作者写作中的生活世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和各种优秀的文章,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认真的细读课文、揣摩课文、读活课文,按要求或自己的兴趣与需要积极背诵具有特色的和适合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在循序的积累中渐渐丰富起来,1 学生写作也就逐步能顺手拈来。其次,学习表达的方法。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懂得表达方法的真谛,并把阅读中学到的习作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如:通过释题,引导学生学习拟题的方法;通过概括中心,引导学生学习立意、选材的方法。或师其意,或袭其神、或沿其形,读中学写。只要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学到“大家”的表达和语言运用技巧,进而能动、创造性地运用到习作中去。4.3 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作文中思维具有独创性,最易发感悟。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发散得越充分、越多越好。但是,发散并不是目的,漫无边际的发散总是要集中的,从众多的答案中去寻找一种最有价值、最有可能的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才符合题意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名言警句或成语典故,都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或警策性。教师如果能够对某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加以引导、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在作文时反意构思,那么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受。在逆向思维时,鼓励大胆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因为,我们提倡的逆向绝不是随心所欲、盲目翻新肆意歪曲、追求“离奇”。如把“骄兵必败”反意为“骄兵不败”,这就未免荒谬和太强词夺理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感悟,教师既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内容,讲授相应的审题和构思技能等,也可以专门开设思维感受课,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感悟、感受。4.4 要勤思多想,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乍看起来,灵感是发生在瞬息之间的事情,实际上它是平时刻苦研究、思考过程在思维上的一种突发和飞跃。很难设想一个既缺乏知识经验又懒于思考的人能在面临某一问题时突然产生什么灵感。尽管与常规思维比较而言,灵感的迸发毕竟要少得多。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培养它、磨砺它,而不是磨损它不肯积极思维的人,思维常常处于一种疲软状态或没有明确思维方向与思维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写不好文章,积极努力的思考,并保持思维的清晰性,这是激发和控制灵感的方法之一。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的写作却极度缺乏思索的品质,他们总认为思考那应是数、理、化等学科的事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的思考上面,实在不值得,拿到作文题略加思考甚至不加思索就草草动笔,一路敷衍写下去。或者是平时没有思考,这样怎么能有写作的灵感?4.5 引导学生敢于动笔写作有了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有了原始的材料,有了好的构思,还要有敢于动手写。首先要让他们大胆的写,要敢写。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和看似不经意的表扬,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的信心。其次,要引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文章立意的语言形式,或用朴实表现真情,或用活泼增加趣味,或用铿锵表达气势。比如有个同学在表达自己的心情时,这么写到:我总是拉开窗帘,好透过高大的玻璃看外面寂寞的天空。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天空是最寂寞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没有人可以听到它的倾诉,也没有人对他倾诉,它就那么一言不发的站着,偶尔打雷、下雨,闹脾气。在他的笔下,天也成了一个有感情的有情绪的的人,就好像他自己。通过形象的比拟,把自己的心情巧妙地展示了出来。总之,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的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深刻,才能表达得深刻。因此,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对学生写作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最为基础、最不可缺的关键一步。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作文的教学及训练时,必须还要强调选材的真实性,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1 1 参考文献[1] 刘鸿卿.试论写作中感受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 年 19 期.[2] 王在.作文教学与感受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 年 Z1 期.[3] 薄克礼.培养感受能力,提高写作水平[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 02 期.[4] 符有明.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J].阅读与写作,2006 年 08 期.[5] 陈建平.谈写作中的感受能力[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 04 期.1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