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发布时间:2023-07-06 09:07:13浏览次数:56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财政分配关系的制度,也是划分预算权限、管理职权及收支范围的制度。 由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 , 同时财政又归属于政治的经济内容范畴,因此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大影响, 它的出现受财政分配关系的影响且直接反映了经济基础的情况。 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存在有其必然的意义,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经济预算的收支限度及收支范围, 另一方面能够界定和规范预算管理权限及制衡关系。 确保各级政府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 同时使国家财力在有限度的范围内有计划的使用,在保障各级政府有效行使职能的必须资金之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财政管理,防止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或被恶意克扣。 由于我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商品经济秩序, 加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因此近些年来,政府预算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与之前大有不同,预算管理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求面对当前形势制定出有效的预算管理策略调整 ,规范政府行为,打造责任政府,进一步深化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需要在编制、监督与执行等多个方面都要逐步建立预算框架,因此要求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发生变革, 尽管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特征首先,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相对的资金与事权统一,在不同的规定及方法面前,这种统一并不完全一致。 这就要求财政的收支权限需要被合理界定,对财政进行分权,同时对事权实行责任制,先明确支出责任, 再进行收入权限设定。 因此面对一级政府因资金问题使政府职能无法行使,正确而理性的方法应是上级政府给予资金调转使其资金、事权相统一。 其次是财政分权与政治因素统一, 外国的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但最主要的是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决定财政分权的状况,不应一味追求体制过新过快发展导致架空,使财政的预算管理成为空谈。 最后是具有稳定性及法制性, 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无论改革还是执行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同时由于这种体制建成之后辐射范围非常广,涉及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保证其稳定性,若预算管理体制经常变动,会导致各级政府无法明了其责权范围,掌握不好行使职权的尺度,也不利于本地区发展目标的确定,因此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及时作出调整,有利于体制与当前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更好的结合。 同时在经济发展体制性的传统问题及结构矛盾上给予解决。 首先,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问题除了需要必要的市场因素影响之外,政策的推动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决定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生。 另外,政府的经济理念转变也促使了体制改革的发生,最后,为了给市场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设定一个公平的基础,需要进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三、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一)改革的当前形势及方向当前我国也不断的进行财政预算体制更新与改革, 但是到目前为止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仍
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全面、法治化水平较低、预算编制制度不完善、预算的审批、执行、 监督方面出现问题等许多方面, 因此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从体制运行的结果和社会反映上看,当前问题主要有预算缺乏完整性,一些重要的资金出现漏洞,没有加入预算之中。 预算的过程透明度不够,甚至专门机构也不能悉知预算管理的具体情况,这就导致人大的监督审查及预算的通过等诸多问题缺乏科学性。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预算资金不够科学,经常会出现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等情况,使资金的流向出现巨大漏洞。 因此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改革开始逐步尝试以结果为导向,以预算管理结果作为出发点、以绩效预算为主要考量,这种方向更加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状况, 同时对改革前的诸多问题都有很好的缓解和抑制作用。(二)改革的思路“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采取 “引进来、走出去”的态度对待国内外两种市场,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而在国内经济发展角度看,整体发展是关键,面对当前财政事权及政府职能未能有机统一的局面,若想真正改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首先从政府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开放的国际环境,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化环境,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要创新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及财政体制,注重改革的民主性、绩效性,在监督及编审环节要更加严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后的预算管理体制更加完美,使预算更加精确高效。四、结束语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突破点, 也是政府制度改革的先锋,从预算管理角度下手,正确的改革方法及方向是关键,如何获得有效扼住这一经济发展的咽喉,政治改革命脉的方法,则需要在不断借鉴及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