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发布时间:2023-05-07 11:05:30浏览次数:127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的地理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应当说,这些基本理念包容的内容与思想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与引申。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本着以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的,提出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看,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一种“远见卓识”,是一种“指向性的理性认识”,它科学地指明基础地理教育前进的方向。因此必须很好地领悟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在地理教育实践中坚决地予以遵循。领悟和遵循的前提是对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向性要求”的准确把握。 本书主要对“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理念的“指向性要求”作分析和解读。 【阅读卡片】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 【活动】查阅资料,再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现代教育理念,并仿照案例简要归纳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向性要求”。 1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地理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贯彻“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要了解有关地理科学素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
重智慧开发;让学生解决的问题过于模型化和公式化,不易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学要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之经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分析,区分区域主导因素,进行区域间的比较等探究性活动,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地理学习的核心。 地理学习对象还要涉及“地理过程”,特别是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或空间范围广大,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这些学习内容对学生想象、猜测、直觉思维有独特价值。因此,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创造能力着眼,在学习这类地理内容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这种猜测和想象,亦应看做是地理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发展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着眼,让学生进行如下的地理探究活动:运用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释不同尺度地理区域的地理现象;借助地图、图表、模型以及实际观察、调查的资料探究地理问题和作出表达、判断、评价与决策;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如选择旅游路线、提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设想、提出乡、镇、城市建设的布局方案等)。 第四,倡导体验性学习,反对过分依赖教科书的教学。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第五,倡导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主张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强化知识记忆的手段。既要重视发挥现有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更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增加信息量,使教学具有生动性与形象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师生的对话、讨论与释疑。 第六,倡导注重渗透地理观点和知识的应用。地理教学应把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形成学生的地理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注意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活动】收集有关“转变地理学习方式”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写一篇简要的文献综述文章。
1.1 地理素养的界定 理解和贯彻“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应有关于“地理素养”的基本同一的理解。地理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理解地理素养的内涵,首先要了解关于科学素养的不同界定。 【阅读卡片】 关于科学素养的代表性界定 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的观点来观察事情且运用地理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下面我们根据如上定义特别是肖沃尔特(Showalter)对科学素养特征的描述,对有地理素养的人的特征作如下描述: (1)具有地理素养的人明白地理科学知识的性质。 (2)有地理素养的人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 (3)有地理素养的人采用地理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 (4)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恰当归类,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 (5)有地理素养的人明白并接受地理学、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地理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 (6)有地理素养的人对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 (7)有地理素养的人具有许多和地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活动】 请根据对有地理素养的人七个方面的特征描述,举出实际例证来说明这些特征。 1.2 地理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内外有关论述科学素养的文献,以及讨论科学素养的成分的文献,一般将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划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根据以上划分,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科学方法、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包括有关“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等方面的基本现象等经验性知识以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理论知识。 【阅读卡片】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五项核心地理技能 地理基本技能:技能是在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的某种动作方式,它以操作或训练的方式为人所掌握。这里指在获得地理知识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例如,读图、填图、绘图、说、读、写、算的技能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等。地理技能的训练主要侧重于有关地理图表的阅读、填绘、计算技能等方面。 地理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也有学者将科学方法界定为:在学习和认识科学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做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段。中学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地理学科能力:地理学科能力即是将地理学科知识以及地理观点应用于实际情境而展现出来的能力。地理学科能力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地理活动之中。这些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地理学科能力结构要素中还应包括下述一般能力: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 地理观点:地理观点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和思想方法。地理观点直接支配着地理的实践活动,它统摄着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指向,规范着地理思维的限度、顺序,制约着思维的范围。总之,地理观点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地理问题视角,塑造了人们的地理思雄方式。地理观点与地理视角、地理意识、地理思想方法虽然词汇不同,但其内涵并无显著差异。可以用地理观点统而称之。从地
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在地理学习中,主要表现为对待地理学习、对待自然地理环境、对待地理科学等方面的心理倾向性和行为选择指向。 【活动】查阅有关科学素养(也称科学素质)构成方面的论述,讨论地理素养应该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追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对于改变以往地理课程中知识与生活相悖离、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现状,指导构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统一的地理课程,意义重大。这一理念也为地理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编制、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的分析和组织指明了方向。 体现“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地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下述价值追求: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地理学科在解释周围环境、不同尺度区域乃至全球的各种自然特征与人文现象的独特作用;初步学会选择与评价空间位置,能够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形成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地理学的美,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倡“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地理”,并不是说要把地理截然分成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它所强调的是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从这个意义出发,为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就必须删减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过繁、过难和应用性差的内容,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容;就必须改革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罗列大量地理事实、记忆性内容比重过大等种种弊端。 【活动】 讨论:你是怎样理解“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 2.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体现策略(参见:视频--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宽带】【窄带】) 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给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就是要合理选择与组织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学的价值。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就是要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针对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开始优于直观形象思维,但仍要借助具体活动经验的实际,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重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密切联系乡土地理实际,为学生开辟解决问题的天地,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2.2.1 关注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之间的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与分析组织,都要关注地理与衣食住行之间的联系,阐述其中所蕴涵的
地理背景和原理,使学生认识人们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是怎样唇齿相依的,这将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地理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为学生成人生活、就业做好准备。 地理与服饰、地理与饮食、地理与民居、地理与出行、地理与防灾减灾、地理与旅游、地理与疾病防治等相关素材都可以作为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与是怎样唇齿相依的载体。如下案例提供了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编排与分析组织的参考。 案例 1—1 地理与服饰 案例 1—2 地理与民居 2.2.2 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阐述地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例如,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区际联系、工业布局乃至厂址的选择等等,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运用。交通运输、贸易、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规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都需要地理知识。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实例,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案例 1—3 地理与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 2.2.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 地理学习的主题包括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等方面,涉及“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系统”、“地球上的主要社经系统”“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作为日常活动空间的本区和国家的结构和运行”、“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会”等丰富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地理学习对象尺度广大、距离遥远、地理过程难以直观细查以及内容过于宏观抽象等原因,常常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产生障碍,逐渐产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虽然采用地图、图片、图表、地球仪、地理演示实验、地
理模型、地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可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之间架设认知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但地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仅借助直观教学手段还是难以使学生将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常见地理现象与地理建立起必然联系。正因为如此,地理课程内容编制、地理课程实施要在发挥地理直观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对策,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 案例 1—4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概念 2.2.4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要着眼于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案例 1—5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搜集信息的活动【活动】选择适当地理教学内容,参照案例,就每一种体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策略进行教学设计 。3.“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1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价值追求 “学习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对地理课程内容编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能仅仅看地理知识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到它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作用。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只以实际生活和社会中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标准,应当有更远的眼光,不但要强调实用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更要强调它的教育功能,强调它在学生终身发展上的作用。 体现“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为切入点,选择相关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活动】讨论:你是怎样理解“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 3.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体现策略 案例 1—6 适应于“空间觉察能力”培养的教材案例 案例 1—7 适应于“空间关系分析能力”培养的教材案例 案例 1—8 适应于“简单地理预测能力”培养的教材案例 案例 1—9 适应于“地理信息能力”培养的教材案例 在地理学科能力发展方面,地理课程要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形成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具体要:①从形成学生敏锐的空间觉察力的角度出发,地理课程要合理安排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格局进行观察的内容与学习活动。②从培养学生养成注重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比较的思维品格着眼,地理课程要合理安排需要学生进行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分析,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以及通过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弄清区域差异,以突出区域特征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③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创造能力着眼,地理学习对象还要涉及“地理过程”,特别是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的内容,因其对学生想象、猜测、直觉思维有独特价值应在地理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④从使学生既受到一定程度的地理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又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着眼,地理课程设计与教学除用文字形式表达资料外,还要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等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并设计相应的读图分析、归纳等探究活动。⑤从发展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着眼,地理课程设计与教学的应设计绘制简单地图、图表、制作、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等活动。⑥从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着眼,地理课程编制应恰当安排搜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等学习活动,其中从地图、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将有关资料绘制成简单地图、制成图表,分析地图、地理图表得出相关结论是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的核心。
【活动】选择适当地理教学内容,参照案例,就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体现“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策略进行教学设计。4.“转变地理学习方式”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教学理念 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变“师讲生授”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阅读卡片】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首先,新一轮地理课程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新教材中也大大加强了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的运用,专题学习受到重视。倡导以基础地理知识获得为工具和手段,开发智慧、培养情感、形成科学态度、掌握地理科学方法;倡导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第二,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克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 第三:倡导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地理教学在讲授规律、原理时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重标准答案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