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才能与正常利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30 09:05:08浏览次数:40企业家才能与正常利润研究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英国经济学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家才能利润,而成为“四位一体”的公式。这个公式概括了经济学分配理论的中心,即在生产中,工人提供了劳动,获得了工资;资本家提供了资本,获得了利息;地主提供了土地,获得了地租;企业家提供了企业家才能,获得了利润。简言之,各种生产要素都根据自己在生产中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了相应的报酬。一、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企业家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经营目标,通过市场竞争过程,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即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物质财产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生产经营中占有企业的整体资产,独立地、创造地组织与指挥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开展经济活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专门经营者群体,其才能也像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一样,也是一种必要的生产要素。但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企业家才能要素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因素。(一)供给的稀缺性作为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是最基本的,而把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科学地组合起来,协调团队生产的组织性要素,即企业家才能,是十分稀缺的,只有那些有胆识、有能力、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有企业家才能,而培养企业家才能所耗费的成本是巨大的。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种敢冒风险,善于创新,精于组织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同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智力差异有关,但更多同后天的人力投资密切相关。一个人具备企业家才能,往往需要长期的教育投资,经历诸多训练、磨难和失败的打击,从而付出金钱、时间的大量耗费,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这些都是成为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才能所必须支付的超于常人的巨额投资成本。(二)企业家才能因素是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因素是分散地被不同的要素所有者所占有。怎样将这些要素合理地组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绝大多数所有者往往将自己拥有的要素让渡出来,由某种组织协调地使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组织中承担管理、协调、创新职能的人,可能既无资本,又无土地,也不从事一般性劳动,而仅仅从事要素组合、技术与制度创新设计、管理等活动,这种人就是企业家。这种可以胜任企业家职能,具有企业家素质与精神的能力称之为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才能的高低,决定了其他要素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因此,企业家才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二、企业家才能要素的价格正常利润经济学上习惯把利润分为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它们的性质与来源是不同的。超额利润来源于创新、承担风险或垄断;而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它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质与工资相类似,也是由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的。
(一)企业家才能的供给与其价格是正比关系。企业家才能必须按照市场原则获得同其边际贡献(率)相当的报酬。没有相应的回报,就没有人愿意投入企业家才能的生产,就难以激励企业家才能的充分发挥,刺激人们对企业家才能要素供给的投资。因此,企业家才能价格高,即企业正常利润高,会刺激企业家才能供给的增加;反之,亦反之。(二)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其价格是反比关系。如果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即企业正常利润提高,能支付起这种价格的企业会减少,则对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会相应地减少。反之,则会增加。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企业家才能供给短缺而需求巨大的特点,决定了正常利润必然是很高的。正常利润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到的工资。正常利润应包括在企业成本之中,而且往往是一种隐含成本,所以,企业收支相抵就是获得了正常利润。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获得了正常利润。超过正常利润后的那一部分利润在完全竞争之下并不存在。实际上,这种正常利润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获得,有企业亏损,也有企业能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超额利润。导致这种企业问利润(亏损)额相差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同企业的企业家才能的差异,表现为不同企业家的创新、开拓能力,管理、协调能力以及承担风险能力的高低。三、企业家才能的激励与报酬方法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自 1990 年以来,庞大而复杂的公司改变了世界经济,企业家和“管理部门在这种改变中起了主要作用”。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企业家的核心精神就是创新,因此,培养与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与造就企业家队伍,首先要在宏观体制上保证企业家才能的供给,应做到企业家身份职业化;企业家才能配置市场化;企业家保障社会化和企业家考核的科学化。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必须建立有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与报酬形式。在我国现实经济中,有两种特殊现象,一是“五十九岁现象”,就是经营者即将退休了,企业发展了,但由于自己一直拿平均工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于是心理不平衡,出于晚年考虑,不免巧取豪夺,以权谋私,走上犯罪道路;--是“穷庙富方丈现象”,有些企业亏损严重,而作为厂长(经理)则仍旧挥霍无度等。究其原因,是由于经营者报酬机制不合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或方法本身不完善,导致了企业经营者整体报酬偏低,缺乏激励性,造成了企业家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乏力和人才外流等现象。因此,完善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实施科学的企业家才能报酬形式显得尤其重要。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的“经理制”,其报酬、激励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当期业绩的奖励:工资和奖金,其发放取决于当期企业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或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另一类是基于长期
业绩的奖励:与企业股票增值挂钩的奖励方式,称为“长期激励方案”。主要包括限制性股票奖励、股票期权、近期股票奖励等。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业实际,对企业家报酬的确定可采取以下形式:(一)年薪制年薪制在西方较为普遍,与企业家的身份相匹配,通过企业家市场来确定,是一种经营人才的价格。年薪制的标准不应固定与职工工资成一定比例,而应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相称,与经营者的素质相匹配。年薪制是动态的,应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与长期效益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二)股东制使原有的经营者(群体)转化为所有者,持有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将经营者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并承担有限风险与责任,这样将有利于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将自己的才能奉献于企业的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去。(三)奖金制把经营者的报酬分为工资与奖金两部分,按月发放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而将企业盈利的一定百分比用来发放经营者奖金,当发放比例固定后,其奖金额随着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而变化,这样也会促进经营者更加关心企业的盈利与发展。参考文献〔1〕张正堂,范林榜,陶子禹.企业家报酬研究述评经济管理,2001(11).〔2〕张彦宁,关于经营者的收入制度.管理科学文摘.2001(3).〔3〕杨俊杰,我想瞧瞧他的薪水有多少经理人.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