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09 14:05:54浏览次数:119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手段去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其方法是达到目标的桥梁和手段,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能有研究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曾使用观察法研究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法得到的原始素材建立了自己教育或心理理论的根基。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大部分著作,其资料来源于对学生的观察记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则通过详细的观察和记录,认识到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大量事实,可以说,其认知发展理论亦奠基于对儿童的观察;还有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用观察法记录其儿子从出生起的发展状况。由此写出《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可见,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特殊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法吸取了情报学、管理学、系统论、信息论等等现代科学思想,采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观察技术和策略都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观察范围扩大,观察结果更加有效可靠。 (一)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的分类 第一,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 正式观察法即指在教育研究中的正式观察方法,观察者按照预定计划,对被观察者的活动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的被观察者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取对问题的较为深入的认识。正式观察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安排、有一定控制、有严格记录的观察。 非正式观察法是一种广义的观察法,多为日常生活中通过亲身感受或体验获取被观察者的感性材料。非正式观察是对自然存在现象的随机的、自发的感知,目的性不强,也不要求严格的计
实验研究的缺点:应用范围有限,有些问题难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可能会有人为造作的痕迹,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现实的结果,缺乏生态效度等。四、历史研究法(一)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并且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要认识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因此历史研究方法早就成为人们进行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从而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究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二)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教育的历史研究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搜集、研究与问题有关的史料,并用各种方式对所收集到的史料进行鉴别真伪。通过史料再现与反映教育问题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进行分析探讨,以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弄清不同时期具体发展的“所以然”和“为什么”,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历史研究要求保证它的客观性,因为历史它本身是客观的,不允许对它进行任意增删和改变。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历史研究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资料来源有两种,一是第一手资料或原始资料。包括原始文件、真正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调查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的专著、手稿、日记等。一是第二手信息资料或间接资料。包括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编辑物等。第一、第二手资料的划分是相对的,要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来加以确定。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鉴别一般分为两种,即外在评
价和内在评价。历史研究中的外在评价是指评价文献的有效性,即文献在哪里产生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谁记录的?主要确定文献的真伪或真实性,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内在评价是历史研究中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值得信任的程度,强调的重点从材料作为一种资源转到材料内容本身,即确定文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等几种。其次,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古今关系、史与论关系、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第三,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研究者要本着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指导,自觉表现出对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对发展变化特点及趋势的深刻认识和洞察,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缺乏历史感和现实感是不可能搞好历史研究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借鉴吸收有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开阔自己的理论思维视野,借助科学合理的认识工具,在现实与历史的双向考察中深入研究教育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五、个案研究法(一)个案研究法的概念及意义 个案研究就是以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事件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各种资料,运用各种方法(包括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 和分析技术,对复杂情境中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进行个案研究具有较高的便利性和操作性。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少,研究规模较小,一般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教师可以就典型的学生、教学事件、班级管理事件进行研究。个案包括一系列过程、事件以及研究者感兴趣的事情如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教师角色、学校关键事件等,教师可以随时搜集这些研究资料,此外个案研究中可以采用观察、调查、访谈、作品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使得个案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便于操作性,可以增加研究者的研究信心。研究者在进行个案研究时需要确定研究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力求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个案研究中,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成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研究者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也有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二)个案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无论什么样的研究, 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和选择合适的对象是进行研究的起点。研究者在一开始就要准确地确定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一般来说,进行个案研究的问题应该满足三个条件:问题要与当前在真实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有关,我们对此类问题几乎没有控制能力,以及关于“怎样”和“为什么”等解释性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可来自对理论的疑惑与追问、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反思以及自己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确定了问题以后,个案研究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确定个案,即根据研究目的抽取那些能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此外,研究者还要确定的一个问题是选择单一个案还是多个个案进行研究。 第二,搜集个案资料和数据 对个案资料的数据收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搜集与研究问题和个案相关的各种资料, 如相关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官方文件资料、个案所处的社会背景、环境等,从而为实地阶段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阶段是进入现场对个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此阶段对个案研究来说,并没有什么专有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兼收并蓄。只要是有利于自己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方法,都可以进入个案研究。 第三,个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 个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事实上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是同步进行的。研究者要遵循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研究问题和方法,再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这样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原则。 第四,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一般来说,不论研究者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背景介绍。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3)个案研究结果分析。主要是针对个案的研究结果,包括对观察资料、访谈资料、实物资料的描述与概括分析。此部分是研究报告的主干部分, 必须详细而具体。(4)结论及建议。是对研究中的关键元素及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 从个案研究的结果中推论出最终的结论, 并且对结论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做出解释, 对个案研究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5)列出参考文献及附录。
六、教育行动研究法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需要掌握很多研究方法,在众多研究方法中,行动研究能够使一线教师和学术研究团体互为主体、共同建构理论;能够让一线教师通过自我反思、研究进而在实践中行动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动法研究被认为是最适合一线教师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与实践者、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通过自主的反思和探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它是为了行动、在行动中、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关注研究的情境性和具体性,以实践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行动方案、运用行动策略解决问题、评价行动研究效果等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把教育研究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教育实践者在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的目的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 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它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改进教育实践而展开研究。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教育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教育实践工作情境。 第二,研究的情境行动者实践工作情境 教育研究旨在解决教师实际工作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它以教师及学校管理者的实践情境为依据进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合适的范围较小,与行动研究者工作无关之情境通常不在行动研究范围之内。由于每位所处情境千差万别,使得教育行动研究情境有其独特性,所得研究结论很难推广至其他情境。 第三,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 在教育领域中,一般教师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体和对象。而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幼儿园教师成了研究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
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与行动的密切配合,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实践。 第四,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由于受到个人的专业素养、研究水平、研究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一线教师单独进行研究往往存在着很多困难,因此,教育行动研究需要教师与专家学者、同事、家长等共同来参与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注重研究参与者的分工合作、经验分享、脑力激荡,共同做决定与成果分享,从而使研究的成果更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宗旨和出发点,因此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效益不言自明。行动研究鼓励教师扮演研究者角色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从中发掘问题,通过批判反思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需要根据情境的变化对行动进行诊断、修改和调整。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反思与批判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所以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职训练的一个过程,有利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 第六,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教育行动研究本质上是对基于对现有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满而寻求更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旨在使教师获得一种内在启蒙和解放的力量,打开新的思考维度和新的探询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如此,教育行动研究就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识的获得,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于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教育来实现自我的更新和内在的超越,走向自我发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教学情境不断地对原有的行动方案进行调整,而且旧的问题解决了,新问题有会成为行动研究的对象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反思、行动。教师在行动中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和发展。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教育行动研究是通过日常观察和记录、开会讨论、录音录像、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基础上的自我调
整的螺旋结构,以及对这一结构进行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各个程序步骤落实的具体技术上的。其实施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发现和提出问题 研究始于问题,教师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发现问题,也可以从新的教学观念、思想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照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与名师专家的教学对比来发现问题;等等。 发现问题后,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有些问题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有些则是一般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确定一个当前急需解决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判断,也可以是教师群体、科研人员以及学校行政领导等合作群体的共同推断。 教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养成积累问题的习惯,教师一旦发现问题之后需要认真分析这一问题是否是急需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第二,初步研究 教师需要就发现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文献的搜集和检索工作,同时针对问题的背景对学校、班级和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并邀请相关人员如同事、家长、研究人员、学校行政领导等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或许这些看法是分散的、不全面的,但是都将成为制定行动计划的参考意见。 第三,制定行动计划 教师在确定研究问题后应该制定出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应包括:研究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行动的步骤及研究进程安排,还应包括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等。 第四,实施行动 这是落实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研究工作成效的关键。因为这里所说的行动,并非是对原有的教育教学行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在有了基本的研究设想、具体的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在研究人员、行动人员、家长及教师的共同协作下,对原先行动加以干预,乃至代之以研究所要形成的行动过程。实施行动的过程中,行动者(一线教师)要亲身参与到行动中去,要全面搜集信息,做好研究记录,同时要边行动边研究边反思。在行动中要遵守研究
伦理,不要干扰正常的教学,不要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不要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在行动过程要结合研究目的评估行动的效果,如果发现行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五,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非以解释的完美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实际问题解决的程度为依据。
划,早期教育中应用的观察法多为非正式观察法。 第二,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研究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发生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考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主要特点是能搜集到观察对象在日常教育环境中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不足是观察者难以发现观察对象在非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行为。 实验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以便收集到有关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观察能够借助于观察仪器大大提高人们观察的深度和广度;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不足是开支较大,此外,使用仪器可能影响到观察对象的正常状态等。 第三,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直接观察生动、具体、直观,避免中介环节引起的差错。局限是观察者的感官只能接受一定范围的信息,感官的灵敏度有限,容易发生错觉;此外,观察者在场一定会导致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有别于平时的典型行为。 间接观察法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到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它的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观察法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每当其一种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非参与观察法观察到的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第五,结构式观察法与非结构式观察法 按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法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详细的观察计划和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是有系统地、可控性的观察。一般而言,结构式观察法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但是缺乏弹性,且比较费时。 非结构式观察法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同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或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第六,封闭式观察法与开放式观察法 依据观察记录方式上能否将原始资料信息保留下来分为封闭式观察法与开放式观察法。 封闭式观察法即使用表格进行记录的观察方式。观察时,应预先选择观察的行为或项目类别,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所选内容的观察上,并依据观察时的判断在观察表格上作出相应的记号。 开放式观察法对观察状况使用实况描述的方法进行记录的观察方式。开放式观察随事件的自然进程而展开,其特点在于能保留较多的事物细节或事件行为的顺序,并可在事后通过文字记录重现所观察的事物及现象的现场情景。 (三)观察法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第一,确定观察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察的问题是研究问题之下的次级问题。观察的问题是研究者在确定研究的问题后认为必须选择使用观察方法来获得结论的问题部分。可以和研究的问题重叠,也可以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很小一部分,视研究问题原始素材获得的需要而定。 第二,做好观察准备 观察法运用成功与否,观察准备工作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研究者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1)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是对观察的要求和步骤事先做出的周密、系统的设计与安排。观察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目的与任务、观察的对象、观察的重点和观察指标、观察的步骤、观察的条件与方式、
观察记录。必要的话可以设计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即将观察计划中确定的观察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是一个观察时依据的操作蓝本。对于研究中可通过观察得到的、回答观察问题具有实质意义和价值的现象,我们可以用观察提纲的方式将它们分类,以便操作。 (2)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第一,与和观察工作有关的机构及个人取得联系,争取获得机构及个人的支持与配合。 第二,尽可能多地熟悉或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如生活经历、个人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等,了解越全面越好。 第三,如果观察者是多人的话,需要对观察人员进行观察目的、方法和记录方式等方面的培训,事先还要进行观察实习,提高观察人员的观察技术。 第四,调试、校验观察仪器,印刷各种观察提纲或者观察记录表等。 第三,进行实际观察 在进行观察过程中原则上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及时做记录。 第四,及时整理材料 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在观察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努力减少观察活动对被观察者的影响;二是观察与思维相结合;三是灵活安排观察程序;四是努力减少观察误差。 (四)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一是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二是可以直接向被观察者了解情况,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三是根据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时间弹性,可以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或较短时问的跟踪研究。 观察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观察法难以控制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的外部因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具有偶然性;其次,不能判断因果关系,只能研究外在行为;再次,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少,观察到的资料不易系统化,普遍性不高;最后,观察结果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调查法(一)调查法的定义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的分类 第一,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的优点是具有普遍性,能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许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情况。搜集的资料比较全面。但是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有些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同时由于调查范围广,往往耗资大、费时长。 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 第二,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现状调查即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现状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其时间特征是“现在”或“当前”。进行“现状状况”、“当前情况”的调查。 相关调查主要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的性质和程度,分析与考察它们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互为变量,目的是寻找某一教育现象的相关因素,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调查即对教育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前后的变化与差异。 预测调查主要揭示某一教育现象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推断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这类调查难度较大,其结果相对来说准确性不是很高。 第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 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问卷调查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以选择、填空、问答等形式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传统邮寄或者电子邮件)、当面作答或网络填答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问卷调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问卷编制的质量。 访谈调查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测量调查,指用测验或者量表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况从而搜集数据资料进行量化研究的一种方法。 调查表法指通过向相关的调查对象发放根据研究要求设计好的各种调查表格来搜集有关事实或数据资料的调查。调查表主要用于搜集各种形式的事实资料,尤其偏重于搜集数据资料。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实施步骤 教育调查研究一般都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法。 第二,拟定调查计划。调查计划的制定可以使调查研究顺利有序地进行。在正式开展调查前,需要对有关的问题做详细地说明和科学的规划。拟定调查计划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简便;二是对调查项目如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大项目如何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项目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调查提纲;三是如何制定与分类标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第三,培训调查人员,做好前期准备。选择有责任心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调查,通过培训使他们明了调查计划,了解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操作的方法步骤。同时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包括资料及有关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和调查工具的设计。如准备好问卷、调查表、测验量表、访谈提纲和记录卡片等。 第四,试调查。任何的准备都有自己的不足,因此,需要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调查问卷以及工作方案。这是调查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如果忽略它,在实际调查中必将走弯路。
第五,实施调查。在前四个步骤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情况,占有资料。在实施调查过程中,要有开放的心态,面临实际调查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调整调查计划。 第六,整理分析材料,得出调查结果。在详细占有调查资料后,就是对庞大而零乱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就是对资料进行鉴别、核查,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鉴别过的资料分类编号、登记,以便查阅研究。分析就是对全部有效资料进行统计整合,从中得出结论。 第七,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以文字的形式反映课题的研究结果。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背景选题价值说明。(2)调查的对象、工具、方法及调查过程的简要说明。(3)调查结果说明。(4)对调查过程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5)研究结论及提出有关对策。 (四)调查法的优缺点 调查法的主要优点有:第一,调查法能搜集到难以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的资料。有可能深入了解教育的实际情况;第二,调查法的应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事情发生过程中,也可以在事发之后从当事人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有关已经过去的事情的资料;第三,调查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料,效率较高。 调查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它只能揭示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而不能可靠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被调查者的影响较大。三、实验研究法(一)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 实验研究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干预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验证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实验中有三种变量,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变量,又称为实验因子或者刺激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因变量又称实验结果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后出现的结果。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实验研究法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科学地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共变关系:自变量与因变量同一方向变化。(2)时间顺序:
自变量变化先于因变量变化。(3)控制无关变量:使试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的所有变量尽可能保持相同。这三个条件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第一,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于经过专门设计的、人工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这类实验的优点是能把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严格分离出来,并给予确切的操作与控制,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实验。大部分的教育实验都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 第二,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确认性实验的目标主要在于借助实验搜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也叫试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以认识某种教育现象或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规律为目标。通过揭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因果关系及问题的解决,来尝试创建某种理论体系。 验证性实验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对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正和完善。这类实验具有明显的重复性。 第三,根据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同一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也叫单一变量实验。由于单因素实验的自变量单一、明确,操纵相对比较容易,实验难度相对较小。 多因素实验是指在同一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也叫组合变量实验。这类实验要操纵的实验因素较多,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变量的观测内容也随之增多,因而在研究整体上难度较大。 第四,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前实验指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既不随机抽取被试,也不对任何无关变量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
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 真实验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教育实验研究的全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第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课题可来源于理论需要与实际需要以及个人经验及文献资料,课题要具有社会价值、教育价值、要有可行性。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这种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和解释数据资料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第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第三,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并认真做好实验的推广工作,使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四)实验法的优缺点 实验研究的优点:能确立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可靠;能对变量进行控制,提高研究的信度;严密的逻辑性能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佐证和说明,能将实验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分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