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与梦

发布时间:2023-05-06 15:05:08浏览次数:117
睡眠与梦一、睡眠现象与生理节律 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对意识状态的理解应该联系其生理机制人体的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即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正常情况下,生物节律以一天为一个周期。但有些生理活动的周期要短一些。例如,有些人在清醒时,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会处于生气的状态。在睡眠中,做梦的时间基本上以 90 分钟为一个周期。有的生理活动周期则要长一些,如女性的月经周期为 28 天。  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 1/3 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大家都知道,睡眠时的意识状态不同于清醒时的状态。但睡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毕竟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对自身和外界的事情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在古代,人们认为睡眠和死亡很相似,是灵魂暂时离开了肉体,人们可以在睡梦中遇到已故的老友,到达从未去过的地方等。但如今心理学研究已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睡眠的理解,知道睡眠实际上与死亡有很大的不同。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电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通过精确测量这些脑电的变化并绘成相应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揭示睡眠的本质。通常在进行睡眠研究时,研究人员在志愿者头上放置一些电极,用来记录其脑电的变化,同时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指标的变化,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各种指标的变化将构成研究睡眠的主要信息源。二、睡眠阶段 研究显示,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 β 波。β 波是一种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每秒钟有 l4 个到 30 个周期。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 波由 α 波取代。α 波的相对频率较低,每秒 8 个到 13 个周期,波幅稍大。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波,△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图 6-1 睡眠各个阶段的脑电波记录 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图 6-1):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第一阶段大 约持续 10 分钟,然后进入睡眠的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sleep spindle)的脑电波。“睡眠锭”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被。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唤醒。第二阶段大约持?续 20 分钟,然后转入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波。第三阶段大约持续 40 分钟。当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时,表明已进入了睡眠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通常被称为深度睡眠,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也大多发生在这一阶段。第三、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如果睡眠不遵循这一模式,通常预示了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 前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 1 个小时到 90 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接着似乎又进入第一阶段的睡眠,但这时并不足重复上面的过程,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快速动眼睡眠(REM slecp,即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的缩写)的阶段。这时候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来通常会报告说他正在做梦。似乎眼睛的移动与梦境有一定关系。另外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图 6-2 成年人的睡眠模式  第一次快速动眼睡眠一般持续 5 分钟至 10 分钟,再过大约 90 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动眼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而在这周期性的循环中,随着渐渐接近黎明,第四阶段与第三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图 6-2)。  总之,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 90 分钟,每晚会重复几次。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的快速动眼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动眼睡眠大约持续 10 分钟,而最后一次则长达 1 小时。三、睡眠的功能 对睡眠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这 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在一觉醒来后通常会觉得精力充沛,浑身是劲。但是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心理学家(如 Rechtscha*en 等,1989)曾对人和动物作过减少睡眠的系列研究。实验中要求志愿者逐渐减少每天的睡眠时间,如每两周或三周减少 30 分钟,直到志愿者不愿再减少睡眠时间为止。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可以将他们的睡眠时间减少到每晚 5 个小时。在减少睡眠后,志愿者在几种测试任务中的表现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其心情与健康状况也保持良好。所观察到的主要变化是当睡眠时间减少到每天5 小时或者更少时,睡眠的效率提高了。志愿者很快便能入睡,而且深度睡眠的比例增加。基于动物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这些发现没有支持睡眠的恢复功能的观点。  有人提出,可能只是睡眠中的某一成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有人认为,快速动眼睡眠对个体健康很重要,剥夺这类睡眠会产生有害影响。  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例如,我们的祖先不适应在黑暗中觅食,而且受到老虎、狮子等大的肉食动物的威胁,所以要在夜里躲到安全的地方睡眠。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的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 四、梦的成因  梦是睡眠中最生动有趣、又有些不可思议的环节。跳跃性的、栩栩如生的场景在梦中出现于脑海,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经历。长期以来,对梦的功能的解释一直存在着分歧。 (1)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Hobson,1988)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 (3)认知观点。有人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福克斯(Foulkes,1985)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 认知观点为研究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框架。相关的研究表明,对快速动眼睡眠的剥夺会导致对事件的记忆力下降,特别是那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件。由于绝大多数的梦都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因而这些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梦具有认知功能的主张。  近些年来,对梦的研究技术得到了提高,研究者可以借助一些仪器如夜晚帽(night cap)对梦进行研 究。夜晚帽是一种“帽形”仪器,由一些传感换能器和一个微处理器构成,另外还包括一个安装在小盒子(12cm×7cm×2ccm)中的记忆器,能够记录个体在梦中的脑电变化及眼动情况。这样可以通过夜晚帽,在家庭情境的正常睡眠过程中灵活方便地收集数据。将这些数据和个体的主观报告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加深对梦的理解。  在梦的研究中,奇异梦境是很多研究者感兴趣的一个领域。Hobson 等人(1987)描述了奇异梦境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的错误搭配)、不连续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突然发生了改变,没有一定规律)和认知的不确定性(认知模糊)等。其中不连续性是奇异梦境的一个主要特性,表现为一种思想、行为、表象或情境,快速转移到与前者完全无关的状态中(Mamelak 1989)。  为了解释梦境中出现的这种不连续性,他们认为,在 REM 睡眠中大脑被激活,使得与这种状态有关的各分支的神经元发生了兴奋,从而产生了来自内部的混乱信号。而较高级的皮层系统试图将这些信号整合到正在进行的梦境中,从而出现了奇异的不连续性。这与上面的心理学观点是一致的。  在奇异梦境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重点研究了梦境转换的现象,即梦中的情境或物体突然转变为另一种情境或物体。Rittenhouse 等人(1991,1994)从 45 个被试中收集了 453 个家庭梦境报告,发现共有 44个梦经历了人物或物体的转换。研究者将转换内容分为人物、生物及非生命物体三大类,发现在这些转换中,80%的转换是“类别内转换”,即一个无生物转换成另一个无生物,或是一个人物转换成另一个人物;20%的转换是无生物转换成生物(如一条绳子转换成一条蛇)或人物转换成生物(如一个人转换成一条鲨鱼)。没有发现生物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没有发生由非生物与人物互相转换的现象。这表明转换类型是由一定的转换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反映了脑的高级皮层试图从神经元的混乱中建立起认知秩序。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1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