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554]《儿童数学教育》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8 11:09:26浏览次数:4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课程名称【编号】:儿童数学教育【055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论述题.请在以下 6 题中选择 4 题回答,每题 25 分,共计 100 分。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何意义?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1.有助于探索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学习的理论对儿童数学认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认知的实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与儿童的思维水平密切相关。如学前儿童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对问题表征、对数量关系理解并形成语义图式;学前儿童在学习空间概念时就需要有一种相关经验与表象的积累。同化理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同化理论在数学学习中被认为是一种有用的理论,那么可以在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中去验证修改与发展这种理论。2.能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所谓“数学地思维”,就是用抽象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的具体表现,都可以化归为一个数学的问题。3.能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幼儿园中,数学学习是一项比较特别的活动。具体表现在:数学学习是一项比较正式的操作活动,它经常采用在教师指导的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带有较明确的任务性;4.能训练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一是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它用完整的符号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儿童面前,略去了数学本身发现的曲折过程,因此给儿童的再创造学习带来了困难。二是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它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抽象、更概括,而且数学中使用了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因此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是“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对儿童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更为重要。2、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 -
答:一、重视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心理学家 Berlyne 认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本能。他建议:探索、活动和操作这三种心理学的饿内驱力直接影响学习过程的动机。二、重视多种感官的操作活动学前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有赖于儿童数学经验和对数学材料的操作。三、重视数学教学游戏化 多样化和具体化数学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塑造学前儿童认知结构的有力杠杆。四、重视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首先要创造一个正向的解题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温暖、无焦虑、有充分时间的环境中,自信、尝试地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伴有不断开放的问题,以引发其对情境的思考,促进其扩散思考能力的提高.再次,解决问题教学法绝非教导儿童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程序,而是所有的解题策略与方法均是通过思考、推理与探索,教师仅扮演着中介者、激发思考者的角色。五、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数学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数学的概念、定律和法则都彼此紧密联系着、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六、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七、重视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数学教学3、谈谈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答: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4)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5)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4、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应遵循哪些要求。答:1)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启蒙性 2)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生活性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 4)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系统性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密切联系生活原则。 答: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数学教育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 2 -
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其次,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再次,还要引导幼儿用数学,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5、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答: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是不会作大的变动的。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中能做的只是与他兴趣相符的事情。数学教学活动的计划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事先预设和规定的,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有所忽略或注意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将预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进行学习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的特点,能较好地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6、简述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经历的阶段。答:1.泛化笼统感知阶段国内外一些研究证明:2~3 岁的幼儿可产生对集合的笼统 感知,即对元素模糊的泛化的知觉。这一时期的幼儿还不能精确地说出一组物体的数量,只能大致地辨别它们的“多’,“少”,他们也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总之三岁前的儿童感知集合,是没有明显的界线的。他们对物体群不是作为结构完整的统一体的集合来感知,也不是一个元素接着一个元素地去感知。2.感知集合的界限阶段三岁儿童已经能在集合的界限以内来感知集合了,但他们还缺乏对集合所有元素的- 3 -
明确知觉,不会注意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在感知作为结构完整的统一体的集合时,注意力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3.感知集合的元素阶段儿童到了 4~5 岁(大约中班)时,一般进入集合的数量感知阶段,即能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了,他们能把集合的元素一个对一个地摆放到另一个集合相应的元素上,能不超过集合界限,逐步达到准确地一一对应了。4.感知集与子集包含关系阶段学前阶段的幼儿,头脑中基本还没有形成类包含 的逻辑观念。他们在解决需要逻辑判断的类包含问题时,多数幼儿是将整体作为单独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作为一个包含其他部分的整体看待的。他们对整体与部分(即集与子集)的比较,只习惯于从数量的多少来判断,还不大能从逻辑的关系上来判断。-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