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发布时间:2024-03-06 09:03:50浏览次数: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学习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2.掌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二、主要内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 16 世纪。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 16-17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 年 2 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 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 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对此,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可见,革命导师在考察 工人运动的发展时,已经注意到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现象,根据不同国家每一阶段的特点,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进程的种种设想。但尽管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样的革命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虽然有先后,但是基本上处于同一历史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于 1915 年 8 月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一年之后,列宁进一步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的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1917 年 11 月 7 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从 1917 年 11 月到 1918 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从 1918 年夏到 1921 年春,由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以及俄国国内战争的爆发,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1920 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 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1921 年 3 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维埃俄国的领袖。1928 年 10 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 年底完成。1936 年 12 月,在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苏联经济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力的积极性。 这表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 家政权。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第四,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第五,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进到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不复存在以后,对少数危害社会的分子也仍需要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予以打击,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主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为前提,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只有未来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些基本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和人民政权等。在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列宁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 件所决定的。客观上,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不可能一如既往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完全照旧生活下去。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三、重要考点(一)简答题1.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答:第一,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第四,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第五,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进到无阶级社会。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