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课程考试[0875]《兽医病理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8 09:07:01浏览次数:41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动物医学 课程名称【编号】:兽医病理学【0875】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肉芽组织 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形成的幼稚型结缔组织。2. 淤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为淤血。3. DIC DIC 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系统或血小板被激活而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4.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脏切面呈现暗红色(淤血区)和灰黄色 (脂变区)相间的条纹,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为槟榔肝二、 问答题:(从下列题中任选 4 题,每题 20 分,共 80 分 )1.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答:(1).组织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源发组织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低,异型性大,与源发组织形态差异大。(2)核分裂像 良性肿瘤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像。恶性肿瘤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3)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迅速。(4)良性肿瘤一般继发少,而恶性肿瘤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感染等。(5)良性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前者由包膜,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可推动,而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固定不易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6)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则常有转移(7)良性肿瘤术后少复发,恶性常复发(8)良性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严重,除压迫、阻塞外,还可破坏原发出和转移出组织,引起坏死、出血、感染、恶病质、最后可引起死亡。2.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答:(1) 血栓形成的概念:在活体的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析出、粘集、凝固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物称为血栓。 (2)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共 3 点: 心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流状态的改变;- 1 - 血液性质的改变 (3) 血栓形成的过程。① 首先,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被胶原激活,发生黏性、释放和粘集反应,形成血小板血栓(或血小板粘集堆)。② 血小板粘集增多,形成分枝状小梁结构,周围并有白细胞附着,构成血栓头(白色血栓)③ 小梁间血流越来越慢,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后者充满血小板小梁间,形成小梁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和白细胞,构成红白相间的血栓体(混合血栓)④ 血栓进一步增大,血管腔完全阻塞,局部血流停止,使血液凝固。形成条索状血凝块,即血栓尾(红色血栓)3. 常见炎性细胞有哪些?各炎性细胞有何功能。答:常见炎性细胞主要有以下类型:①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较强的吞噬作用,最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的化脓性炎症,主要吞噬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较小的物质,故称小吞噬细胞。② 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成分以及组织胺等,主要见于寄生虫病和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③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两种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很相似,这两种细胞在某些类型的变态反应中起重要作用。④ 单核细胞:常出现于急性炎症的后期,慢性炎症以及非化脓性炎症、病毒性疾病 、原虫感染等,能吞噬非化脓菌、原虫、异物、组织碎片等较大的异物,故又称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在对较大的异物进行吞噬肘,常能形成多核巨细胞,即异物型和郎罕氏型郎罕氏型多核巨细胞主要出现在结核、鼻疽等感染性肉芽肿;异物型多核巨细胞则主要出现在残留于体内的外科缝线、寄生虫或虫卵、化学物质的结晶等异物引起的异物性肉芽肿之中。 ⑤ 淋巴细胞:分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两大类。被抗原致敏的 T 淋巴细胞再次与相应的抗原接触时,可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发挥特异的免疫作用。B 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分化繁殖成浆细胞,产生各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⑥ 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重要场所,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多见于慢性炎症,两者均无吞噬作用,运动能力微弱,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4. 纤维素性肺炎分为几个发展阶段?试述各期病理变化特点、结局、对机体的影响。答: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学特征表现为:① 肺炎经过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出现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以及消散期,且在同一肺叶或同侧肺交替发生,故外观呈大理石样;② 炎症波及范围大,且炎灶内以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主;③ 家畜的纤维素性肺炎通常是融合性纤维素性肺炎,即只在小叶或小叶群发生纤维素性肺炎,然后炎灶相互融合直至波及一个大叶或整个肺;④ 消散期在家畜纤维素性肺炎中较为少见。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大叶性肺炎可分为四期: 充血水肿朝 此期的特点是: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内积聚大量浆液性渗出物。眼观病变的肺叶肿大,呈暗红色;切面湿润,按压时有大量血样泡沫液体流出,此种肺组- 2 - 织切块在水中呈半沉状态。镜检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红细胞以及少量白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等。此时患病动物临床表现为咳嗽、流淡黄色浆液性鼻液;听诊时,可有肺部干性哆音及湿性秽音,甚至捻发音。 红色肝变期 此期的特点是:肺泡壁显著充血,肺泡内大量的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眼观病变的肺叶肿大,暗红色,质地变硬如肝脏,故称为红色肝变;病灶切面稍千燥,呈细颗粒状 (纤维素突出),此种肺组织切块能完全沉人水中。此时肺小叶间质增宽、水肿,外观呈黄色胶冻状;胸膜增厚变混浊,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镜检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明显,肺泡腔内大量的网状的纤维素和红细胞,以及一定数量的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周围、小叶间质和胸膜下组织明显增宽,充盈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中混有一定量的中性粒细胞。间质中淋巴管扩张,充满炎性渗出物或有淋巴栓子形成。 灰色肝变期 此朔的特点是:肺泡充血减轻或消失,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溶解。眼观病变的肺叶仍肿大,颜色转变为灰红色和灰色,质硬如肝,故称为灰色肝变;病灶切面干燥,颗粒状,此种肺组织切块能完全沉入水中。镜检可见肺泡壁的毛细血管收缩小,充血现象消失,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网状纤维素,红细胞几乎溶解消失;此期间质和胸膜的变化与红色肝变期基本相同。 肝变期的患病动物临床表现为高热稽留,呼吸困难,流铁锈色鼻液 (因渗出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将血红蛋白分解转化为含铁血黄素所致, ;肺部叩诊时发浊音,听诊时可出现支气管呼吸音。 消散期 (或结局期) 此期的特点是:肺泡中渗出的纤维素溶解,炎症消散和组织再生。眼观病变肺组织呈灰黄色,质地变软,切面湿润,挤压时有混浊的脓样液体流出。镜下可见纤维素逐渐被溶解,中性粒细胞数量大为减少,多呈变性、坏死状态,巨噬细胞明显增加。病程继续,肺泡壁曾被挤压的毛细血管血流开始恢复,肺组织再生,功能得以恢复。此时,肺部可听到各种哆音和肺泡呼吸音。-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